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王澤鑒先生力作。損害賠償是民法的核心制度,作者編寫本書旨在綜合整理分析判例與學說,參照比較法上的發展,闡述損害賠償法的構造原則與解釋適用的基本問題。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由淺入深,論述精細,注重實例分析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名作品臺灣繁體字版率先出版,大陸簡體字版及時補充并更新了作者對大陸新近通過的《民法總則》中相關條文的說明。
詳 目:
章 風險社會、保護**與損害賠償制度
節 風險社會與保護**
一、風險社會
二、保護**
第二節 風險的預防
**款 行政法與危險預防
一、風險管制行政法
二、行政管制危險手段
三、行政管制危險原則
第二款 刑法與危險預防
第三款 私法與風險預防
一、契約法
二、侵權行為法
三、不作為請求權
第四款 法秩序的統一性與各部門法律的協力義務
一、保護他人之法律
二、整合型的特別民法
三、環境法
第三節 損害賠償制度
**款 **保護義務與損害賠償或補償制度的建立
第二款 損害賠償法的建構
一、規范體系
二、損害賠償法的重要性
三、學說理論的建構
四、損害賠償案例法
五、比較法的發展:德國法的繼受
六、大陸民法上的民事責任制度:損害賠償法的建構
七、研究課題及方法
第二章 損害賠償法的規范體系、目的、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
節 損害賠償法的規范體系
一、內在體系與外在體系
二、責任法與賠償法
三、得請求賠償的損害:概念和思考方法
四、任意規定、排除及限制
五、憲法與損害賠償法
第二節 損害賠償法之目的
**款 損害填補
一、損害填補與“民法”第213條的基本原則
二、損害賠償與禁止得利原則
三、加害人的故意過失與資力
四、損害賠償原則及其限制
第二款 損害預防
一、損害預防的功能
二、與有過失與預防損害
三、責任保險與損害預防
四、損害預防的經濟分析
第三款 懲罰制裁
一、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
二、慰撫金
三、懲罰性賠償金
四、結語
第三節 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
**款 契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過失責任
二、無過失責任
第二款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失責任
二、衡平責任
三、無過失責任(危險責任)
第三款 無過失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因某種合法或可危害他人行為而享受利益者,應就因此所生損害負賠償責任
二、使用他人之物
三、、信賴責任
第四節 損害賠償法的發展
一、責任原因的擴大
二、損害賠償范圍的擴大
三、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選擇自由的擴大
第五節 回顧與瞻望
第三章 損害賠償之債、請求權基礎及體系構造
節 損害賠償之債
一、債之關系
二、賠償之債的種類
第二節 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
一、契約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類似契約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三、無因管理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四、物權關系上的損害賠償
五、不當得利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六、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七、親屬關系上的損害賠償
八、其他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三節 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與責任范圍
一、責任成立規范
二、責任范圍規范
第四節 損害賠償的體系構造及案例解說
**款 體系構造
第二款 案例解說:產前遺傳診斷失誤案件:Wrongful Birth及Wrongful Life
一、問題
二、甲婦對丙醫院及丁檢驗員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三、得請求賠償的損害
第四章 損害概念、損害分類、損害的計算時點
節 概說
一、問題的提出
二、得請求賠償的損害
第二節損害概念
一、學說及判例:差額說與自然的損害概念
二、實務上見解:公平正義及社會通念的評價
三、研究課題
第三節 差額說理論的建構
一、差額說的意義及歷史背景
二、差額說
三、差額說的肯定及損害的規范評價
第四節 損害分類
**款 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
**項 “民法”第213條**項規定的損害賠償
第二項“民法”第216條的規范目的及解釋適用
一、規范目的
二、所失利益的概念、法律適用及排除
三、舉證責任
第二款 財產上損害及非財產上損害
第三款 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
