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建模評價及決策系統》以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包括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為研究對象,在大量的數據調查基礎上,分析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基本特性和不安全交通行為的產生機理,構建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不安全交通行為模型,提出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及決策支持系統設計方法,為制定和實施交通行為安全性提升對策提供理論支持。 《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建模評價及決策系統》可作為交通工程、交通安全等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級本科生選修教材,也可供從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及其相關研究的人員參考。全書由任剛、王衛杰、張永、周竹萍分工撰寫完成。
針對人的行為復雜性及其在交通安全中的主導作用,《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建模評價及決策系統》采用”行為特征分析-行為機理建模-行為安全性評價與提升”相貫通的新思路,研究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基本特性和不安全交通行為的產生機理,通過對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安全性進行評價,了解不同人群交通安全的整體水平,為決策者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提供支持。全書由任剛、王衛杰、張永、周竹萍分工撰寫完成。《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建模、評價及決策系統》可作為交通工程、交通安全等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級本科生選修教材,也可供從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及其相關研究的人員參考。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特征
1.2.2 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機理
1.2.3 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方法
1.3 主要研究內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國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安全現狀
2.1 道路交通安全總體現狀
2.2 行人交通安全現狀
2.2.1 行人交通事故特點
2.2.2 行人交通事故成因
2.3 自行車交通安全現狀
2.3.1 自行車交通事故特點
2.3.2 自行車交通事故成因
2.4 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現狀
2.4.1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特點
2.4.2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成因
第3章 行人交通行為特征分析及建模
3.1 行人交通行為的觀測及分析方法
3.1.1 調查內容
3.1.2 人工觀測法
3.1.3 視頻調查法
3.1.4 現場綜合調查法
3.2 信號控制交叉口行人過街行為特征分析
3.2.1 調查方案及結果
3.2.2 過街行為過程與特征
3.2.3 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
3.2.4 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
3.2.5 行人違法率的影響因素模型
3.3 無信號控制過街處行人過街行為特征分析
3.3.1 調查方案及結果
3.3.2 臨界穿越間隙
3.3.3 停駐次數與停駐時間
3.3.4 行人過街率與車輛到達速度的相關性
3.4 行人不安全交通行為的心率參數分析
3.4.1 行人不安全交通行為定義
3.4.2 實驗原理和儀器
3.4.3 實驗方案設計
3.4.4 預備實驗
3.4.5 心率參數的變化規律
3.4.6 實驗結論
3.5 行人不安全交通行為的社會心理學模型
3.5.1 基本原理和方法
3.5.2 基于TPB理論的問卷調查
3.5.3 結果與分析
第4章 自行車交通行為特征分析及建模
4.1 自行車交通行為特征分析
4.1.1 自行車騎行者心理特征
4.1.2 自行車騎行者生理特征
4.1.3 自行車騎行者行為特征
4.1.4 自行車騎行者交通行為及其心理調查
4.2 基于TPB的自行車騎行者不安全行為模型
4.2.1 模型原理及建模過程
4.2.2 面向建模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4.3 基于動態視覺特性實驗的自行車騎行者行為機理分析
4.3.1 動態視覺特性實驗參數
4.3.2 實驗方案設計與實現
4.3.3 數據分析
第5章 電動自行車交通行為特征分析及建模
5.1 電動自行車行為及交通沖突分析
5.1.1 概述
5.1.2 視頻調查方案設計
5.1.3 數據收集與分析
5.1.4 結果與討論
5.2 基于TPB的電動自行車騎行者不安全行為模型
5.2.1 面向建模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5.2.2 建模方法與過程
5.3 電動自行車騎行者視覺搜索特性分析
5.3.1 視覺搜索模式理論
5.3.2 實驗方案設計
5.3.3 實驗數據采集與分析
5.3.4結果與討論
第6章 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方法
6.1 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指標概述
6.1.1 指標選取原則
6.1.2 評價指標分類
6.1.3 評價指標篩選
6.2 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指標獲取方法
6.2.1 量表分析方法
6.2.2 評價指標對應量表設計
6.3 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分析
6.3.1 評價方法選取
6.3.2 評價等級確定
6.3.3 評價體系建立及示例分析
第7章 交通行為安全性評價決策支持系統設計
7.1 概述
7.1.1 國內外研究現狀
7.1.2 研究對象與目標
7.1.3 技術路線
7.2 需求分析
7.2.1 調查對象
7.2.2 調查方法
7.2.3 數據分析
7.2.4 分析結論
7.3 總體框架設計
7.3.1 總體設計思想
7.3.2 總體設計原則
7.3.3 系統模塊設計與劃分
7.3.4 系統的信息流程
7.4 系統設計
7.4.1 數據庫設計
7.4.2 模型庫設計
7.4.3 知識庫設計
7.5 系統功能及界面
7.5.1 登錄界面
7.5.2 “轄區居民”用戶類型操作
7.5.3 “交警”用戶類型操作
7.5.4 “專家”用戶類型操作
第8章 非機動化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安全性提升對策
8.1 總體框架
8.2 一般化的對策
8.2.1 健全法規
8.2.2 意識培養
8.2.3 道德教育
8.2.4 加強管理
8.2.5 改善設施
8.3 針對特定參與者的對策
8.3.1 行人
8.3.2 自行車
8.3.3 電動自行車
參考文獻
1.電動自行車自身因素 電動自行車是二輪簡單結構,而且騎行者沒有防護設施,使得在安全性、舒適性、穩定性方面比較差。電動自行車只有兩點接觸地面,且接觸面積小,不運行則不穩;運行時重心高、處于動態平衡中,騎車人一旦失去平衡就會摔倒,若受到橫向外力會造成轉向或傾覆,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電動自行車的行駛速度介于摩托車與自行車之間,而它的機械性能卻遠比不上摩托車,因此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會應變力不足。電動自行車會造成道路上各類車輛速度差異性的加大,電動自行車一方面要超越自行車,另一方面又要應對機動車的超越。按當前的管理要求,電動自行車屬于非機動車,在機非混行的道路上,應當靠車行道的右側行駛。但是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與普通自行車形成混合交通流,電動自行車比普通自行車的速度快、質量大,制動時慣性也大,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由于行駛速度較快,許多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為避讓慢速的普通自行車和行人,經常突然轉向,或轉入機動車道行駛,但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又比機動車慢,所以在機動車道內又與機動車形成混合交通流,往往導致電動自行車與機動車之間發生事故。在機非隔離的道路上,由于電動自行車的動力來自電瓶,響聲很小,在非機動車道上的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很難判斷電動自行車的到來,當被電動自行車超越時容易措手不及,造成車輛擦刮、人員擦傷。另外,由于電動自行車生產廠家魚龍混雜,部分質量不合格產品流人到消費者手中,不合格的產品行駛在道路上必然存在安全隱患,容易產生交通事故。2.駕駛人因素 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在道路行駛中交通違法行為突出。由于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沒有經過專門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培訓,對交通法規的認知存在盲區,致使其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嚴重,如未按規定讓行、違法占道行駛、逆向行駛、違反交通信號、酒后駕車等。雖然現行法規對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行駛時的最高速度規定不得超過15km/h,但大多數騎車人并不知道這一規定。實際上路行駛的車輛設計時速可達20-30km/h甚至更高,電動自行車騎車人往往超速行駛,遇有緊急情況應變能力極差,容易引發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