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道,博大精深;中醫養生之術,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對抗疾病和衰老的獨特方法,并通過不斷總結,逐漸使其完善。這些保健延年的理論和方法就叫做“養生之道”。傳統的養生文化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瑰寶,其發展與中醫學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體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預防疾病發生,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及益壽延年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主旋律,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第一部養生寶典,其養生理論和方法,兩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養生保健、強身愈病。縱觀中國醫學發展歷史,歷代著名醫藥學家大多也是卓有成就的養生大家,如東漢的華佗、東晉的葛洪、唐代的孫思邈、元代的朱丹溪、明代的李時珍等,這些名醫精通養生理論,酷好研究探索養生之術。他們從《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出發,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豐富的養生之術,特色各異、妙不可言。現代的很多保健護體理念及方法,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古代中醫養生經驗的啟迪。
本書精選了在養生學說上有重要建樹的十五位古代醫家,用通俗的語言對各位醫家養生思想和特色進行簡明而系統的介紹,為讀者提供了養生的范例。本書以醫家養生之道為核心內容,每章均以醫家經典養生名言導入來引導讀者走進這些古代養生大家。其中“養生名言”選用了反映該醫家養生特色的經典原文,并附以對原文的解釋,一方面讓讀者讀時能有原汁原味之感覺;另一方面能便于讀者更通俗地領會其養生真諦。“了解名醫”則簡要地介紹了各醫家的生平或成就,使讀者對各醫家有所了解,從而能更快地領會其養生精粹;“養生之道”則對各醫家獨特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以點帶面,條分縷析,最大限度地反映歷代名醫養生的經驗與特色。書中亦提示了許多現代養生知識,增強了本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希望本書的出版,有助于讀者從歷代名醫養生方法中得到啟迪,并對研習、實踐養生之道有所幫助。由于作者水平和時間有限,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10月于江西中醫藥大學
第一章 華佗養生之道——運動養生1
中華五禽戲名揚中外,要領是模仿虎撲動前肢、鹿伸轉頭頸、熊伏倒站起、猿腳尖縱跳、鳥展翅飛翔等動作進行運動,堅持鍛煉就可保持全身氣血流暢。
第二章 張仲景養生之道——內養外慎17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目的,任何一種養生保健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正氣充足,就能抵御一切有害因素對身體的損害。
第三章 葛洪養生之道——不傷為本29
修身養性務必從生活細節中謹慎防范,既不能因為好處少而不去做,也不能因為是小損傷而不去防范。
第四章 孫思邈養生之道——動靜相宜41
養生之道講究動靜相宜,養生要身心并重,以少欲而養心,以靜而練內,以動而形外。
第五章 李杲養生之道——補脾益胃51
若飲食起居不慎、過度勞累、喜怒哀傷過度,會損傷人體的脾胃,脾胃受損則不能消化食物,也不能有效輸送營養物質到全身臟腑。本章還介紹了具體的飲食調理方法,適合不同體質的人對癥飲食進補。
第六章 朱丹溪養生之道——淡薄飲食63
陰精對人體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章根據人體從兒童到老年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指出飲食養生應因人而異,但總不離養陰抑陽、保護陰精。
第七章 冷謙養生之道——導引養生75
導引養生是非常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練習時注意動作柔和、自然流暢、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并注意動作、呼吸和意念的相互配合。
第八章 萬全養生之道——養生四要91
養生四要既注重道德修養的調心養神,又有以動作導引為主的運動養生,并且強調人體在多種養生保健方法的綜合調理中突出食養。
第九章 李時珍養生之道——藥食保健103
飲食中用毒易食的谷肉果菜延年益壽,采用健脾和胃與補益肝腎的方法增本抗老,藥粥養生對人們養生非常有益。
第十章 李梴養生之道——守神養精117
人們在日常養生中要注意將精神意識守護于體內,人的心神與身形合凝而安定,不貪多、不躁動、不妄為,這樣就可以防病治病而健康長壽。
第十一章 龔廷賢養生之道——形神并養125
攝養應該做到淡薄美味、少勞心神、節制欲望、戒除喜怒、愛惜元氣、不多言語、看輕得失、祛除妄想、遠離好惡、收斂視聽。
第十二章 張介賓養生之道——護腎保精135
護腎保精,人體既要保護先天之精的過度喪失,也要認識到后天脾胃對先天之精的濡養作用,因此后天飲食調理對護腎保精也很重要。
第十三章 汪綺石養生之道——六節八防141
六節即節制性欲、煩惱、憤怒、辛勤、思慮和悲哀;八防即春防風防寒,夏防暑熱及貪涼,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防風。
第十四章 葉桂養生之道——善調晚年157
中老年人的體質多是腎元虧虛、脾胃不足。中老年飲食中多以血肉有情之品補腎填精,以及甘溫柔潤之品健脾養胃。
第十五章 曹慈山養生之道——積極有為167
中老年人應調整心態,老有所為、積極養生。本章介紹的坐、立、臥導引功法,中老年人堅持鍛煉,可以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
參考文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