第四款 履行利益的損害及信賴利益的損害
第五節 損害的計算時點
**款 恢復原狀
第二款 金錢賠償
一、實體法上的準據時點
二、訴訟法上的準據時點
第六節 兩個核心問題
一、損害的規范評價
二、非財產上損害的財產化
第五章 損害歸責
節 問題說明
第二節 責任成立因果關系與責任范圍因果關系
一、雙重因果關系
二、分析說明
第三節 因果關系——條件關系、相當因果關系、法規目的論
**款 思考架構的構成
一、相當因果關系的構造
二、相當因果關系的適用:三層次檢查
第二款 條件關系:因果關系的等值性
**項 意義及功能
第二項 因果關系的態樣
一、多數因果關系
二、作為與不作為的因果關系
三、直接因果關系及間接因果關系
四、物理的因果關系與心理的因果關系
五、經由第三人行為引起權益侵害的因果關系
六、被害人自己的行為肇致權益受侵害及損害
第三項 責任成立的條件因果關系
一、實務案例
二、綜合分析
第四項 責任范圍的條件因果關系
第五項 條件因果關系不能合理限制損害歸責
第三款 相當因果關系——條件關系的相當性
**項 基本理論
一、構造及功能
二、判斷基準
三、故意侵害行為
四、舉證責任
五、兩個應予區別的思考層次
第二項 責任成立的相當因果關系
一、肯定案例
二、否定案例
第三項 責任范圍因果關系
一、問題說明
二、否定案例
第四款 規范目的論
**項 規范目的論與相當因果關系
第二項 規范目的論的依據
一、契約責任
二、侵權責任
第三項 規范目的論的適用
一、責任成立與規范目的
二、規范目的與責任范圍
第五款 思考方法、體系構成、案例研究
**項 思考方法
第二項 體系構成、案例研究——損害賠償法上的請求權基礎
一、體系構成
二、案例研究
第四節 合法性替代行為
**款 問題說明
第二款 勞工違法終止契約,雇主得否請求征才廣告費用?
第三款 醫生未盡說明告知義務
第五節 假設因果關系(損害的保留原因)
**款 問題說明
第二款 損害體質
一、人身傷害
二、物之毀損
第三款 直接損害(客體損害)與間接損害(財產結果損害)
一、直接客體損害
二、間接財產結果損害
第六章 損害賠償的方法及內容
節 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款 緒說
一、問題的提出
二、損害賠償方法機制
三、完整利益與價值利益
第二款 恢復原狀
一、恢復原狀原則
二、恢復原狀原則及例外
三、因恢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
四、恢復原狀請求權
第三款 金錢賠償
**項 請求恢復原狀所必要費用的金錢賠償
一、“民法”第213條第3項規定的金錢賠償
二、“民法”第214條規定的金錢賠償
第二項 金錢賠償:價值賠償
一、恢復原狀不能與金錢賠償
二、恢復原狀顯有困難與金錢賠償
第三項 關于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定
一、侵害人身的財產上損害賠償
二、非財產上損害得請求慰撫金的特別規定
三、物之毀損損害賠償
第四款 損害賠償方法的基本架構
第二節 財產上損害賠償
**款 人身損害
**項 概說
一、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
二、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架構
三、人身損害賠償的基本問題
第二項 因死亡而生的損害賠償
一、死亡與損害賠償
二、比較法
三、中國臺灣地區的“民法”
四、支出費用者的請求權
五、扶養費的損害賠償
六、損害賠償范圍
第三項 侵害身體、健康的損害賠償
一、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
二、間接被害人的損害賠償
三、醫療看護費用
四、增加生活上需要的賠償
五、勞動能力喪失或減少
六、損害賠償給付方法:一次賠償與定期金賠償
七、時間浪費與使用利益的喪失
第四項 人身損害賠償與社會安全制度
第二款 為新生命而負責:人之尊嚴與損害概念——Wrongful Birth及Wrongful Life
**項 緒說
一、“*高法院”2003年臺上字**057號民事判決
二、Wrongful Birth, Wrongful Life及Wrongful Pregnancy
三、社會變遷與損害賠償法的新課題
第二項 Wrongful Birth:父母就計劃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的建構
一、契約責任:醫療契約上的不**給付
二、侵權行為
三、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四、財產上損害的賠償
五、中國臺灣地區法上實務與學說的發展
第三項 Wrongful Life:殘障子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問題的提出
二、請求權基礎
三、法國法上的發展
四、由損害賠償法到社會安全制度
第三款 物之損害賠償
**項 緒說
一、物之損害賠償的重要性
二、請求權基礎
三、物之損害與純粹經濟上損失
四、兇宅與純粹經濟上損失
五、規范體系
六、研究課題
第二項 物之損害的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一、恢復原狀
二、金錢賠償
三、賠償方法的選擇
第三項 以新換舊
一、問題說明
二、以新換舊與禁止得利原則
三、以新換舊與損益相抵
四、以新換舊上所受利益的扣除
第四項 技術性貶值、交易性貶值
一、問題說明
二、實務見解
三、技術性貶值及交易性貶值的區別
四、心理上價值減損與交易性貶值
五、交易性貶值的客體
六、被害人須否出售其物,始能請求交易性貶值?
