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紅、刁虎欣編著的《基礎生命科學導論實驗》由南開大學“國家級科學素質教育系列公共課教學團隊”和國家級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組織編寫。教學宗旨以生 命科學實驗技術知識為育人載體,但并不以系統傳授生命科學實驗技術知識為重點,而是以傳播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為重點,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技術 觀,也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素質教育于課程教學之中,使學生的科學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全面提高。 《基礎生命科學導論實驗》共分7章:植物生物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實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現代生物技術演 示實驗、社會實踐教學。具體內容選取編寫較簡單、易操作的實驗項目,并充分體現實驗內容的基礎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應用性;以演示實驗的方式介紹現代生命 科學的高新實驗技術;以參觀或實習的形式組織實驗教學,將污水生物處理、生物多樣性參觀、現代農業水培或噴淋灌溉等部分內容,以社會實踐教學的方式寫入實 驗教材。 本書適合非生物類專業素質教育教學選用,也可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張金紅、刁虎欣編著的《基礎生命科學導論實驗》在生物的群體、個體、細胞、分子不同水平上,在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學與遺傳學、生物化 學與分子生物學不同學科內,選擇并編寫較簡單、易操作的實驗項目,并充分體現實驗內容的基礎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應用性。為了體現實驗內容的“四性”,在 該教材編寫中增加了實驗內容的“背景知識”,進一步闡明了實驗內容與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健康、疾病、食品、能源、環境等熱點問題的密切關系,讓非生物類的 學生站在生命科學與技術的高度和角度,審視當今社會的發展,關注人生,敬畏生命。
前言
第一章植物生物學實驗
實驗一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實驗二植物花形態結構及常見植物花的類型
實驗三綜合鑒定校園植物
實驗四除草劑敵草隆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實驗五植物生長物質的生理效應
實驗六乙烯對果實的催熟作用
實驗七蠶豆根尖細胞微核試驗在重金屬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第二章動物生物學實驗
實驗一原生動物——草履蟲、眼蟲及變形蟲觀察
實驗二蝗蟲的形態與結構
實驗三校園昆蟲采集與標本制作
實驗四鯽魚的形態與結構
實驗五家兔的形態與結構
實驗六人血紅蛋白、凝血時間和血型的測定
實驗七人體指脈、血壓和心電的觀測
第三章微生物學實驗
實驗一微生物菌落形態的觀察及體表和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
實驗二細菌的個體形態觀察與草蘭氏染色
實驗三放線菌、霉菌和酵母菌的形態觀察
實驗四不同水質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五酸奶的制作
實驗六野油菜黃單胞菌莢膜染色與形態觀察
實驗七青霉素抗菌譜的測定
第四章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實驗
實驗一Feulgen染色法顯示細胞內DNA
實驗二人X染色質檢測
實驗三搖蚊多線染色體的制備及其斑帶和泡的觀察
實驗四巨噬細胞吞噬現象的觀察”
第五章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
實驗一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提取及含量測定
實驗二DNA的制備、鑒定及含量測定
實驗三多酚氧化酶在水果蔬菜褐變中的作用
實驗四抗性質粒DNA的轉化
第六章現代生物技術演示 實驗
實驗一人外周血細胞培養及染色體制備
實驗二植物愈傷組織的培養
實驗三綠色熒光蛋白的轉化
