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涉及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倫理思想及其倫理生活,并將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同時借助精神分析等工具對意大利14-16世紀的社會生活進行全新維度的分析和還原。除了純粹哲學,本書的寫作還大量借用了精神分析學、符號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一些方法,尤其是精神分析學和符號學。本書大量借用了拉康、齊澤克、弗洛伊德、榮格、克萊因、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精神分析學家的相關成果,來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道德現象和倫理原則。
徐艷東,男,1982年3月出生,內蒙古赤峰人,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universita deliscudi di Macerata)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意大利傳統哲學,文藝復興倫理學,意大利現當代哲學,中意哲學比較。曾在《哲學動態》、《世界哲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中國應用倫理學2014-2015:應用倫理學視野中的人的問題專輯》。
緒言
一 “不存在”的時代
二 “失敗的”背景表征
三 文藝復興與倫理圖示
(一)語言“穹若”與前象征倫理
(二)游動空間與倫理范式
四 倫理樣式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黑死病癥候下的身體、時空幕景
一 黑色斑下的身體倫理學
(一)危險的身體
(二)身體反控與新身體倫理
二 空間生產與新倫理范式
(一)癥候空間
(二)空間、政治與倫理
(三)空間經濟與個人自由
三 結語
第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道德精神分析
一 象征“侵凌”
(一)獵巫與鐫刻
(二)語音與“父親”
二 實在界的“誘殺”
(一)“原質”誘惑
(二)“原質”反撲
三 想象界退行
(一)鏡像自我
(二)前象征“道德”
第三章 自由及其自否定
一 越獄者及其絕對自由
(一)被離場的限制
(二)Chamaeleonta(變體)
二 游戲者及其界限的人工生成
(一)逃回限制
(二)最初之“我”
(三)“游戲者”隱喻與“越回”人群
(四)走向他者的“我”:絕對自由的一重消解
(五)走向“我”的他者:應激倫理對自由的二重否定
三 舉燭人的自反身份與自由的復魅
(一)舉燭人:作為越獄者與游戲者的身份自反
(二)受傷的“舉燭人”與自由的理性重建
(三)被迫的道德責任
(四)“棄約”之后的“契約”
(五)結語:舉燭人的受傷與未竟的自由
第四章 文藝復興與尊嚴發軔的漸變譜系
一 不安的尊嚴:對“尊嚴”范疇的一般性討論
二 “竊回”的尊嚴:神性尊嚴與人性尊嚴的相互消解
三 敷衍的尊嚴:人性尊嚴對神性尊嚴的單向回避
四 合謀的尊嚴:人性尊嚴與神性尊嚴的相互加強
五 神秘的尊嚴:可能的人與必然的尊嚴
六 未來的尊嚴:關于理想尊嚴的當下鉤織
第五章 文藝復興與過渡(度)人權時代
一“過渡人權”時代:一種積極意義的臨人
(一)從“上帝的(人)”權到人權
(二)從人權到主觀人權
(三)積極財產權與消極人權
二“過度人權”時代:一種消極意義的不足
(一)超重的人權與失重的道德
(二)法律余悸與人權踩空
(三)復數人權與單數自由
(四)民主之萎:從人權到一個人的權力
(五)人權降格與尊嚴仰視
三結語
第六章 從積極正義到消極正義——但丁與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正義思想比較研究
一 正義及其實現載體
(一)但丁:帝國與普遍公理
(二)馬基雅維利:國家與消極正義
二 正義的建構方式:但丁的目的論與馬基雅維利的辯證法
(一)但丁的自信及其缺省
(二)Virtu與“政治人”的構建
(三)但丁關于“上帝之愛”與“彼得之恨”
(四)馬基雅維利對宗教的愛或恨
三 維護的正義:但丁的省略與馬基雅維利的詳述
(一)但丁與西方式“無為”
(二)馬基雅維利:從道德正義到權利正義
(三)法律、權利及其公正
四 結語
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包括中文譯著)
后記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