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至17日,為期四天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研究院、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共同承辦。參加這次論壇的國內外學者150余人,其中海外學者80人,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來自中國大陸學者70人,多數是各省市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和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術帶頭人。
在論壇的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上海市市長楊雄和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分別致辭,王偉光院長還向英國劍橋大學倫福儒爵士頒發了終身成就獎,三位領導還向榮獲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獎的項目代表頒發了獎章。獲獎項目的代表分別在論壇上報告了各自的獲獎成果。通過這些報告,使與會的中外學者得以了解這些考古項目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從這些考古項目秉持的理念、采用的方法中得到豐富的啟示,對于推動世界考古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探索”。我們之所以確定這個主題,是基于如下考慮: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種矛盾交織,各類沖突不斷,人類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正確處理不同文化乃至文明的矛盾和沖突,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護好各個民族和文化的傳統特色,又相互學習、借鑒,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考古學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對過去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為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找出面向未來的正確道路提供借鑒和啟示,使人類社會可以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避免重蹈覆轍。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我們的論壇設計了這樣的主題。
在論壇上,11位學者圍繞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雖然研究的區域和年代有很大的不同,但都緊緊圍繞主題,既有實際的考古材料,更具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敏銳的學術視角和問題意識,從各自的角度探索了如何保護和珍視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充分顯示出以與會學者為代表的世界各國的考古學者對當今社會的關注和運用考古資料為人類今后大發展提供借鑒的意識。
鑒于首次論壇很多與會學者沒有得到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機會,此次論壇增設了分組交流的環節。在分組討論中,數十位學者介紹了他們最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涉及的區域和內容十分廣泛。
此次論壇依然設置了公眾考古講座,請倫福儒教授等三位學者在上海大學面向公眾做了講座。
此次論壇上,邀請部分與會的外國學者就論壇今后的發展和運作方式進行了座談,大家就論壇的頒獎儀式、論壇在國際學術界的宣傳、吸納更多年輕學者參與、加大專題討論環節、設置中國考古學新成果專場、在論壇間歇年開展小型的專題研討會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論壇期間,還組織參加論壇的中外學者到上海市自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參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在此,我要代表會議主辦方對不遠萬里前來參加此次論壇的國外學者和在年末百忙中擠時間前來參加論壇的中國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我還要特別感謝上海大學的領導和歷史系的師生們以及寶山校區和延長校區樂乎樓的工作人員為此次大會的順利召開而付出的辛勤努力!
論壇結束后,論壇秘書處把論壇各個環節的內容匯集在一起,形成這部會志。相關的各國學者為了會志的出版提供了大量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世界考古論壇開幕式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致辭
上海市市長楊雄致辭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致辭
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入選項目
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入選項目分布圖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系
墨西哥特奧蒂瓦坎羽蛇神廟地下隧道的調查
歐洲的早期城市化?
——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巨型遺址
揭秘北美印第安人建立的最早城市:卡霍基亞遺址東圣路易斯區的
再發現和大規模發掘
技術的黎明:肯尼亞圖卡納湖發現距今330萬年石器
伊特魯里亞古城塔爾奎尼亞海港的格拉維斯卡希臘貿易站:蘇里與
卡娃塔圣所的最新發掘
埃及瓦迪伊爾加爾夫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海港的發現
土耳其馬拉蒂亞獅子山遺址最早的宮殿區:國家起源新說
諾音烏拉古冢發掘新收獲:中亞游牧人群的隱秘生活
搶救性考古發掘揭示臺灣5000年的歷史
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入選項目
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入選項目分布圖
恰塔土丘:安納托利亞早期社會的發展
歐亞大陸青銅時代人群基因組研究
歐亞大陸人群的三大遷徙:人類的起源及其在西南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及
高加索地區的遷徙
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進化
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城中的多族群中心族邑特奧潘察科-
逝去的時光:高分辨率放射性碳素測年與歐洲
新石器時代的年代模擬分析
奎洛:瑪雅文明的經濟和社會起源
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
美國西南部最早的農業
最早的農業到最早的城市:從農業實踐的發展探討歐亞大陸
西部城市社會的起源
阿茲特克大神廟計劃:找尋墨西哥特諾奇蒂特蘭城的圣地
世界考古學主題論壇演講
文化交流與多樣性的考古:公元前3500一前1470年的
埃及、努比亞和蓬特
南美洲文化交流的物質性:抵抗、聯合及族群構成
陶器巖相分析技術所揭示的史前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漢代以前的絲綢之路
聚落的發展軌跡:低密度聚落發展中的聯系、多樣性和結果
非洲與歐洲的鏈接:距今15萬年的利比亞哈華伏泰洞穴遺址
再訪中亞腹地:內亞山地廊道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一千紀歐亞大陸藝術風格
古代南非的全球化
古代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關聯——迎接挑戰
伊紐伊要塞——來自兩個不同民族的祖先神廟
世界考古論壇公眾考古講座
泰國、柬埔寨和中國:三種不同的公眾考古角色
史前考古所揭示的人類生存境況
從考古材料看中國經濟的早期鼎盛期
大會分組討論摘要
論壇總結發言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