實驗四 目的基因的PCR擴增
第七章社會實踐教學
實踐一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的處理
實踐二動物多樣性及生態多樣性參觀
實踐三現代農業與無土栽培技術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學生實驗守則
附錄二實驗室急救
附錄三實驗操作ABC
附錄四常用手術器械的使用
附錄五生物繪圖
附錄六微生物實驗常用培養基和染色液
第一章 植物生物學實驗實驗
一 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實驗目的與要求】
(1) 了解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和功能。
(2) 正確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背景知識與實驗原理】
1.背景知識
(1)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與功能
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但基本構造相同,都由機械和光學部分組成。
機械部分:包括鏡座,鏡柱,鏡臂,鏡筒,焦距調節器,載物臺六個部分。
① 鏡座:是顯微鏡基部的底座,起支持及固定鏡體的作用。
② 鏡柱:直立的柱,它與鏡座相連,上接鏡臂及載物臺。
③ 鏡臂:拿取顯微鏡時手握之處,上連鏡筒,下連鏡柱。
④ 鏡筒:與鏡臂相連的中空的圓形長筒,上連目鏡,下連物鏡轉換器。鏡筒的作用是保護成像的光路。
⑤ 焦距調節器:分粗調節器與細調節器。粗調節器位于鏡柱上的兩個大旋鈕,用于較大幅度地升降載物臺,以調節物鏡與標本之間的距離獲得合適的焦距;細調節器在粗調節器的軸心,用以更精細地調節焦距,使用時,一般旋轉不可超過一周。若發生向前方(或后方)不能旋轉時可向相反方向轉動數圈,然后用粗調節器調整,調整后再旋轉細調節器。
⑥ 載物臺:是方形的用來裝載標本玻片之平臺,中央有一圓孔,稱通光孔。便于通過光線,臺之后側有一機械移動器(推進器) ,是一種移動標本玻片的機械裝置,可使玻片標本向前后左右移動,用以調整玻片標本的位置。
光學部分:是構成顯微鏡的主要部分,由成像系統與照明系統組成。成像系統包括物鏡和目鏡,照明系統包括反光鏡及聚光器。
① 目鏡:位于鏡筒的上端,直接與人的眼目相接,可將物鏡放大的像進一步放大。由兩塊透鏡組成(其中之一常常附有一個指針,用于指示觀察的目的物) ,常常備有幾個倍數不同的目鏡(5 × ,10 × ,16 × ) ,根據需要可以更換使用,放大倍數刻在目鏡金屬筒上,目鏡越長其放大倍數越小。
② 視度圈:直接與目鏡相連,旋轉時可調節目鏡與物體的距離,使像更加清晰。
③ 物鏡:是決定顯微鏡質量的最重要的部件,由嵌于金屬筒內的數組透鏡組成。有三或四個不同倍數的物鏡,放大倍數刻在物鏡金屬筒上(如5 × ,10 × ,45 × ) ,習慣上把放大倍數為10 × 以下的物鏡稱為低倍鏡,(40 × )~(55 × )的物鏡稱為高倍鏡。此外還有油浸物鏡(簡稱油鏡) ,放大倍數為100 × ,物鏡的金屬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鏡頭與標本間的距離越近。
④ 聚光器:位于載物臺下方的中央部分,由數個透鏡組成,其作用是聚集光線,使射入鏡筒的光線增強并增加標本的亮度。聚光器可用調節螺旋進行上下調節,以求適宜光度,聚光器向下降落,明亮度降低;向上移動,亮度加強。聚光器的下面附有虹彩光圈,上有操縱桿,利用操縱桿可以調節光的強弱。
⑤ 反射鏡:位于聚光器下方,反射鏡具有輪轉關節,可以改變光線的方向,使光線射向聚光器(反射鏡有平凹兩面,可以上下旋轉,凹面鏡聚光強,多在弱光或有障礙物的地方使用,平面鏡光線均勻,多在強光時使用) ,用電光源時可將其取下。
⑥ 照明光源:顯微鏡的成像質量與照明光源有密切聯系,顯微鏡的照明可用電光源和天然光源,電光源安裝在顯微鏡的底座里,由一個燈泡和一組棱鏡組成。燈泡發出的光經一組棱鏡折射后,先后經過底座上一個通光孔、聚光器、物體、物鏡、鏡筒、目鏡等。最后到達觀察者的眼睛。底座的側面有一個光源開關和一個光強調節器,底座的通光孔處安裝有一個金屬圈,必要時,可以將黃色或藍色等濾光玻片放于其中,以改變光源燈的色調,一般不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如圖1-1-1 。
(2)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顯微鏡( microscope)是一種借助物理方法使物體放大影像的儀器。最早發明于16世紀晚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極為重要的科學儀器,廣泛地用于生物、化學、物理、冶金、釀造等各領域,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貢獻。
