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由于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201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的長遠發展大計,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發展戰略布局,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目前面臨水資源難以承載、水環境難以承受、人與自然難以和諧、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的大背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遵循入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水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核心是“和諧”,水資源節約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水生態保護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
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物質載體,水資源和水環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至關重要。許昌市是第一批被列入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過去3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容量有限、水生態退化嚴重、水生態系統脆弱、水生態功能單一,水制度保障乏力、河湖安全形勢嚴峻、水災害風險加劇、水景觀公益性弱化、水文化傳播不廣等一系列問題。在水利部和河南省政府的大力關懷和支持下,許昌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進行了精心策劃和頂層設計,落實國家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和優化管理,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大力整治和改善水環境,有力地推動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生態健康發展,水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提升了城市品位,保障了城市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起到了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效應。
本書作者全程參加了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與實施工作。經過3年多的課題研究,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思路、實施內容及評價體系建設等,編輯整理成《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書。作者和廣大市民及前來許昌參觀考察的人員,都會親身感受到今日的許昌面貌煥然一新,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來形容半點都不過分,展現在眼前的是“人一水一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獨特城市風貌和聚居環境,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物理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有機融合。古老文明的許昌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全書共分10章。緒論、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評價、水資源調度與優化管理、水動力模擬與水系連通由周念清執筆,水環境和水生態現狀、水環境修復和水生態恢復由楊永興執筆,水文化現狀、水文化體系培育由朱勃執筆,區域環境概況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制度保障由3位作者共同執筆,最后由周念清統稿。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許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相關基礎資料來源由許昌市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書稿在撰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書稿中未一一列舉,在參考文獻中已經列出,在此向關心和支持本書撰寫工作的所有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處,請專家、學者和讀者不吝指教。
朱勍,1971年4月出生,同濟大學副教授,城市規劃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上海市百名高等教育院校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未來城市研究與大型城市設汁;城市水生態體系和水景觀規劃。參與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并主持上海世博會近現代工業建筑的保留和再利用研究、四川省瀘州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浙江省青山湖科技城規劃、河南省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國家試點城市水生態體系規劃、京杭運河聊城段旅游發展及水生態體系規劃、焦作市水生態體系規劃和黑臭水體整治等項目的規劃與實施,并獲多項獎勵。著有《城市生命力——生物學視角下的城市及其演進規律研究》《簡明城市規劃原理》等專著及論文。
周念清,1964年7月出生,湖南石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工作,在水資源評價、地下水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地下水數值模擬與計算、礦山地下水治理、核電站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濕地環境保護等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和上海市博士后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973項目、國家重大水專項、上海市重點課題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和El論文50余篇。譯著1部,參與編寫專著5部。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生態文明的起源
1.2 水生態文明研究背景
1.3 水生態文明研究進展
1.4 水生態文明城市概念的提出
1.5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現狀
l.6 研究目的與意義
1.7 整體研究思路
1.8 理論與實踐創新
第2章 區域環境概況
2.1 自然地理條件
2.2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3 問題診斷與分析
第3章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評價
3.1 水資源調查與評價
3。2 水環境現狀與評價
3.3 水生態現狀與評價
3.4 水文化現狀與評價
第4章 水資源調度與優化管理
4.1 水資源配置方法與原則
4.2 水資源配置模型構建
4.3 水資源配置方案
4.4 基準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4.5 中期規劃(2020年)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4.6 遠期規劃(2030年)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4.7 水資源調度與優化管理
第5章 水系連通與水動力模擬
5.1 水系連通規劃原則
5.2 水系連通方案設計
5.3 水系連通規劃效果評估與實施
5.4 水動力模型模擬
第6章 水環境修復
6.1 水環境生態修復關鍵技術
6.2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布局與建設
6.3 生態護坡面源污染控制系統布局與建設
6.4 河岸帶自然濕地恢復與重建
6.5 河道生境構建增強河道自凈能力
第7章 水生態恢復
7.1 水生態恢復理論
7.2 水生態恢復的目標和原則
7.3 水生態恢復技術
7.4 土壤修復
7.5 水生態修復示范工程
第8章 水文化體系培育
8.1 水文化的內涵
8.2 水文化體系的營造
8.3 面向城水和諧的濱水空間引導與控制
第9章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標準、評價指標與體系
9.1 國內外現有的理論體系及評價
9.2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標準、評價指標與體系探索
9.3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
9.4 試點建設效果評估
第10章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管理制度保障
l0.1 水資源管理的目標與對策
lO.2 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水資源信息化管理
lO.3 水資源的調度與自動優化配置
lO.4 水資源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
l0.5 水環境與水生態
l0.6 城水和諧的規范管理與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