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對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困境的重要價值。然后在研究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概念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分類,將其細分為思想教育價值、政治教育價值、道德教育價值、心理教育價值、創新教育價值,最后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現實路徑問題。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時運不濟,歷盡磨難,飽受詬病。而今否極泰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種種誤解逐漸消除,傳統文化的地位日甚一日。在民間,各種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在各種重要場合高度評價傳統文化的重大價值,倡導學習研究傳統文化。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時代氛圍。我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宣揚傳統文化,理直氣壯地為傳統文化點贊,而不必像過去那樣談起傳統文化總是遮遮掩掩。陳來教授說:“以前我的老師張先生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是80年代,怕別人批評他,總先講一點中華文化的缺點,然后再講優點。我現在已擺脫了這種心態,正面的闡述就是正面的闡述。”陳來教授的態度正是我所采取的態度。
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我們這一代人的傳統文化修養是很不足的,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就脫離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們仍然是在這一文化傳統影響之下成長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就像空氣一樣滲透到我們的身體里面。我的祖父是讀私塾長大的,他在傳統文化方面給我很大影響。從記事起,我就知道祖父愛寫大字、作對聯、下象棋。每到過年,祖父就會幫助鄰居寫對聯。我們小時候,會學著祖父的樣子用毛筆在紙上寫字。祖父主編過族譜和地方志,家里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我們都會拿來看,族譜記載,我們家族是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魯肅的后人。正是受到祖父的影響,所以我小時候就對傳統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時代的原因,小時候家里的傳統文化書籍并不豐富。初中的時候,我買了一本岳麓書社的《古文觀止》,祖父的老友來訪,祖父對他說家里有《古文觀止》。他竟然十分激動,老淚縱橫地說,讀私塾的時候就喜歡讀《古文觀止》,可是自從“破四舊”那本《古文觀止》被毀就再也沒有見過《古文觀止》,沒有想到年過古稀還能再見到《古文觀止》。可見傳統文化多么深入人心,使人不能忘懷。雖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文化一度被視為愚昧與落后的代名詞,遭受了很大的破壞,但是傳統文化仍然以各種形式保存著,影響著人們,一旦時機來臨,又會破土而出。今天傳統文化的春天到來了,帶著更大的活力,也預示著更為輝煌的前景。
我的外祖父是受新式教育長大的,但是小時候也讀過幾年私塾,具有濃厚的傳統觀念。我們是由外祖父母帶大的,從小外祖父就教我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外祖父喜歡高談闊論,有古代文人那種脾睨王侯的氣概。外祖父從小天資聰慧,讀高中就當選為團總支書記,后來又被保送讀大學。遺憾的是因為家庭原因,沒有去大學報到。上面一共來了三次通知,讓他去上大學,但是都因為其他原因未果。他的同學才干不及他的,有的當了黨校校長,有的當了縣長。記得有一天天還沒有亮,外祖父起來對我們說:“人要發憤圖強。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奮時。”外祖父的人世精神很濃,總有經世濟民的想法,感染著我們。我私下總結,外祖父是儒家,而祖父是道家。在很小的時候,每天早上,外祖母總是一邊給我們穿衣服,一邊念“紅寶書,鐵心狗,毛主席教導記心頭,一定要把紅旗插上全球”。我總是疑惑,鐵心狗是什么樣的?很多年以后,才明白過來鐵心狗是貼心口。外祖父家里有“毛選”,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有《哲學,ABC》,我小時候看了,對于辯證法佩服不已,從小就想當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也就是為什么我會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的淵源。從小我就受到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雙重影響,我并不認為二者是對立的,反而認為二者可以有機融合起來。應該說,選擇本課題潛意識里就有融合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念頭。《光明日報》有篇文章說,我們需要一支兼通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隊伍,我深表贊同。兼通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從歷史來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達、艾思奇等黨的重要領導人和重要理論家都是兼通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大師。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繼承弘揚傳統文化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魯力,男,漢族,1987年生于湖北省嘉魚縣,法學博士,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先后求學于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2014)、“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優秀畢業生”(2015),多次參加國內高層次學術會議。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1項(項目名稱:意識形態相關問題研究)。曾在《教學與研究》、《理論學刊》、《江淮論壇》、《新疆社科論壇》、《船山學刊》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參編著作2部。
導論
一 選題背景
二 選題意義
三 研究綜述
(一)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五 理論創新點
第一章 文化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困境與文化選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自覺
(一)“學術性”與“現實性”的雙重自覺
(二)“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雙重自覺
(三)“問題意識”與“學科意識”的雙重自覺
(四)“創新性”與“繼承性”的雙重自覺
(五)“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雙重自覺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
(一)中國傳統文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二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特點
(一)歷史性與永恒性的統一
(二)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三)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四)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三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結構
(一)內容結構
(二)形態結構
四 從《學記》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
(一)對教育地位的認識
(二)對教育功能和目標的認識
(三)體現的主要教學原則和方法
第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價值
一 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
(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意義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傳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三 化”
三 中共杰出領導人思想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一)案例研究:中共杰出領導人的傳統文化修養