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
1590 年,荷蘭的眼鏡商詹森( Janssen)發明了第一個簡陋的復式顯微鏡。1675 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 Avon Leeuwenhoek)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鏡片的技藝,制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 倍的顯微鏡。之后數百年,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和探索微觀世界,但是由于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進入20 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 年德國人制成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近幾十年,又有許多新型的電子顯微鏡問世。
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500 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 微米。常見光學顯微鏡有以下幾種:明視野顯微鏡又稱生物顯微鏡,用來觀察生物切片、生物細胞、細菌以及活體組織培養、流質沉淀等,同時可以觀察其他透明或者半透明物體以及粉末、細小顆粒等物體。暗視野顯微鏡由于不將透明光射入直接觀察系統,無物體時,視野暗黑,不可能觀察到任何物體,當有物體時,以物體衍射回的光與散射光等在暗的背景中明亮可見。相位差顯微鏡是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現象通過透過標本光線的光程差或相位差轉換為明暗差別,這樣可以分辨密度不同的結構。視頻顯微鏡是將傳統的顯微鏡與攝像系統,顯示器或者電腦相結合,達到對被測物體放大觀察的目的。熒光顯微鏡是用短波長的光線照射經過熒光素染色的被檢物體,使之受激發后而產生長波長的熒光進行觀察。偏光顯微鏡是利用偏振光對光學上各向異性的材料樣品在不染色的情況下能夠清晰分辨的一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能從樣品容器下面取景,是適應生物學、醫學等領域中的組織培養、細胞離體培養、浮游生物、環境保護、食品檢驗等的顯微觀察。實體顯微鏡又稱“體視顯微鏡”
或“解剖鏡” ,是一種具有正象立體感地目視儀器。
(3) 實體顯微鏡的構造與功能實體顯微鏡光學系統由一對斯密特棱鏡、一組大物鏡、一組小物鏡、及一對目鏡共四部分組成。機械系統包括鏡柱、載物臺、調節螺旋等組成。實體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如圖1-1-2 。
實體顯微鏡放大倍數一般為10~150 倍左右,光源為落射光,通過其目鏡看到的為與實物一致的正像,且有較大的焦深,可以獲得較好的立體感,非常適合伴隨解剖操作觀察細微結構以及毫米級動植物個體、器官結構的活體觀察。
2.實驗原理
(1)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的成像原理觀察植物體的結構。首先光射到聚光鏡上,把光線會集成束,穿過標本制片,進入到物鏡的透鏡上。經過物鏡將制片上的像作第一次放大,為倒立的實像,這一倒立的實像經過目鏡第二次放大,形成眼睛在目鏡中看到的最后放大的倒立的虛像。
物體在顯微鏡下放大的倍數是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表1-1-1) 。
(2) 實體顯微鏡基本原理觀察物體經調焦使其處于大物鏡的焦面上,然后被小物鏡收斂和被斯密特棱鏡折射后,成像在目鏡的焦面上。斯密特棱鏡使光束轉向并使像倒轉,故在目鏡焦面上的像是與物體一致的正像,此像經目鏡放大后為我們所觀察。由于肉眼通過兩目鏡以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使像具有立體感。
【實驗材料與用具】
1.實驗材料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材料:洋蔥表皮細胞制片,西紅柿果肉制片實體顯微鏡觀察材料:碧桃花( Prunus persica) ,連翹花( H y pericum per f oratum)2.實驗用具普通光學顯微鏡 Olympus 日本實體顯微鏡 Zoom 645 江南新興
【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1.普通生物顯微鏡的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普通生物顯微鏡的使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光度的調節,一是焦距的調節,使用步驟如下:
