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在中國的發展初具規模,它通過為新創辦的文化創意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支持,進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文化創意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
北京市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應運而生,逐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孕育、扶持一批有潛力的文化創意小微企業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支持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進一步發展、享受和科技孵化器一樣的待遇,成為下一步關注的重點。
劉克,男,1958年出生,美國佐治亞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商學院原院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投資銀行業務》、《貨幣金融學》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已完成科研項目四項,為課題負責人,包括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三項;共獲省部級以上一等獎二項。近幾年先后在《經濟日報》(理論版)、《經濟學動態》、《國際金融研究》、《金融研究》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近30篇;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國家行政學院、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國際金融》、《國家公務員金融讀本》、《國際金融市場間的金融傳導》、《金融全球化——批判性反思》等專著及教材11部。1999年4月被評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0年4月被評為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
第一篇理論基礎篇
第一章企業孵化器的產生及其發展
第一節從美國傳向全世界
第二節落地中國及其演變
第三節北京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概況
一、 發展一路領先
二、 條件得天獨厚
三、 成績可圈可點
第二章界定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的基礎
第一節企業孵化器的經典概念
一、 權威機構的定義
二、 專家學者的代表性觀點
三、 概念差異背后的中國特色
第二節孵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一、 入孵企業的生命周期
二、 企業孵化器的成長過程
第三節北京企業孵化器的主體
一、 依據服務對象分類
二、 依據投資主體分類
三、 依據功能特色分類
第三章對創意企業孵化器的界定
一、 共同性
二、 差異性
第二篇產業環境篇
第四章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情況利好孵化器發展
第一節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
一、 外受英國創意產業的啟發
二、 內因北京發展的階段性要求
第二節北京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具體界定
第三節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運行情況
一、 快速增長的產業規模
二、 各具特色的內部行業
第五章完備的政府角色利好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發展第一節新組行政主體專司文化創意產業
一、 黨政部門協同促進機制
二、 文化國資監管企業機制
第二節制定政策保障與規劃指導
一、 政策體系
二、 2014—2020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
三、 2015—2020年北京市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
發展行動計劃
第三節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服務
一、 直接財政支持
二、 間接融資服務
第三篇實體發展篇
第六章北京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的主力軍
第一節專注文創綜合領域的企業孵化器
第二節專注媒體及會展領域的企業孵化器
第三節專注游戲動漫和設計領域的企業孵化器
第四節專注設計領域的企業孵化器
第五節專注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領域的企業孵化器
第七章北京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的生力軍
第八章北京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器的預備隊
第一節綜合領域孵化潛力
第二節傳媒業孵化潛力
第三節動漫游戲業孵化潛力
第四節設計業孵化潛力
第五節出版業孵化潛力
第六節文化藝術領域孵化潛力
第七節藝術品交易領域孵化潛力
第八節旅游業孵化潛力
第九節休閑、娛樂業孵化潛力
結語
第一章企業孵化器的產生及其發展
第一節從美國傳向全世界
1956年,美國紐約州貝特維亞(Batavia)最大的工廠破產,大量工人失業,空留85萬平方英尺的多層綜合辦公大樓。這座大樓隨后被曼庫索家族收購,并由約瑟夫·曼庫索(Joseph Mancuso)接手管理。起初,曼庫索打算把整座樓房出租給一家企業,但很快卻發現行不通,于是轉而將大樓分割成若干單元,分租給多個彼此獨立經營的企業。這樣,曼庫索將公司的業務重新進行定位,即為這些企業提供共享性的辦公環境、融資和企業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并通過這些服務幫助這些企業發展壯大。曼庫索的首批客戶包括一家葡萄酒廠、一個慈善機構和一家養雞公司。由于當時大樓里到處都是小雞,因此大樓被戲稱為“孵化器”(incubator)。1959年,大樓更名為“貝特維亞工業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但“孵化器”這一比喻卻被沿用下來,成為當今全球孵化器的開山鼻祖。
20世紀70年代,企業孵化器才在美國全面興起。當時,西歐、日本等經濟體發展迅猛,美國一枝獨秀的經濟優勢風光不再,激烈的國際競爭,加之越南戰爭的后遺癥和石油危機的爆發,令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出現滯脹。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讓美國的經濟峰回路轉。
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節奏越來越快,其作用與日俱增,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引領美國經濟的發展,成為帶領美國經濟突破重圍的新的領頭羊。然而,面對這樣一個“美麗新世界”,美國的一些大中型企業的表現卻遲緩落后;相反的是,一些小企業卻“向陽花木易為春”,一躍成為美國經濟中活躍的因素。在美國的硅谷、波士頓128號公路等地,一批高新技術小企業橫空出世、茁壯成長,給美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帶領了整體經濟的復蘇,使公眾對這些高新技術小企業刮目相看。
