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考察曲江池遺址是因為老父親要去看其旁邊的王三姐寒窯。
1987年我來陜西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的是歷史地理學,導師史念海先生經常鼓勵我們走出校門進行實地考察。慈恩寺大雁塔距校園很近,于是常去參觀,但都沒有關注到曲江池的南北二湖遺存。
次年秋,老爸來西安看我,在我姑家說起要去參觀大雁塔。我姑說:王三姐坐了18年的寒窯就在那不遠,位于雁引路旁邊。后來游完慈恩寺,父親一定要去看王三姐的寒窯,他說:那可是王三姐成仙的地方。∧菚r候,大雁塔的東南仍是一片農村田園風景,更沒通公交,我們租車前往。寒窯在曲江池村東側黃土溝壑內,很好找。崖壁上有幾孑L普通形制的窯洞,王寶釧的塑像也沒有太高的藝術性,但在老一輩人心目中,這里可大不同,為傳統愛情的“圣地”。
這件事讓我思考,一個遠在安徽偏遠鄉村的老農,只上過兩年多學,為何對西安城郊區的這個窯洞這么向往呢?不僅僅是聽過《五典坡》這部戲劇的原因吧!后來我騎自行車多次來曲江池附近訪問,回來再查閱古今文獻資料,才知道這里屬唐都長安城東南隅,有樂游原、曲江池,景致絕佳,不僅有皇家園林“芙蓉園”、宗教建筑大雁塔,還有眾多的“麗人”“少年”來此踏青尋芳,更有精英進士在此舉行杏園探花、曲江流飲活動。除曲江池村外,尚有月登閣村,是唐朝進士們舉行“打球宴”的地方嗎?新開門村與唐代新修夾城有何關系?曲江池村北有村名北池頭,其旁邊那片洼地在唐朝是什么地方?原來作為中國歷史前半期繁榮昌盛王朝周秦漢唐首都的西安市,每一寸土地皆有可能存在著歷史長河中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故事。
在考察中我發現,樂游原與九五高地的興善寺幾乎東西相對,地脈相通,應該屬于六爻之一的“九五”之尊。但學者均以為是“九六”高地。后來我發表的論文《隋大興城的興建及其對原隰地形的利用》(《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對城市建設的影響》(《白沙歷史地理學報》2010年第9期),其問題均來自這些早期的考察活動。
2002年曲江新區的開發走向了快車道,我與耿占軍教授主持的《曲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評價》課題的設置與研究,促成了本書上編的完成。
曲江新區為更好地規劃發展必須摸清家底,于是在《西安晚報》上刊登廣告,廣泛征集本區文化資源,并鼓勵大家深入研討。我與西安文理學院耿占軍教授設計了《曲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評價》課題的研究方案,得到曲江管委會的資助。課題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編輯曲江歷史文化的可記可歌可繪可論的文本圖像,即資源整合。二是資源評價,研究曲江歷史文化繁榮發展的文脈主線和細節特點,給曲江在西安市的定位及今后的文化生態建設等奠定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理論基礎。課題先做資源整合的第一部分,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歷代文人記曲江:典籍史料篇。二是歷代詩人詠曲江:詩詞歌賦篇。三是古今圖像繪曲江:圖像資料篇。四是現代學者論曲江:研究論著篇。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部分資源評價的研究,論述曲江歷史文化的發展特點、歷史地位及形成原因等,完成“曲江歷史文化通論”。本書的上編是我撰寫的這部分內容。資源整合部分要求堅持文圖資料的綜合性、引用注釋的權威性,而在資源評價方面則要求堅持研究觀點的科學性、書寫行文的通俗性。
課題在2003年底完成,時任曲江新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的李元先生建議加上“歷代名人與曲江”,又補充編輯“現代規劃”的內容,并命名為《曲江文史寶典》,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在2004年11月出版。
課題的完成在社會實踐與學術研究兩方面應該說達到了設計效果。資源整合為規劃設計曲江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寶貴材料。張錦秋大師在設計大唐芙蓉園時還特別感謝了我們的團隊,說我們收集的隋代水飾流觴的文獻給其帶來了靈感,后來其為臨潼區設計“大唐華清城”項目時,還專門建議我們的團隊開展同類型的課題研究。我與耿占軍教授主編的《驪山華清官文史寶典》,2008年1月由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上編 唐長安城東南隅曲江園林文化
