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10年培訓生涯中,結合東方智慧與西方思維,系統地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演說模式,從心態、內容和技巧3個維度,鍛煉和培養讀者在膽量、情緒、狀態、氣質、形象、節奏、內容、邏輯、控場、互動等方面的演講素質和能力。
本書深入和科學地研究、解決了演說時緊張不敢講的問題,無話可說不會講和缺少方法不能講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給出系統可操作的方法,并給出翔實的案例。這些方法都是經作者實際培訓授課驗證過,行之有效的,很多案例也取自課堂之上的學員分享,真實、貼切、有效。有了這本書,困擾大多數人登臺演說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通過閱讀《演說的魔力——5分鐘讓你成為說話高手》,可以強化你的勇氣、自信和熱情,并很自然地將所學技能應用到與人談話的過程中,你將會發現,當眾說話不再是一件難事,自己也可以展現
魅力口才。這是一本教人行動的書,而并非僅限于傳授知識。閱讀本書,你會從中獲益匪淺。
演說心法:氣場震撼人心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習武重在心法,演說也要修煉心法。一個人敢于上臺,面對千萬人侃侃而談,背后一定有一顆強大的心。很多人演說呈現不夠好,乍看是方法問題,再看是缺少知識底蘊,最終,其實是心理素質不過關,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臺下恐懼演說,臺上緊張害怕,便無法真正地綻放自我。狀態決定存在,演說是一個狀態活,需要我們能夠綻放。
臺灣圣嚴法師說: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于演說,我們既不能抵觸,也不能逃避,而要勇敢地面對它,坦然地接受它,千方百計處理它,最終放下它,才能在演講臺上完美呈現自己。Part1何來自卑:人生不設限,演說無極限
1.提升方法易,改變心態難
在多年的培訓經歷中我發現,很多學員的演說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心態的問題:缺少自信,容易自卑,缺少上臺和開口的勇氣,而且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再深一步挖掘,我發現,缺乏自信的人都有很多共同點:要么來自農村,要么家里有強勢的父母,要么小時候受過打擊……這不是偶然,一個人的內心是否堅強,跟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提升一個人的方法技巧很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卻很難。正如提升員工的能力很容易,改變他的心態很難:他不會操作電腦,你教他電腦;他不會銷售,你教他銷售。可是你要改變他的心態是很難的,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環境影響,習慣使然。要讓一個人從自己的舒服圈里走出來是很難的:他必須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經歷過大風大浪、風風雨雨之后才愿意真的去改變。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具體的環境中,無論你是上學、工作,還是經商,都有自己的環境。這個環境可大可小。比如你是求學的,班級是一個小環境,學校是一個大環境;你在單位工作,部門是一個小環境,單位是一個大環境;你是經商的,企業是一個小環境,市場是一個大環境。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城市,從城市到國家,從國家到世界,我們發現,任何人都脫離不了這一個個、一層層的環境!
人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的關系。人類從最初的刀耕火種,茹毛飲血,到現在衛星上天,潛艇入海,我們一直在改變社會,改變環境。這是針對人類整體和社會發展而言。具體到每個人,更多的是環境的產物,要受環境的影響。
演說也是一樣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有什么樣的信念就產生什么樣的態度,有什么樣的態度就產生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信念→態度→行為→結果
一個人在演講臺上的呈現,其實也遵循這樣的原理。一個人因為緊張恐懼而演說搞砸,那么,演說搞砸,這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源于他在演講臺上的行為:心跳加速、面紅耳赤、雙腿顫抖,而他的行為源于他的心態:對演說是害怕的、緊張的、憂慮的。他的心態源于他的信念:演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是無法掌握的。而當他演說總是表現不好,給自己一個壞的體驗,那么這個結果反過來又會通過行為和心態來強化他的信念。如此一來就是惡性循環不斷強化,最終形成固有的、強大的信念,導致了他不敢上臺演說。
2.小心貼在內心深處的標簽
我們要想破除這個惡性循環,就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的信念究竟來自哪里呢?有人說來自生活,生活的歷練;有人說來自學習,學習塑造我們的信念。說法都對,其實概括起來就是來自環境,環境塑造我們的信念!而能否勇敢地站在演講臺上,這個信念與個人的生活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非常內斂的國家,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已經扎根我們的內心,深入我們的骨髓,浸入我們的靈魂。上到孔夫子的“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下到坊間俚語“槍打出頭鳥”“沉默是金”,這些話從我們出生起就已經開始無形地影響我們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住在封閉的村莊里,幾乎每天圍繞在父母身邊,很少接觸陌生人。因為我的父母也只是每天在家里做家務,在地里做農活。等我稍微大一點,我就要過著“家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趕上周末或農忙,我還要去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這是很多“70后”“80后”的成長概括。這樣的生活經歷養成了我們勤勞樸實的風格,也形成了沉默寡言,恐懼不自信的內心。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家只有14寸的黑白電視機,而且收不到幾個臺,鄰居家有25寸的大彩電。當時有25寸的大彩電真的很了不起,父母經常帶我們去鄰居家串門看電視。每次到了人家家里,我都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看電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多做一件事。有一次鄰居忙家務,正好電視里正在播放廣告,想要換臺,于是對我說:“延起,你拿遙控器換個臺!”我遲疑了一下,伸手剛要拿起遙控器,我媽媽馬上制止我說:“嗯,你別動了,沒摸過遙控器,別給整壞了。先看廣告吧,一會兒再說。”我伸出的手又縮回去了。
沒動過的東西不要動,沒做過的事情不要做。這是我的父母給我的諄諄教導,也是整個環境帶給我影響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