七、交易性貶值的計算
八、交易性貶值的計算時點
第五項 物之使用利益費用支出:非財產上損害的財產化
一、勞動力
二、休閑、度假
三、物之使用利益的喪失
四、費用支出
第四款 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違約責任與損害賠償
**項 法律構造及請求權基礎
一、案例
二、思考模式
第二項 給付不能
**目 基本理論
一、契約上的給付義務及債權人的履行請求權
二、給付不能的意義及類型
三、主給付請求權與次給付請求權
第二目 自始不能
一、給付自始客觀不能
二、給付自始主觀不能
第三目 嗣后不能
一、不可歸責于債務人的給付不能
二、可歸責于債務人的給付不能
第四目 給付不能的體系構成及現代化
一、給付不能的體系構成
二、給付不能制度的現代化
第三項 給付遲延
**目 給付遲延的要件
一、給付系屬可能
二、于給付期限屆滿仍未為給付
三、可歸責于債務人
四、給付的可實現性
第二目 給付遲延的效果
一、損害賠償
二、給付遲延中的不可抗力責任
三、解除契約
第三目 債務人于履行期前拒*履行:期前違約責任的創設
一、問題的提出
二、實務與學說的對立見解
三、比較法的觀察
第四項 不**給付與瑕疵責任
**目 問題說明與體系構成
一、問題說明
二、體系構成
第二目 不**給付
一、請求權基礎的創設
二、適用范圍
三、法律效果
第三目 不**給付與買賣之物瑕疵責任
一、問題說明
二、買賣物之瑕疵責任與不**給付的比較
三、物的瑕疵與不**給付的適用關系
四、買賣物之瑕疵與不**給付債務不履行一體化的發展方向
第四目 不**給付與承攬瑕疵責任
一、承攬瑕疵責任的構造
二、承攬瑕疵責任與不**給付的適用關系
第五項 結論
**目 違約債務不履行責任體系的形成及發展
一、現行體系的形成
二、再造及發展
第二目 契約責任保護范圍的擴大
一、債務不履行與人格權的保護
二、雇用人對受雇人人身安全的保護
三、旅游契約上旅客時間浪費的損害賠償:非財產損害
第三節 非財產上損害的金錢賠償——慰撫金
**款 非財產上損害的意義與賠償方法
一、非財產上損害的意義
二、非財產上損害的恢復原狀
三、非財產上損害的金錢賠償
第二款 慰撫金的請求權基礎
**項 請求權基礎的體系構成
一、侵權行為
二、債務不履行
三、身份關系
四、特別法
五、綜合整理
第二項 慰撫金制度的發展
一、請求權基礎的擴大
二、德國與中國臺灣地區發展途徑的比較
三、實務學說的任務
第三款 慰撫金的概念與性質
**項 “慰撫金”與“非財產上損害相當金額的賠償”
第二項 慰撫金的專屬性
一、慰撫金的專屬性
二、專屬性的立法理由
三、非財產上損害金錢賠償專屬性的廢除
第四款 慰撫金的功能
一、填補損害
二、被害人的慰撫
三、預防功能
第五款 慰撫金的量定
**項 問題的提出與“*高法院”見解
一、問題的提出
二、“*高法院”見解
第二項 量定模式的建構
一、模式構造
二、慰撫金數額的量定與第三審上訴
三、慰撫金的給付方式
第三項 慰撫金的量定與法院實務
一、重要課題與實證研究
二、實務案例
三、實踐理性、案例比較,建立可操作的量定標準
第六款 結論: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慰撫金)的發展與人格權的保護
一、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慰撫金)的發展
二、慰撫金專屬性的廢除
三、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慰撫金)的量定
四、人格權財產上損害及非財產上損害的保護
第七章 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人——損害賠償人的范圍
節 問題說明:債權人利益理論
第二節 契約責任的請求權人
**款 契約關系當事人
第二款 契約責任的擴大
一、第三人利益契約
二、具保護第三人作用契約
第三節 侵權責任:直接被害人與間接被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款 構成要件原則:直接被害人
第二款 間接被害人
一、間接被害人就純粹經濟損失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原則
