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差異化明顯的兩個發展階段。一階段存在于工業化初期甚或延及至中期。此時,農業自身并不具備逃離馬爾薩斯陷阱和實現“起飛”的條件,其發展必須借助于“工業化”等外部力量的驅動。或者說,該階段農業發展的突出特征是外生性或被動性。但是,當經濟發展越過工業化中期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及后期時,農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完全改變了,農業發展的目標開始轉向投資收益率與現代產業趨同的現代農業建設方面。這一階段,內在因素對于農業發展的決定意義逐漸凸顯出來。因為,沒有人力資本要素或現代農民,現代農業的資源結構、技術體系、企業化組織和商業化運營是難以設想的。相對于前一階段,后一階段的顯著特征無疑是其關鍵性發展要素的內生性。郭劍雄著的《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上下)/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學術文庫》上卷和下卷,分別討論的是前述農業發展兩個階段的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我專注于發展經濟學農業發展方向研究。多年來的研究形成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這一艱難而長期的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差異化明顯的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存在于工業化初期甚或延及至中期。此時,農業自身并不具備逃離馬爾薩斯陷阱和實現“起飛”的條件,其發展必須借助于“工業化”等外部力量的驅動。或者說,該階段農業發展的突出特征是外生性或被動性。但是,當經濟發展越過工業化中期特別是進人工業化中后期及后期時,農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完全改變了,農業發展的目標開始轉向投資收益率與現代產業趨同的現代農業建設方面。這一階段,內在因素對于農業發展的決定意義逐漸凸顯出來。因為,沒有人力資本要素或現代農民,現代農業的資源結構、技術體系、企業化組織和商業化運營是難以設想的。相對于前一階段,后一階段的顯著特征無疑是其關鍵性發展要素的內生性。
本書(上卷和下卷)是我過去農業發展研究主要成果的匯集。巧合的是,大致以10年為界,20年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劃分出兩個階段。前10年,基于研究的立足點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國農業(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業),形成的成果主要對應于前述農業發展第一階段的問題。后10年間,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日益緊迫地提上日程,研究重心也相應地轉向第二階段的內生發展主題。本書的上、下兩卷,分別討論的是農業發展兩個階段的問題,分別匯集的也是我前后大致兩個10年間的研究成果。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真實反映我對農業發展問題認識的歷程,本書在匯集整理時,未對早期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觀點和數據作出訂正或更新,盡管現在看來缺憾頗多。
郭劍雄(1956-),陜西府谷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和潤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陜西省外國經濟學學會、區域經濟研究會和陜西省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主要從事農業發展、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南開學報》《中國農村經濟》和《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10篇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26篇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復印,多篇被《新華社內參》《經濟研究參考》等摘登。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等出版《人口生產轉型與內生農業發展》《勞動力選擇性轉移下的中國農業發展》《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發展》等學術著作II部。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l項、二等獎3項,獲陜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上卷:被發展的農業》
前言
第一部分 要素替代
第一章 生產函數轉變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
第二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經典模型
第三章 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泛工業化模型
第四章 物質資本深化與農業產出增長——中國的經驗證據
第五章 超越土地的農業發展
第二部分 技術進步
第六章 農業技術的誘致變遷模型
第七章 農業技術進步:類型擴展及演進趨勢
第八章 經濟全球化下的農業技術進步
第九章 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路線和機制選擇
第十章 中國農業技術進步效率評價
第三部分 結構轉變
第十一章 結構轉變背景下的農業發展
第十二章 農業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的演化
第十三章 開放條件下的農業結構轉變
第十四章 中國農業結構的雙重調整
第十五章 城市化與糧食安全目標間的協調
第四部分 制度變遷
第十六章 農業發展的制度含義
第十七章 開放條件下的農業制度變遷
第十八章 中國農業土地制度的創新
第十九章 中國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的選擇
第五部分 外生動力
第二十章 工業化驅動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一章 國際化沖擊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二章 城市化協同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三章 政策支持與農業發展
第六部分 發展模式
第二十四章 農業發展:多維含義下的實現路徑
第二十五章 中國農業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
第二十六章 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與成長路徑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下卷:走向內生發展》
第一部分 勞動力“逆淘汰”的背后
第一章 勞動力選擇性轉移下的農業發展機制
第二章 勞動力“逆淘汰”與農業產出增長的“悖論”——非技能偏態技術進步與質量過剩勞動力假說及其檢驗
第三章 勞動力“逆淘汰”背后的農業技術進步機制
第四章 選擇性轉移與人力資本深化:理論及經驗證據
第五章 擇優遷移、教育深化與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六章 勞動力轉移的選擇性與中國農業發展的前景
第七章 工業化、選擇性就業與農民的職業化
第二部分 人口轉型及其影響
第八章 工業化進程中人口生產量質偏好的轉型
第九章 人口轉型:來自中國農村家庭的經驗
第十章 生育率下降與農村女孩教育的逆歧視性增長
第十一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中國農業發展——基于1995-2005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第十二章 人口轉型、技術進步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增長
第十三章 人口轉型對農戶收入增長的影響——基于西北地區農戶經驗數據的分析
第十四章 人口轉型、人口質量紅利與農業發展——以中國東部地區為例
第十五章 人口轉型、紅利結構變遷與現代農業增長——來自21個高水平工業化國家的經驗
第三部分 走向內生發展
第十六章 人力資本均衡態轉變與農業發展
第十七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內生農業發展——兼論工業化中后期的農業發展動力
第十八章 人口偏好逆轉、家庭分工演進與農民收入增長——馬爾薩斯模型的擴展及其應用
第十九章 人力資本門檻與農業增長的多重均衡:理論及中國的經驗證據
第二十章 人口生產轉型、要素結構升級與現代農業成長
第二十一章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內生增長:工業化與農業發展關系再認識
第二十二章 工業化、人口轉型與長期農業增長的差異化路徑
第四部分 二元結構演化
第二十三章 內生增長要素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
第二十四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
第二十五章 公平教育、競爭市場與收入增長的城鄉分享
第二十六章 人力資本非農化配置下的二元經濟發展——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的擴展研究
第二十七章 人口轉型與二元結構演化:多國經驗證據
第二十八章 農村人口轉型與二元結構演化:中國的經驗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