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特色欄目“越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越文化之中心區城紹興古城,自春秋越國越王勾踐七年(公元前490)開始筑城建都,距今已有近2500多年建城史,2500多年來城址不變、賡續相繼。秦漢以后,相繼成為山陰、會稽縣治,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路)治和東揚州、浙東觀察使、兩浙東路治所,是一座始終以行政中心功能為主的傳統城市。從城市地理環境、人口數量、用地規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規律發展,保持了非常明顯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越地城池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1982被國務院列為**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越地城池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不斷累積、豐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內涵和歷史記憶,推動著城市文明的進步和深入,在中國城市史上有著特殊的價值。本欄目多年來一直關注于越地城池和地理文化的研究趨勢發展,配合紹興建城史的研究,組織刊發了一系列相關的論文,集腋成裘,編成此輯奉獻給讀者。
高利華,1964年出生于浙江紹興,1984年畢業于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中文系,1987年赴南京大學中文系讀碩士生課程,200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做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入選紹興文理學院首批學科帶頭人。歷任越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紹興文理學院科研處副處長。現為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中國陸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研究,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史》、《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著有《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卷》、《亙古男兒一陸游傳》等。此外還涉足舊體詩詞創作,作品入編《當代詩詞點評》、《20世紀舊體詩詞選》等。近年來主持省市各級課題7項,多次獲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03年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2005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