《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產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采用了歷史“旅行”的手法,圍繞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分子約翰·亨利·紐曼和他的經典著作《大學的理念》,以及他所處時代的大學組織和文化所發生的變革而展開!奥眯小边B接了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學歷史,其敘述的重心是形成了紐曼大學理念的牛津、劍橋大學的變革歷程乃至牛津、劍橋之外的英國和美國的大學史,但也就便瀏覽了歐洲大陸國家的大學發展史。
這種宏闊的歷史“旅行”手法使《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產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能自如地討論兩個世紀以來與政府、經濟、社會、文化等外部因素相關聯的英、美大學的內部文化(其中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生社群的歷史,現代考試文化的發展,大學建筑及與校園空間利用相關的教育理想,都市主義與大學,以及國家、市場和學術行會對控制大學和確定大學教授使命的權利而進行的競爭,等等),進而深度呈現大學在從社會邊緣向現代民主國家和市場經濟之中心轉變過程中所持續遭遇的諸多悖論和兩難困境(大學的發展如何背離了紐曼的大學理念,市場要求和宗教、政府等外部控制如何對大學的運行機制產生實質性影響,等等)。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現代大學及其圖新:紐曼遺產在英國和美國的命運》既還原出了紐曼思想遺產得以誕生的歷史文化語境,又還原出了這一思想遺產的現代命運,是史學研究領域中打通思想與歷史、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的典范之作。
謝爾頓·羅斯布萊特(Sheldon Rothblatt,1934-),世界著名的英國史和歐洲史學家。早年就讀于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65年在伯克利獲得博士學位。自1963年至退休,一直擔任伯克利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除了任職于歷史系之外,羅斯布萊特長期供職于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所,并在1989-1996年間擔任所長一職,F為伯克利歷史系榮體教授、伯克利高教所兼職教授。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斯丁特(STINT)歷史學訪問教授(1996-1999)。
謝爾頓·羅斯布萊特的研究重心在于與社會和文化相關的大學史,校園規劃和建筑史,都市文化史,知識分子、科學家和專業人員的歷史,以及美國、英國和歐洲大陸博雅教育史。他出版的著作有《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劍橋大學和導師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 Cambridge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England,1968)、《英國博雅教育的轉型與變革:歷史學與文化學的嘗試》(Traditionand Changein English Liberal Education:An Essayin History and Culture.1976),以及合編的《1800年以來的歐洲和美國大學》(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Essays,1993)等。他還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專欄作家(1992-2001)。
序言
譯者前言
第一章 大學理念之理念及其比較
第二章 “造訪精神之場所”
第三章 第一代本科生
第四章 失敗者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中的“聯邦原則”:歷史與比較的觀點
過渡語:第六、七章總導言
第六章 1790年前后以來大學史文獻中的供給與需求:1.“令人迷茫的過渡期”
第七章 1790年前后以來大學史文獻中的供給與需求:2.市場與倫敦大學
第八章 出路:1.保持獨立的重要性
第九章 出路:2.生來就不曾停歇
盡管高等院校普遍缺乏證明其畢業生水平的能力,但那些著名的研究生院的成功,以及進入最優秀的本科生教育專業的競爭性使人們形成了“大學的招生政策具有歧視性”的觀念。這種觀念一般就是指“精英主義”,它已經喪失了更持久和中性的意義。在過去的30年里,著名的大學和學院因其未能大量招收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而受到人們激烈的抨擊。抨擊的結果之一就是,導致修訂或調整那種可以被稱為嚴格的才華至上的政策(盡管歷史上未曾采用過)。這些都常見于有關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以及聘用、晉升與留用的平權行動指南和民族或種族配額政策之中,F在,出現了一種反對平權行動的某些方面的運動,如果不是有一個幫助高等教育不足的少數民族人口的原則的話,在20世紀最后10年的后面幾年,平權行動指南可能就被廢除了。
在英國,關于大學招生的討論集中在國家精英教育制度的根本轉型問題上。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從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過渡歷來取決于分軌制和考試。到20世紀90年代,中學入學考試制度被廢除了。精英化的、國家資助的文法學校被綜合高中取代了。在整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政策所關注的是畢業考試和名譽問題。許多考試要求得到了改變。修修補補的工作仍在繼續,但畢業考試的每一次變化,尤其是中學六年級到大學考試的變化,都會使高等教育本身修改其入學要求。
20世紀末,變革還在進行著。它可能促進19世紀英國建立起來的精英化的考試和評分制度改革。但這樣一來,大學就遠離了其過去作為成功和失敗的評判者的權威地位。這種權威的評判者的地位主要是通過一種考試文化獲得的。這就是本章的主題。在前一章中,我們討論了考試在重建大學規制中的作用,以及對形成學生亞文化所發揮的影響。這里將闡述考試是如何幫助維多利亞時代的文明重新解釋從上個世紀繼承下來的成功的定義,但也要解釋新的成功定義在整個19世紀是如何得到堅持的。一種評價并不能取代另一種評價。二者同時存在,而且它們同時發揮影響,造就了一種不同的局面,但卻是一種更復雜、更不確定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