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通信系統中,連接核心到接入網的部分稱為“回傳”。任何電信網絡邊緣都需要通過回傳連接。回傳研究的重要性是由于需要增加數據容量和覆蓋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數量,預計到2020年這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回傳預計將在處理大量流量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處理能力由移動寬帶和引入異構網絡(HetNets)的嚴格要求決定。回傳技術已經被廣泛地用于傳統移動系統,但仍然是主導下一代移動系統研究領域的主題;很明顯,如果沒有適當的回傳,任何新的無線電接入網絡技術和協議引入的好處都將被遮蔽。
傳統上,回傳部分將RAN(無線接入網)連接到小區站點中處理基帶的網絡的其余部分。然而,隨著下一代網絡的開始,“前傳接入”的概念的勢頭也在增長。未來的技術路線圖將把SDN(軟件定義網絡)和網絡虛擬化作為在不同的移動運營商之間分享資源需求的有效手段,從而朝著降低未來網絡運營和資本支出的步伐邁進。此外,基帶處理將集中化,允許運營商通過協調的資源管理策略完全管理干擾。實際上,3GPP目前正在將C-RAN架構可視化,其中演進的基站通過通信傳輸連接到C-RAN小區,被稱為“前傳網絡”。傳統上,光纖技術用于基站的部署;然而,這伴隨著固有的局限性,包括許多小型站點的成本和缺乏可用性。這為無線電解決方案提供了動力,這些無線電解決方案可以在前傳接入中處理大量的流量,從而引發整個研究界尋找光纖的替代品和高級解決方案。
目前在回傳和前傳技術方面的工作是分散的,還處于起步階段。為下一代網絡提供現代化的通信方式,這就是5G,開發具體的解決方案仍然有很多路。本書旨在第一個將5G網絡的前傳和回傳接入相關的討論整合在一起。我們的目標是討論通信基礎設施的這些關鍵部分,并提供所有通信基礎設施開始的視角,以及LTE/LTE-A網絡方面和5G未來挑戰的視角。此外,本書還介紹了不同類型的回傳/前傳技術的綜合分析,同時引入了創新的協議架構。
在編寫本書時,編輯們借鑒了它們在國際研究方面的豐富經驗,并在通信傳輸研究領域和標準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這本書旨在成為第一個公開談論下一代通信傳輸,希望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參考,不僅是研究生更多地了解這個不斷發展的領域,而且也是刺激移動通信研究人員在這個領域進一步采取創新步伐,并成為它們在5G舞臺的遺產。
kazi mohammed saidul huqJonathan rodriguez葡萄牙阿維羅電信研究所?
前言
致謝
1引言:通信挑戰
1.1引言
參考文獻
2 5G應用的一種C-RAN(云無線電接入網絡)方法
2.1引言
2.2從有線到無線回傳/前傳技術
2.3基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的協調系統架構
2.4 C-RAN的參考架構
2.4.1基于前傳的C-RAN的系統架構
2.4.2云資源優化器
2.5基于C-RAN的移動系統的潛在應用
2.5.1 D2D(設備到設備)服務的虛擬化
2.5.2數值分析
2.6結論
參考文獻
3具有大量MIMO(多入多出技術)毫米波通訊的回傳5G小小區
3.1引言
3.2 5G小小區的現有無線回傳解決方案
3.3毫米波和大規模MIMO技術的基礎知識
3.3.1 毫米波通信
3.3.2具有大天線陣列的MU-MIMO (多用戶多入多出技術)
3.4 毫米波回傳:狀態和問題研究
3.4.1 LOS(視距)毫米波回傳
3.4.2 NLOS (非視距)毫米波回傳
3.4.3 5G網絡回傳的研究挑戰
3.5案例研究:基于大規模MIMO的毫米波回傳系統
3.5.1系統模型
3.5.2最大化用戶速率
3.5.3用戶匹配理論
3.5.4數值結果
3.6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4云端無線接入網絡中的靈活集中式前傳
4.1簡介
4.2無線電接入網絡架構
4.3功能拆分選項
4.4靈活功能拆分的要求
4.4.1拆分A
4.4.2拆分B
4.4.3拆分C
4.4.4拆分D
4.4.5總結和示例
4.5靈活集中網絡中的統計復用
4.5.1每個基站的FH數據速率分布
4.5.2中斷率
4.5.3聚合鏈路統計復用
4.6前傳和回傳技術的融合
4.6.1物理層技術
4.6.2數據/ MAC層(媒體介入控制層)技術
4.6.3網絡層技術
4.6.4控制和管理平臺
4.7靈活功能拆分的啟動器
4.8總結
參考文獻
5異構回傳技術的分析與優化
5.1引言
5.2回傳模型
5.2.1網絡模型5.2.2延遲模型
5.2.3成本模型
5.3回傳包延遲分析
5.3.1平均回傳包延遲
5.3.2延遲限制的成功概率
5.3.3性能評估
5.4回傳部署成本分析
5.5回傳感知BS關聯策略
5.5.1平均網絡包延遲
5.5.2 BS(基站)關聯策略
5.5.3數值結果
5.6結論
參考文獻
6異構網絡有服務質量保證的動態增強型小區間干擾協調策略
6.1引言
6.2系統模型和問題陳述
6.2.1網絡環境
6.2.2 QoS(服務質量)約束
6.2.3問題陳述
6.3動態干擾協調策略
6.3.1 SMDP(半馬爾科夫判定過程)分析
6.3.2具有QoS約束的準入控制
6.3.3聯合動態eICIC(增強的小區間干擾協調)和總速率最大化的準入控制
6.3.4聯合動態eICIC和比例平衡最大化準入控制
6.4數值結果
6.5結語
參考文獻
7聯合優化無線電接入和異構蜂窩網絡回傳的小區選擇
7.1簡介
7.2系統模型和問題陳述
7.2.1聯合RAN / BH容量
7.2.2問題陳述
7.3建議解決方案
7.3.1演進
7.3.2寬松
7.3.3擬議算法的實際實施
7.4模擬結果
7.5結論
參考文獻
88.用于高速無線回傳的多頻段和多信道聚合:挑戰和解決方案
8.1簡介
8.2無線回傳頻譜
8.2.1微波帶和信道分配
8.2.2毫米波段和使用趨勢
8.3多頻段和多信道聚合
8.3.1頻段和信道聚合概述
8.3.2系統架構
8.3.3子頻段聚合和實現
8.3.4頻段和信道聚合的完整SDR方法
8.4頻譜有效的信道聚合
8.4.1系統概述
8.4.2沒有保護帶的頻域復用
8.4.3數字中頻信號的生成與接收
8.4.4高性能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傳輸
8.5實踐系統實例
8.5.1 CSIRO Ngar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回傳
8.5.2 CSIRO高速E波段系統
8.6結論
參考文獻
9云無線電接入網絡的安全挑戰
9.1引言
9.2 C-RAN架構概述
9.3 C-RAN環境中的入侵攻擊
9.3.1入侵攻擊的入口
9.3.2入侵檢測計數機制的技術挑戰
9.3.3內部攻擊
9.4針對C-RAN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
9.4.1使用信令擴增的DDoS攻擊
9.4.2 移動網絡上的外部實體的DDoS攻擊
9.4.3 移動網絡上的外部受干擾的IP網絡的DDoS攻擊
9.5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