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論文涵蓋中國經(jīng)學、古典詮釋學、文學等多方面,圍繞文獻詮釋這個主題,重點討論了《周易》、《詩經(jīng)》、《春秋》和“四書”等經(jīng)學文獻的詮釋問題,從文獻梳理和哲學思考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詮釋學的特點,同時還注意到儒家的注經(jīng)傳統(tǒng)與西方詮釋學在理論上的交接。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論文對史籍、子書及相關(guān)歷史現(xiàn)象的詮釋進行了論述。本輯經(jīng)學文獻部分包含對臺灣周易詮釋學的探討,論語中“仁”的理學探討;史學部分則包括日本《史記》學研究,史部譜錄類文獻研究,年譜目錄編纂研究等;版本學部分則有對于許衡著作兩種珍稀版本的研究,《全宋詩》輯佚現(xiàn)狀的研究,劉子翚、王炎、陳音、胡宏等人文集編刻流傳的研究;海外漢學部分則是琉球國學習中國語課本的研究。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師生,以及其他高;蜓芯繖C構(gòu)研究文獻學、古代文學、海外漢學等方向研究者的論文集。內(nèi)容比較廣泛,涉及文獻、版本、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等方面的。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文獻專業(yè)和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及國內(nèi)外大學從事文獻研究相關(guān)專業(yè)的研究人員。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目錄
《周易經(jīng)文注疏校證》述評(顧永新)
《論語集注》中“仁”的理學表達(王麗萍)
宋本《緯略》考述(陳曉蘭)
日本學者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的研究(楊海崢)
《遂初堂書目》“譜錄類”研究(董岑仕)
《四庫全書總目》史評類存目訂補廿八例(王勇)
論年譜目錄之編纂(寇曉丹)
清代學政條約與地方文風、學風及士風(黃政)
南京圖書館所見元代理學家許衡著述的兩種珍稀本(許紅霞)
從男日、女日到剛?cè)、柔日(杜雪?nbsp;
《古今刀劍錄》鑄劍叢考(劉瑛)
宋詩輯佚考辨(王嵐)
《全宋詩輯補》管窺(李更)
李之儀文集版本考論(高策)
劉子翚佚詩佚文輯補(趙昱)
《五峰胡先生文集》版本新探(宋若飛)
南宋王炎文集編刻流傳考(任群)
陳音生平事跡考(俞昕雯)
陽明弟子劉陽著述考及其孤本文獻之發(fā)現(xiàn)(彭樹欣)
論《明詩綜》小傳與《千頃堂書目》小傳之關(guān)系(孫啟華)
李文藻文集版本稽考及其整理(劉國宣)
新見琉球官話課本《中國語會話文例集》文獻價值試論(范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