但是,美國的經濟史畢竟長期建筑在摩根、美孚、通用、福特這類大托拉斯傳統之上,這種思維定式掣肘了小企業的發展,使很多小企業在短暫的風光之后難以為繼。當時,一方面是小企業的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卻是小企業相當高的淘汰率,這種現實的矛盾使得小企業的處境仿佛冰火兩重天,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學界和產業界紛紛開始研究這一怪象,認為小企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資金不足和管理不善;谶@樣一種研究結論,美國一些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為了促進小企業的發展和刺激區域經濟增長開始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采取了一些新的發展措施來扶持小企業,如財政資助、稅收減免、給予補貼等,但是小企業的總體發展狀況仍不能盡如人意。
在迷茫之中,美國人的視線轉回了20世紀50年代初露鋒芒的企業孵化器,將近20年的探索試驗已經證明,它確實能夠全面支持處在初創期的小企業,為之創造良好成長環境。“滯脹”在導致企業大量裁員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創業隊伍。新創小企業的涌現,對企業孵化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美國的企業孵化器逐步形成一大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向繁榮,90年代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到1995年已達到750家,而且還繼續以每周創辦一個的速度發展何衛平國內外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模式比較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8(19):115117。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美國的企業孵化器成為一種經得起考驗的區域經濟發展工具,對振興美國的社區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隨著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的迅猛發展,各國的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世界各國都千方百計地扶持小企業的成長,而企業孵化器的這種作用也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成為各國競相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企業孵化器開始向歐洲、亞洲各地擴散,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作為產業經濟學的新方向,“孵化”概念也已被廣泛采納,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建立企業孵化器已成“環球同此涼熱”,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為滿足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需求,企業孵化器自身也一直處于推陳出新的動態進程之中。1985年,國際企業孵化器協會成立,成為企業孵化器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企業孵化這一行當步入了規范化管理的時代,已與50年代約瑟夫·曼庫索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世界各國企業孵化器發展的經驗表明,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差別和行業特征,首當其沖的表現即是名稱的多元性。由于各國的產業、國情不同,企業孵化器除了被稱為“孵化器”(incubator)外,“技術孵化器”(technology incubator)、“創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企業創新中心”(business and innovation center)、“科學園”(science park)、“技術中心”(technology center)、“高技術中心”(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等的功能和作用也與孵化器等同。此外,在實施方式、組織機構的性質方面更是不一而足、各有千秋。隨著企業孵化器在理論研究和實踐規模上的長足發展,人們對孵化器的認識也隨之同步深入。
美國著名企業孵化器專家魯斯塔·拉卡卡(Rustam Lalkaka)依據企業孵化器的發展脈絡和階段特征提出了企業孵化器發展的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是企業孵化器發展的第一代,這個時期的企業孵化器的服務核心是為客戶提供負擔得起的空間和共享基礎設施;20世紀90年代,隨著企業發展對工作空間、咨詢服務、技術提升、網絡通信以及獲取專業化扶持和種子資金的更高層次需要,第二代企業孵化器應運而生;自1998年起,與第二代企業孵化器并行出現了一種“新型孵化模式”,主要通過靈活調動信息和通信技術,為目標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商業服務,旨在創建高成長潛力的技術型企業。這種新型的孵化模式提供匯聚權益資本和管理咨詢服務的平臺,宛如一個國際化企業中心,這便是第三代企業孵化器 汪艷霞,鐘書華從企業孵化器到企業加速器:緣起、演進及走向[J]當代經濟管理,2014(4):1016。魯斯塔·拉卡卡的這一觀點獲得了孵化器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廣泛認同。
第二節落地中國及其演變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在科技政策層面做出重大調整,提出科技體制改革方針,要求“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笆袌雠c競爭”機制第一次進入科技領域。鑒于企業孵化器在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企業孵化器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工具,逐步納入科技政策制定者視野。
1987年6月,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者服務中心宣告成立。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當時的國家科委開始組織實施火炬計劃。在這一發展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中,企業孵化器被作為核心內容之一大力推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企業孵化器也由原來“比喻義”轉而定向為較為單純平實的“本意”——“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簡稱“創業中心”),其功能主要是孵化科技型企業。北京等一批具備條件的核心城市和國家高新區開始建立各類企業孵化器,以支持科技人員創業。
1995年9月,在天津成功召開了國際創業中心研討會,這是在我國召開的第一個國際創業中心研討會,來自24個發展中國家和聯合國開發署及工發組織的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和交流包括中國在內的7個發展中國家孵化器的發展經驗。魯斯塔·拉卡卡依據會議主題和內容編撰了《經濟發展中的企業孵化器》一書,為企業孵化器在中國的成功落地做了注腳。
1997年,魯斯塔·拉卡卡編寫了一套國際企業孵化器設計方案,專門提交中國“火炬辦”。這份長達70多頁的方案包含了以下主要內容:一是國際企業孵化器的目標;二是孵化器的組織與管理;三是孵化器的設施與服務;四是市場與國際合作的相關內容;五是財務分析及落實工作計劃等。這份報告對當時的國家科委幫助很大,成為其推出國際企業孵化器試點計劃的重要基礎。同時,這份報告也為中國孵化器的國際化發展思路提供了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