前言 i
插圖目錄 ix
列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宜春、樂游皇家苑,曲水流觴芙蓉園——曲江文化源淵長 3
一、秦宜春苑與隑州 3
二、漢宜春苑、樂游苑與曲江 6
三、隋大興城、芙蓉園與曲江 10
第二章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唐代曲江的園林建設 21
一、唐代曲江園林建筑的興衰 21
二、唐代曲江文化區的規模及其園林風光 32
第三章 皇帝游幸芙蓉園,賜宴百官曲江亭——皇家、政府組織的曲江游宴活動 42
一、六飛南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皇帝游幸芙蓉園 42
二、密座千官盛,場開百戲容——百官宴飲曲江亭 51
第四章 杏園探花、雁塔題名、曲江流飲——進士的曲江游宴活動 59
一、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進士曲江宴的起源與發展 59
二、幾種典型的慶賀活動 63
三、進士團——民間經濟組織的應運而生 72
第五章 文人覓詩處,萬民節慶園——文人的四季詩情與百姓的節俗活動 77
一、大抵世間幽獨景,最關詩思與離魂——長安文人四季覓詩曲江頭 77
二、都人賞于曲江,莫盛于中和、上巳節——長安百姓節日勝游曲江 89
第六章 曲江文化的衰落與重生——宋代以來的曲江 110
一、曲江宮殿、游樂燕喜之地皆為野草——宋代的曲江 110
二、曲江池畔黍離離,芙蓉園中牧兒謳——明代的曲江 113
三、曲江、杏園、樂游宴喜之地無涓流殘址之可尋——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曲江 118
四、曲江文化勝跡,21世紀重現輝煌——當代的曲江建設 121
下編 唐長安城南郊少陵原與樊川園林文化
第七章 皇家貴族陵邑,上林苑中有苑——秦漢時代的少陵原與樊川 129
一、少陵原上漢宣帝杜陵與杜陵邑 129
二、鳳棲原上的張安世家族墓地 154
三、杜南苑與樊川:秦漢皇家禁苑 162
第八章 少陵詩圣,杜曲桑田——杜甫在長安城南 185
一、杜甫的生平 185
二、杜曲幸有桑麻田:杜甫在城南的住所 190
三、朝扣富門暮隨馬:杜甫在城南的生活 195
四、杜陵題詩乃如史:城南生活對杜甫成為“詩史”的影響 206
五、工部千秋廟貌新:杜公祠的建設與發展變遷 209
第九章 城南別業,人間天堂——唐代學者別業園林 220
一、城南別業園林的分布 220
二、何將軍山林 232
三、杜佑莊園 246
四、中國最早的“人間天堂”——員莊 255
五、其他學者別業 260
六、少陵樊川的景觀及其與長安城的關系 280
第十章 城南韋杜,離天尺五——唐代長安城南韋杜家族的繁盛 286
一、唐代以前韋氏家族歷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6
二、唐代以前杜氏家族歷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9
三、唐代長安城南韋杜家族的繁盛 291
四、韋杜世居及其莊墅園林 321
第十一章 華嚴祖庭,樊川八寺——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330
一、華嚴宗的成立及其背景 330
二、華嚴宗的發展與繁榮 341
三、華嚴祖庭華嚴寺及其建筑園林特點 355
四、樊川八大寺的分布及其園林變遷 360
第十二章 城南勝游地,興修杜公祠——宋元明清以來的少陵樊川文化 369
一、宋代以來游記中的長安城南印象 369
二、元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區 388
三、明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區 398
四、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403
五、清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區 415
六、民國時期城南少陵地區 422
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南少陵地區 432
第十三章 結語:盛世少陵原,巨龍航天夢 441
一、唐都長安郊區最宜居最興業的生態文化區 441
二、少陵樊川地區位于古都長安城市的龍脈南端 444
三、如何實現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態園的建設目標 451
四、文化與生態建設是航天基地巨龍騰飛的雙翼 455
參考文獻 460
后記 464
插圖
圖1-1 西漢時代的曲江地區 9
圖1-2 隋大興城六爻與曲江圖 13
圖2-1 唐代曲江園林平面布局示意圖 25