(1) 顯微鏡的攜取:從鏡箱內取出顯微鏡時要用右手緊握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并保持平衡狀態,切勿只用一只手提取,以免目鏡掉落或與它物相碰。顯微鏡取出后,將其放在離桌邊3~4cm 處的左前方,左手繪圖者與此相反。
(2) 光源調節:一般情況下可用電光源。使用其他光源時,需安上反光鏡以調節光強度:對光時須用低倍鏡對著通光孔,通過目鏡一面觀察視野的明亮度,一面調節反光鏡,使視野中的顏色均勻而明亮為止。
(3) 低倍鏡使用:觀察任何標本都須先用低倍鏡,然后再根據需要使用高倍鏡。因低倍鏡視野范圍大,容易發現標本與找到需觀察的部位。低倍鏡使用步驟如下:
① 把制好的切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卡住切片,使用推進器將切片中的標本正對準通光孔中央。
② 調節低倍物鏡與標本的距離,用雙眼從側面看物鏡,使其下降至距標本大約在5mm 左右。
③ 用粗調節器定焦距:然后用雙目通過目鏡注視視野,同時用粗調節器使鏡筒慢慢上升,直到能清楚的看到標本為止。在用觀察顯微鏡時,一定要兩眼睜開,以減少眼睛疲勞。
④ 為了使物像更清楚,可以用細調節器輕微轉動以得到更清楚的物像。
(4)高倍鏡的使用:在低倍鏡下需要對較小物體或細微結構進行觀察時使用高倍鏡,步驟如下:
① 將在低倍鏡下找到的目標移至視野的最中心。
② 小心地轉動鏡頭轉換器,換低倍鏡為高倍物鏡。
③ 旋轉細調節器直至視野中的物像清晰為止。
(5) 油鏡的使用:用高倍鏡不能滿足需要時需用油鏡,油鏡的使用方法參見微生物學實驗部分。
(6) 顯微鏡使用完畢后,旋轉粗調節器,使載物臺下降,取下玻片標本,然后轉動鏡頭轉換器,使兩物鏡頭之間的部分對著通光孔,將顯微鏡置于鏡箱中。
2.實體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1) 將目鏡插入目鏡筒中。
(2) 轉動棱鏡罩殼,調整兩目鏡之間的距離,使其與操作者兩眼間的距離相一致。
(3) 將物體放在底座中央,轉動焦距調節器使左光路成像清晰;再轉動視度圈,使右邊光路成像清晰。
(4) 調換目鏡可獲得不同倍率下的物像。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1) 提取顯微鏡時,須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
(2) 顯微鏡各部分要保持清潔,若鏡頭上有灰塵時,必須用軟綢布或擦鏡紙輕拭之;金屬部分如有灰塵污垢,可用紗布輕輕擦拭;切勿用手巾更不應用手指拭之。
(3) 觀察制片時,一定要先使用低倍鏡,把要觀察的目的物放在視野的正中央,可以先看到一個全貌。具有一般的概念后,選定要放大觀察的部分,再換高倍鏡,加以仔細的觀察。
(4) 標本要加蓋玻片,然后觀察,載玻片上的水滴,藥液、酒精等切勿過多以免觸及載物臺或腐蝕鏡頭。
(5) 調換載玻片時,將載物臺略微下降。
(6) 顯微鏡有不靈活之處,萬不可用力轉動,遇有障礙立即報告教師,切勿自行修理,以免擴大損壞處,絕對不可玩弄和拆卸顯微鏡。
【實驗報告】
1.實驗結果繪制兩張植物切片的生物圖(生物繪圖方法與要求參照附錄)
2.思考題
(1) 生物顯微鏡的構造分哪幾部分? 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 反復練習使用低倍鏡及高倍鏡觀察切片,使用時應特別注意什么問題?
(3) 如何計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你現在所用的顯微鏡可以放大多少倍?
(4) 使用生物顯微鏡過程中,應做好哪些保養工作? 應注意哪些問題?
(5) 體視顯微鏡的構造如何? 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和特點?
(6) 體視顯微鏡和生物顯微鏡有何異同?
實驗二 植物花形態結構及常見植物花的類型
【實驗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植物花的各部分結構及類型,可以對一些常見的花進行簡單的鑒別。
(2) 掌握子房的結構、胚珠的結構。
【背景知識與實驗原理】
1.背景知識植物花的生物功能和開發應用
從植物形態學角度來看,花為節間縮短的枝條,其上生長著變態的葉。它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通過開花,傳粉,受精后形成果實。花是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幾部分所組成。花的結構如圖1-2-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