二、間接被害人得請求損害賠償的例外:“民法”**92條的適用,不法侵害他人致死
三、**92條的類推適用:不法侵害他人身體健康
第四節 第三人損害求償
**款 問題說明:第三人損害求償制度的法律構造
第二款 間接代理
第三款 債法上的危險免責
第四款 看顧他人之物
第五款 第三人損害求償的法律效果
第八章 損害賠償的范圍——減免損害賠償的三個制度
節 損益相抵——“民法”第216條之1
**款 緒說
一、損益相抵的意義
二、“民法”第216條之1的規定
第二款 理論基礎、判斷基準與類型分析
**項 理論基礎與思考模式
第二項 損益相抵的要件與判斷基準
一、受有利益
二、因果關系
三、法律評價
四、利益與損害的一致性
五、舉證責任
第三款 損益相抵的類型
**項 第三人給付
一、第三人自愿為給付
二、公務人員撫恤金
三、扶養請求權
四、保險制度與損益相抵:“*高法院”1979年臺上字第42號判例的檢討
五、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六、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與“**賠償請求權”
七、職業災害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八、勞工保險的傷害給付
九、雇主繼續支付工資
第二項 第三人給付以外的損益相抵類型
一、節省費用
二、被害人自己的勞力所得
三、遺產
四、因受利益而繳納稅捐
五、以新代舊
六、讓與請求權
第三項 分析討論
第四款 損益相抵的實施
第二節 與有過失——“民法”第217條
**款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由全有全無原則到損害的分配
三、兩個建構原則
四、理論基礎
五、比較法
六、“*高法院”2011年臺上字第821號判決:思考模式的建構
第二款 與有過失的適用
**項 與有過失的法律構造
一、一般法律原則及適用范圍的擴大
二、法律性質
三、責任成立與責任范圍的與有過失
第二項 與有過失的要件
一、與有過失行為
二、不真正義務的違反
三、與有過失的識別能力及注意程度
四、須與有過失的行為與損害的發生、擴大具有因果關系
第三項 與有過失的態樣
**目 損害發生、擴大的與有過失
一、被害人的特殊體質
二、發生交通事故時未戴安全帽或未系安全帶
三、挑釁行為、正當防衛、互毆
四、未善為保管、使用金融信息
五、病患與有過失
第二目 不作為的與有過失
一、重大損害原因的警告
二、怠于避免損害
三、怠于減少損害
第四項 無過失危險責任及與有過失
第五項 自甘冒險及與有過失
第六項 第三人與有過失
**目 代理人、使用人的與有過失
一、問題說明:“民法”第217條第3項的增訂
二、“民法”第224條的適用
三、“民法”第224條的“準用”
第二目 間接被害人應承擔直接被害人的與有過失
一、間接被害人得請求損害賠償的特例
二、直接被害人與有過失的承擔
第三目 驚嚇損害
一、驚嚇損害的侵權責任
二、主被害人與有過失的承擔
第三款 法律效果
**項 與有責任及損害分配
第二項 責任衡量與損害分配方式
一、衡量因素
二、損害分配
三、傷害、死亡與繼承關系上的與有過失
第三項 與有過失及慰撫金的量定
第四項 多數加害人與多數被害人
一、多數被害人
二、多數加害人
第四款 適用范圍
**項 “民法”第217條的適用對象
一、私法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公法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三、實務案例
第二項 “民法”第217條的類推適用
一、與有過失構造的調整:由“與有過失”到“與有物或企業危險”
二、間接被害人承擔直接被害人的與有過失
三、連帶侵權責任債務人的內部求償關系
四、雇用人與受雇人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的內部求償關系
第五款 訴訟法上的問題
第三節 損害賠償的酌減——“民法”第218條
**款 問題的提出及規范模式
一、全有全無損害賠償原則
二、程序法上保障債務人生計的規定
三、憲法保障人民生存權及人格發展的義務
四、規范模式
第二款 法律構造
一、比較法
二、分析說明
第三款 法律性質與適用范圍