圖7-1 漢宣帝杜陵位置示意圖 130
圖7-2 杜陵陵區平面示意圖 135
圖7-3 漢宣帝杜陵 136
圖7-4 杜陵陵碑 136
圖7-5 長樂未央圓瓦當 137
圖7-6 長生無極圓瓦當 138
圖7-7 鎏金銅構件 139
圖7-8 杜陵1號陪葬坑出土的陶俑 140
圖7-9 杜陵陪葬墓 141
圖7-10 卷云紋瓦當 143
圖7-11 杜陵東園——漢宣帝孝宣王皇后陵 144
圖7-12 杜陵南園——漢宣帝許皇后少陵 145
圖7-13 秦杜虎符 152
圖7-14 張安世家族墓地布局圖 154
圖7-15 張安世墓地發掘現場 155
圖7-16 張安世墓地出土戰俑 156
圖7-17 張安世墓出土的成套量具 157
圖7-18 “衛將長史”印章 158
圖7-19 M1墓道 159
圖7-20 秦杜南苑、漢御宿苑在上林苑中的位置 165
圖7-21 秦上林苑的宮觀建筑 169
圖7-22 漢上林苑的宮觀建筑 171
圖7-23 西漢時期的少陵樊川地區 183
圖8-1 杜甫一生形跡圖 185
圖8-2 杜甫長安城南住址示意圖 191
圖8-3 杜甫居所布局示意圖 193
圖8-4 杜甫在城南郊游地點示意圖 196
圖8-5 長安城南杜公祠變遷示意圖 215
圖8-6 長安城南現存杜公祠布局示意圖 216
圖8-7 成都杜甫草堂布局示意圖 218
圖9-1 唐代少陵樊川別業園林分布圖 220
圖9-2 何將軍山林布局推測圖 242
圖9-3 寂寞荷葉杯的現代造型 244
圖9-4 杜佑郊居布局推測圖 253
圖9-5 員莊布局推測圖 260
圖9-6 白序莊布局推測圖 273
圖10-1 唐代宰相人數排名前12位的家族在諸氏中所占比例圖 293
圖10-2 韋杜家族宰輔在諸氏中所占比例圖(前10位) 293
圖10-3 唐代長安城南韋杜家族莊墅園林分布圖 328
圖11-1 現代出版的《華嚴經》 332
圖11-2 華嚴五祖 336
圖11-3 華嚴宗與中國佛教宗派的關系 346
圖11-4 華嚴兩大祖師舍利塔 356
圖11-5 牛頭寺后殿 365
圖11-6 牛頭寺古柏 366
圖12-1 張禮游城南路線圖 370
圖12-2 宋代長安城南圖 380
圖12-3 元代城南少陵地方 395
圖12-4 明代城南少陵地區 399
圖12-5 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圖 403
圖12-6 秦王朱樉墓 407
圖12-7 秦愍王墓 408
圖12-8 秦惠王墓 410
圖12-9 秦簡王墓 411
圖12-10 秦宣王墓前石刻 412
圖12-11 清代城南少陵地區 415
圖12-12 民國城南少陵地區 422
圖13-1 唐都長安郊區園林布局圖 441
圖13-2 《三才圖會》的《六爻定位》圖 443
圖13-3 隋唐都城中的六爻地形示意圖 444
圖13-4 終南山天際輪廓線與唐長安城標志性建筑 446
圖13-5 唐長安城政治、經濟與文化地區中心線與夾城 446
圖13-6 龍首原與唐長安城龍脈 447
圖13-7 長安城郊文化軸線 449
圖13-8 西安市周邊山川地理形勢 450
圖13-9 秦都咸陽宮殿與天象對照示意圖 451
圖13-10 北斗星(左)與南斗星形狀 453
圖13-11 西漢長安城“斗城說”布局示意圖 453
圖13-12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區位圖 455
列表
表7-1 杜陵杜氏家族起源示意表 151
表7-2 文獻中關于西漢上林苑規模的記述 166
表8-1 全國各地杜公祠(杜甫墓)一覽表(不完全統計) 213
表9-1 長安城南地區別業園林分布表 220
表10-1 唐代韋氏宰輔人物表 292
表10-2 韋安石、韋巨源家族世襲簡表 294
表10-3 韋思謙家族世襲簡表 296
表10-4 唐代杜氏宰輔人物表 304
表10-5 杜如晦家族世襲簡表 305
表10-6 杜佑家族世襲簡表(始自杜預,共16代) 308
表10-7 杜黃裳家族世襲簡表 310
表10-8 唐代韋杜家族宰輔人物入仕途徑表 318
表10-9 唐代韋杜家族榮登宰輔人物拜相年齡及任相時間統計表 319
表10-10 唐代韋杜家族駙馬皇妃統計表 320
表11-1 從華嚴學到華嚴宗的發展 339
表11-2 華嚴宗法脈傳承表 351
表11-2 華嚴宗法脈傳承表續1 352
表11-2 華嚴宗法脈傳承表續2 353
表12-1 《游城南記》所載的宋代別業表 376
表12-2 《游城南記》所載的墓葬表 379
表12-3 《游城南》和《游城南記》所載景觀對比表 381
表12-4 明代城南鄉里表 398
表12-5 明秦藩王傳承表 405
表12-6 清代城南社、村表 414
表12-7 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期西安城南村落分布表 422
表12-8 城南樊川、少陵原的村落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