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建設是農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關鍵之舉,是浙江農業再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優勢的戰略選擇,也是農業部門構建山水林湖田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探索。這兩年,浙江省農業系統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決策部署,遵循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原則,抓住全國唯一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契機,圍繞“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堅持治水、治氣、治土聯動,鐵腕推進農業水環境治理,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與模式實例》以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農業水環境治理模式為基礎,分為治理、減量、循環和節水四篇共36個技術模式,內容涵蓋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等方面,通過圖說形式進行講解,對農業科技人員、創業者和從業者來說易學、易記、易用。
本書由長期從事浙江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和農業水環境治理工作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編寫而成,融合了近年來浙江省農業水環境治理和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寶貴實踐經驗和成熟的技術模式,輔之以新穎的內容和版面設計,使復雜標準流程化、高深技術通俗化,是實現農業水環境治理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從理論指導走向實踐應用的重要載體,對推進浙江省農業水環境治理、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與模式實例》:
該模式從品種選用、設施誘殺到天敵保育、田間管理,共九方面“連環”,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改善稻田生態系統,提高自然生態控害作用,既有效破解了稻田病蟲害頻繁發生的難題,保障了糧食生產與質量安全,又切實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包含九個環節。
(1)品種選用。選用米質優、抗性好的水稻品種為主推品種,如贛晚秈、甬優9號等,從稻株本身抗病能力上減少用藥概率。
(2)寄主誘殺。在稻田邊種植誘蟲植物香根草,利用其對二化螟和大螟的誘集作用進行誘殺。香根草種植半年就能形成致密的生物綠籬,能有效攔截地表徑流和泥沙,可使土壤pH提高,土壤有機質、全氮、鉀含量提高,總孔隙度增加;還能改善農田小氣候,促進作物增產;尤其重要的是香根草對二化螟和大螟具有誘集作用,適合用作誘殺媒介,而且香根草不會與水稻爭水爭肥。
(3)性誘劑誘殺。在水稻種植區域內按外密內疏的布局,每公頃放性誘捕器45個,在害蟲成蟲期連片誘殺。使用性誘劑誘殺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成蟲,是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之一,其通過帶有昆蟲性誘信息素即誘芯連續不斷地釋放出一種能吸引同種雄蛾尋求交配的化學物質,持續誘殺雄蛾,降低田間雄蛾數量,使得雌蟲失去交配機會,減少受精卵數,從源頭上控制稻縱卷葉螟危害,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劑量。
(4)燈光誘殺。利用昆蟲的趨光特性,選用對害蟲有極強引誘作用的光與波,燈外配以對人畜無害的高壓電網,將害蟲誘至燈下被高壓電網觸殺。每公頃安裝一盞殺蟲燈,棋盤式連片布局,在害蟲成蟲期開燈誘殺。
(5)天敵保育。采用生物多樣性調節和保護技術,采用水田邊留草、冬季種植綠肥、田塊間插花種植茭白等措施,為害蟲的天敵提供替代寄主、食料和庇護所,促進天敵種群的穩定增長;在田埂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分批種植芝麻,田塊間插花種植芝麻,田邊留草花和撒種草花,保育害蟲的主要天敵寄生蜂。
(6)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減少氮肥使用量,增加鉀肥施用比例,提倡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控制總氮量和基蘗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效控制無效分蘗和最高苗數。
(7)灌水殺蛹。利用農業技術綜合措施,調整、改善水稻的生長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基數。冬閑田春季及時翻耕灌水滅蛹,春作收獲后及時翻犁灌水泡田,以降低蟲源基數,減輕病蟲危害。
(8)人工釋放寄生蜂。二化螟蛾高峰期和稻縱卷葉螟遷入高峰期開始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
(9)調整害蟲防治指標。適當放寬害蟲防治指標,調整病蟲害防治策略,在水稻生長前期不用或慎用農藥,在病蟲害暴發時,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安全的農藥進行干預,控制害蟲種群數量在低位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