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第1章 天然氣水合物概述
1.1 天然氣水合物簡介
1.1.1 天然氣水合物的特點
1.1.2 天然氣水合物結構
1.1.3 天然氣水合物的分類
1.2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1.2.1 我國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1.2.2 我國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1.3 國際上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1.3.1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研究進展
1.3.2 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進展
1.3.3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進展
1.4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
2.1 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
2.1.1 溫度和壓力
2.1.2 地熱梯度
2.1.3 氣體成分
2.1.4 同生水的鹽度
2.2 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機理
2.2.1 天然氣水合物的物質來源
2.2.2 碳氫氣體的捕獲方式
2.2.3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地質模型
2.2.4 天然氣水合物圈閉成藏類型
2.3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類型及特征
2.4 天然氣水合物的產狀及特征
參考文獻
第3章 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技術
3.1 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勘察手段
3.1.1 地球物理地震法
3.1.2 地球物理測井法
3.1.3 鉆井取心
3.1.4 地球化學法
3.1.5 標志礦物法
3.1.6 地熱學法
3.1.7 海底可視化技術
3.1.8 地質勘探方法
3.1.9 地球觀測信息技術
3.2 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評價技術
3.2.1 天然氣水合物中甲烷量的計算
3.2.2 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計算
3.3 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
3.3.1 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概況
3.3.2 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技術
3.3.3 天然氣水合物鉆井過程中的分解抑制與井噴控制
3.3.4 天然氣水合物取樣技術
參考文獻
第4章 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理論
4.1 天然氣水合物沉積層力學特性
4.1.1 含水合物沉積物的巖性特征
4.1.2 水合物沉積物力學性質研究現狀
4.1.3 水合物沉積物本構模型
4.1.4 水合物地層滲透率
4.2 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數學模型
4.2.1 基本假設
4.2.2 滲流方程
4.2.3 能量守恒方程
4.2.4 多孔介質變形場方程
4.2.5 相平衡判別式
4.2.6 分解動力學方程
4.2.7 其他輔助方程
參考文獻
第5章 天然氣水合物力學特性
5.1 水合物力學性質的實驗研究
5.1.1 實驗設備
5.1.2 試件制作
5.1.3 實驗方法與步驟
5.1.4 實驗結果
5.2 天然氣水合物開采中海底地層穩定性預測
5.2.1 開采模型的構建
5.2.2 海底沉降的分析
5.3 CO2水合物人工頂板控制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海底變形研究
5.3.1 C02水合物力學性質室內實驗
5.3.2 CO2水合物人工頂板控制海底變形數值模擬
參考文獻
第6章 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方法
6.1 注熱法
6.1.1 注熱開采模型
6.1.2 熱鹽水注入法
6.1.3 電磁加熱法
6.1.4 分解礦漿法
6.2 減壓法
6.2.1 通過下伏游離氣層產氣的降壓方法
6.2.2 通過抽取裂隙流體的直接降壓方法
6.3 二氧化碳置換法
6.3.1 置換原理
6.3.2 置換影響因素
6.3.3 二氧化碳置換開采天然氣水合物模式
6.4 化學抑制劑法
6.5 其他開采方法
6.5.1 固態水合物開采法
6.5.2 降解法
參考文獻
第7章 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誘發的海底地質災害與地層環境變化
7.1 水合物開采引發海底地層環境變化研究進展
7.2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層特性
7.2.1 天然氣水合物在沉積地層中的分布模式
7.2.2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地層的力學特性
7.2.3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地層的孔隙度和水合物飽和度
7.3 開采誘發海底地質災害發生機理
7.3.1 自然界海底滑坡的過程和機理
7.3.2 水合物分解導致的海底滑坡機理
7.4 水合物分解引起海底滑坡的理論模型
參考文獻
第8章 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8.1 國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現狀
8.2 俄羅斯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8.2.1 基礎研究
8.2.2 資源評估
8.2.3 開采利用
8.3 日本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8.3.1 基礎研究和鉆探先導試驗
8.3.2 天然氣水合物的中長期研究計劃
8.3.3 日本對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期望與挑戰
8.4 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8.4.1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發育的地質條件
8.4.2 南海水合物分布和發育特征與成藏
8.4.3 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