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與癌共生”的時代。
日本每2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患癌,每3.5位死亡者中就有超過1位是因癌癥而去世。同時,癌癥患者的5年整體存活率已經超過60%。
癌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怎樣才能患癌卻頤養天年?又該以什么樣的態度走向人生終點?
《你不是病人——來自癌癥哲學門診的處方箋》是日本著名癌癥病理學專家、癌癥哲學門診創始人樋野興夫教授的一部重要的癌癥科普類著作。首先從病理學的角度解釋癌癥是什么、如何診斷、治療動態以及如何看待癌癥的預期生存時間等問題;其次介紹癌癥哲學門診的創辦初衷和理念,如“得病,但不是病人”“偉大的多管閑事的精神”等,向癌癥患者、家屬及他人提供了一個思考人生意義及使命的全新視角;最后是20個誕生在咖啡桌上的小故事,記錄了這些癌癥患者從患癌到走出陰霾這樣的人生劇變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并附有樋野教授的贈語。
樋野興夫,1954年生于日本島根縣。醫學博士,癌癥病理學家。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病理?腫瘤學教授。第99屆日本病理學會總會會長,日本家族性腫瘤學會名譽理事長,一般社團法人癌癥哲學門診理事長。曾供職于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美國大通福克斯癌癥中心,并曾擔任日本癌癥研究所實驗病理部部長。于2008年創辦癌癥哲學門診。曾獲日本癌癥研究會學術獎、高松宮妃癌癥研究基金學術獎等,并于2016年榮獲日本第68屆保健文化獎,以表彰其在推動癌癥患者及家屬心靈呵護工作方面的貢獻。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與癌癥共生的時代
癌癥是一類什么樣的疾病?能夠避免嗎?
癌癥是如何診斷的?
為什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如何看待癌癥的預期生存時間?
癌癥病理研究以及臨床治療的動態
與癌癥共生的時代
第二章 有關癌癥哲學門診 · 醫療沙龍
什么是癌癥哲學門診?
從島根縣鄉村踏上醫師之路
五位先師的傳承
天壽癌(患癌卻頤養天年)時代的到來
從間皮瘤的研究到面對患者
從對話型醫療到醫療城的構想
從傾聽到對話
即使被診斷為癌癥
透過癌癥哲學思考人生
做什么之前思考想要成為什么
“死亡”作為一項重任
第三章 遇見癌癥哲學門診 · 醫療沙龍
在宗教淡化的日本社會尋找人生的指南
作為“自己”而非“患者”生活
因為悲傷,心靈得以豐盈
不能解決,至少可以緩解
剩下的時間,夫妻共享人生盛宴
三重力量
降低癌癥在生活中的優先程度
受益于良師、益友、善語
降低癌癥的優先程度,盡享老年生活
受助于周圍的善意
癌細胞中溢滿的愛
彌合醫患間的隔閡
無法訴說的與無法傾聽的情緒
“接受”的安寧與勇氣
作為護士的角度與作為患者的心情
我就在這里!
反省走過的人生
靈魂的呼喚
對溝通重要性的重新認識
與老相伴、與癌牽手
后記
與癌癥共生的時代
日本一年間的死亡人數約為130萬(2016年推算),其中癌癥的死亡人數約為37萬。也就是說,每3.5位死亡者之中約有1位是因為患癌癥而去世的。據推測,日本有一半人口在一生中有可能患癌。但即使被診斷為癌癥,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有超過半數的患者能夠治愈。余下無法治愈的患者,如果能早兩三年診斷出,據估算其中約70%也能得到治愈。將來癌癥將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即使被診斷為癌癥,很多患者都會與癌癥長期共生。
影響癌癥生成的有各種因素,光是遺傳性的癌癥已經發現的就有約50種。50種聽上去很多,但真正發展為臨床可觀察到的癌癥的卻很少,從數據上來看,只占整體的5%左右。由于飲食等生活習慣,接觸致癌物等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約70%,另外25%的成因尚不明確。
日本男性患癌最多的是肺癌,其次是胃癌,第三位是大腸癌。女性中第一位則為大腸癌,胃癌在逐年減少,乳腺癌和肺癌卻在逐年遞增。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的變化對患癌的影響顯著。曾經有調查研究比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的日本人和生長在美國的日本人,結果表明易患癌癥的種類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在美國本土生長的日本人患大腸癌和乳腺癌的比例有所增加。隨著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西化,大腸癌和乳腺癌的比例預計會進一步增加。這類調查結果表明,癌癥的發生、發展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也可以說,如果合理調節生活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癥的發生、發展。
癌癥是“內源性”疾病,其產生基于人體細胞的基因突變,成因深受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病毒以及遺傳等方面的影響,其發展也與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機能的下降有關。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癌癥患者將越來越多。當癌癥已變成一種常見病、慢性病,對癌癥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價值判斷。對疾病的了解,可以使人們消除對它的恐懼,從而正確地對待它。我相信加深對癌癥的理解并把正確的知識傳播出去,關乎社會整體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將促使患者及家人理性地接受癌癥,并與癌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