(二)理論研究:傳統文化對中共杰出領導人思想的影響
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關系的爭論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的區別與聯系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學現代化的互動共進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教育價值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文化淵源
(一)關于國家層面的價值觀
(二)關于社會層面的價值觀
(三)關于個人層面的價值觀
三 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價值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功能
(三)以中國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取向
(一)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
(二)濃厚的道德教育傳統
(三)豐富的倫理道德資源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主體道德素質發展
(一)提升主體道德認識
(二)陶冶主體道德情感
(三)激勵主體道德意志
三 中國傳統倫理資源的流失與重建
(一)中國傳統倫理資源的系統特征
(二)中國傳統倫理資源的流失
(三)中國倫理系統的重構
四 中美傳統修身思想比較研究——以《曾國藩家書》和
《富蘭克林自傳》為例
(一)《曾國藩家書》里的中國傳統修身思想
(二)《富蘭克林自傳》里的美國傳統修身思想
(三)比較分析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教育價值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
(一)獨特的文化心理
(二)獨特的心理學思想范疇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一)以人文精神提升生命的意義感
(二)以樂觀精神培育積極的心態
(三)以超越精神化解心理壓力
(四)以人倫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 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教育價值
(一)體認情感的價值
(二)提升情感的境界
(三)擺脫情感的羈絆
(四)超越情感的局限
第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教育價值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
(一)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性的原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思想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教育價值
(一)培養創造性人格
(二)激發創新思維
(三)培養創新能力
三 中國傳統文化與破解錢學森之問
(一)杰出科學家的傳統文化修養
(二)傳統文化促進科技創新人才成長
(三)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杰出科技人才
四 傳統文化經典與創新人才培養
(一)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的缺失
(二)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的意義
(三)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的方法
第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
一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目的
(一)基本目的: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
(二)重要目的: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三)核心目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
(四)根本目的: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二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原則
(一)古為今用原則
(二)中西互補原則
(三)推陳出新原則
(四)去偽存真原則
三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途徑
(一)文化產業途徑
(二)學校教育途徑
(三)理論創新途徑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
從歷史背景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的寶貴結晶,帶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生存密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資源。我們黨歷屆領導人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強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黨的領導人的文章中常常活用古代的典故或引用古人詩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遺存,也曾經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最簡單的例子是四大發明對世界影響深遠,不能因為西方近代以來的物質文明比我們發達而否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價值。西方文明正是在汲取中華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才能后來居上的。許多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拋棄傳統文化,而是保存和發揚了傳統文化,這對于它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道德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日本和韓國。在我國臺灣地區,對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得較好,這不但沒有阻礙臺灣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反而促進了臺灣地區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一個中國的認同。而那些分裂分子總是妄圖將中國傳統文化從民眾的意識里抹去,他們害怕傳統文化造成的文化認同。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就是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使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值得我們去破解。
從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文化環境來看,當前紛繁復雜的文化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很大,夯實自己的文化根基從而更好地教育人民、武裝人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精神素質具有重大的責任。但是我們看到當今時代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帶來多元文化景觀的同時,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上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和行為,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自由主義腐蝕著人們的思想,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還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行民族性的教育,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守護國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由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組成,這三個方面都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果傳統文化亡了,也就意味著西方進行的文化殖民主義獲得了徹底成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和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文化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