一、法律性質
二、強行規定
三、適用范圍
第四款 酌減的要件
第五款 法院酌減權的行使
一、法院酌減權的自由裁量與考慮因素
二、賠償義務人申請法院行使酌減權
三、法院行使酌減權的法律效果
第六款 結論
一、三個損害賠償范圍規定的適用
二、酌減條款的實踐
第九章 懲罰性賠償
節 填補性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
一、民事賠償責任的發展
二、民刑分立
三、損害賠償原則與禁止得利原則
四、隱藏性的“懲罰性賠償”
五、填補性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的關系
六、研究課題
第二節 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
**款 懲罰性賠償的意義
第二款 英國法的淵源、美國法的發展
一、英國法的淵源與存廢的爭論
二、美國法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發展
第三款 懲罰性賠償的目的、成立要件及金額的量定(效果)
**項 懲罰性賠償的目的、性質與責任保險
一、目的
二、法律性質:民事責任?刑事責任?
三、懲罰性賠償金的保險性
第二項 懲罰性賠償的成立要件——何種侵害行為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一、須被害人依美國各州的法律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須加害人有主觀上可非難性的加重事由
第四款 懲罰性賠償金的量定
一、陪審團與懲罰性賠償金
二、懲罰性賠償金量定因素、數額與合憲性控制
第五款 實證研究與改革發展
**項 統計學上的發現:由神話到理論
第二項 分立式賠償制度
第三項 改革發展
第六款 大陸法**或地區與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
一、大陸法**或地區不采用懲罰性賠償制度
二、美國為何要采用懲罰性賠償
三、一個值得深思的基本問題
第三節 中國臺灣地區法上的懲罰性賠償
**款 懲罰性賠償結構分析
**項 現行規定的整理
第二項 分析說明
一、特別法的規范模式
二、列舉主義、禁止類推、美國法院懲罰性賠償金的承認與執行
三、適用范圍與法秩序一貫性的價值判斷
四、懲罰性賠償金的控制
五、請求權基礎
第二款 法上的懲罰性賠償
**項 知識產權的侵害與損害賠償
第二項 侵害權的填補性損害賠償
一、權的侵害
二、填補性損害賠償:三種計算方法
第三項 侵害權的懲罰性賠償
一、懲罰性賠償或刑罰制裁:規范手段的選擇
二、懲罰性賠償的要件:故意侵權
三、懲罰性賠償的酌定
第三款 “消費者保護法”第51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
**項 消費者保護與懲罰性賠償:請求權基礎的構造
第二項 依消費者保護法所提之訴訟:適用范圍
一、懲罰性賠償金的適用范圍
二、“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3項:產品、服務責任與懲罰性賠償
三、“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不實廣告與懲罰性賠償
四、分析討論
第三項 懲罰性賠償金的要件及效果
一、立法政策
二、企業經營者的故意、過失
三、損害額與懲罰性賠償金
四、舉證責任
第四項 懲罰性賠償金的當事人
一、請求權人:消費者、第三人
二、消費者死亡與懲罰性賠償金
三、多數被害人:團體訴訟、巨額懲罰性賠償金
四、多數加害人:連帶責任
第四節 結論:美國懲罰性賠償的繼受與本土化的發展
**款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省思
一、為何要有懲罰性賠償制度?
二、如何整合強化保護人益的法律機制?
第二款 懲罰性賠償與民事責任的建構
一、解釋適用的方法論
二、知識產權與懲罰性賠償
三、消費者保護法上的懲罰性賠償金
第三款 實證研究的發現及啟示
一、三個統計資料
二、發現、分析及期待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