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董之林的新文學研究成果,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擷取十七年幾個獨特的作家、作品,以此來展開當代文學史內部的敘述張力。上篇以作者與武漢大學教授葉立文的訪談為始,說明了文學研究視角的不同對文學敘述的影響,而文學的視界也因而不同,從而為本書的論述奠定了基調:本書采用不同于文學史主流的視角,對文學研究界已有大量研究的諸多為人熟知的文本進行了新的敘述,將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許多角度重新挖掘出來。
在今天的文學市場和文學背景下,十七年文學因其特殊的歷史原因被許多研究者放入了故紙堆,而十七年市場影響力和大眾普及度上遠不如現代文學和80年代之后的文學作品。本書語言平實、淺顯易懂,雖為研究類著作,選取的都是大眾熟知的文本,且角度獨特,具有可讀性。本書不同于既有十七年文學的敘述,采用了獨特的視角、以個案尋蹤的方式對十七年文學進行了探討。在此之前,十七年文學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而本書的優勢恰在于作者董之林對史料掌握的詳實、分析的獨立角度,使之與既有的研究區別開來。作者特意選取了周立波及一批女性作家的小說,來分析十七年小說中唯美的藝術傾向;并特選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以王蒙《王蒙自傳》作輔,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對觀念與小說、反抗與幻滅這一主題展開了探討;而下篇更將趙樹理與張愛玲進行比較,論述了當代小說傳統兩種文化向度的延伸,從而對十七年文學進行了歷史的反思。
《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19491966)》(上下冊)一書出版前,上海書店出版社王為松先生曾問我,下冊第六章《亦新亦舊的新時期小說》所涉及的范圍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何以放入十七年小說史論中?我怎么回答的,現在已記不太清,大概說有這樣一個后續,使讀者不感覺突兀,有助于讀者了解新時期小說的來龍去脈。
2008年《熱風時節》出版后,有感于當時的寫作框架對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個案分析來不及展開,我又陸續寫了一些文章,以這一時期小說為軸心,兼及更廣泛的時間跨度和敘事范疇,對讀者了解這段小說史或有所裨益。如今,歷史講述方式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一時期的作家作品或文學思潮作為材料數據,經常被引用在政治史、思想史或讀解20世紀知識分子心靈史的著作之中,這當然是其價值的重要方面。但小說和文學畢竟有自己的身份,通過這些個案分析可見,即使政治立場鮮明的小說家,其文學大夢也與意識形態若即若離,而與小說和文化傳統淵源不斷,成就了小說史上一個個特殊階段。
西方新歷史主義有一種看法,人們看到的歷史,并不是客觀存在物,而是被敘述者建構起來的。因此閱讀歷史,不僅要看歷史所講述的年代,還要關注講述歷史的年代。新時期文學建立在批判舊時期文學基礎上,我開始對此也深信不疑。但隨時間推移,逐漸冷靜下來分析,就感覺事情沒那么簡單。新與舊往往表現在同一時期、同一個作家身上,只不過現實被稱之為新,過去卻被視之為舊;曾經引領潮流、光鮮一時的作品,后來竟是百孔千瘡、陳舊不堪;或者變舊為寶,成就一時之新。比如,說新時期文學直承五四傳統,回避十七年,便是一例。新時期伊始,趙樹理、姚雪垠等當代小說家及其作品被否定;而王林的小說《腹地》1949年剛出版就受到嚴厲批判,強令作者修改,以至于大部分讀者時隔半個世紀才相其貌。這樣一路尋蹤下來發現,孰新孰舊,如何評判,政治的干預起重要作用,甚至掌握作品生殺大權。
政治無所不在,特別是傳統中國向現代轉變,無論五四、十七年,還是新時期,政治都強烈地影響和導引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在大力提倡階級斗爭的年代,文藝更被看作政治斗爭晴雨表。然而如此高調的政治,對文學和小說也有無可奈何的一面。其中不容忽略一點,不同時代的政治觀念在文學創作中,都有一個被接受、撒播、移植和變異的耗散史。就此而言,優秀的小說家擇善而從,凸顯其經驗儲備、提煉取舍、對現實敏銳的感受、藝術創造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認為當代有這樣一批優秀的小說家,趙樹理、姚雪垠、王林等人的小說就是這一文學傳統在當代首開先河之作。
把十多年來陸續寫成的有關當代小說個案分析的文章、講稿匯集起來,把對同一作家或同一性別小說家分門別類加以整理,不僅可以看到小說寫作過程的不同側面,也可以找到研究者不斷學習、有所深入的足跡。上面對政治與文學關系的看法,并非一日形成,而是通過撰寫這些論文,一步一步得出的結論。
由于涉及同一時期作家作品,各篇中材料和表述有重復的問題,原打算做一些刪節,使各篇內容相對集中在某一方面。但一經處理,思想的邏輯被切斷,文章顯得上氣不接下氣,反而讓人不甚了了。所以目前收集在這里的依然是原文,也算立此存照,讓讀者看到研究者在寫作過程中更真實的一面。
董之林,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出版專著《舊夢新知:十七年小說論稿》,《追憶燃情歲月五十年代小說藝術類型論》,《走出歷史的霧靄》(新時期知青小說論);譯著《接受美學理論》等。
題記001
上篇
視角改變視界(訪談錄)003
敘事緣起反思憶苦思甜模式文字蒙求的啟示刺猬與狐貍之辯證布滿張力的藝術理念時間序列中的歷史相關性與文化網絡
正視當代文學史敘述內部的張力031
戴了著色的眼鏡觀察歷史更其靠不住新文化與舊傳統膠著的年代小說革命化與改造革命化的過程
中篇(1)
小說故里論當代精神還鄉的一種寫作動因043
《山鄉巨變》寫作緣起社會轉型期的藝術驅動力急流勇退與寄情自然大眾化困境與精神還鄉
周立波小說的唯美傾向065
取名立波(Liberty)作家早期文學道路按照生活應該成為的樣子藝術為生活提供美的形式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文學鏡子照出作家心靈與魯迅文藝思想交鋒與折服從《秘密的中國》到《暴風驟雨》、《山鄉巨變》及《山那面人家》
回想春暖時節一份大躍進年代的女性寫作個案089
杯水風波里的時代脈動女性角色分裂向傳統情感方式回眸時代女性楷模變異趨新與守成之間無聲的博弈
靜物寫生中的藝術變奏論茹志鵑、劉真的十七年小說101
《百合花》爭論始末斗爭年代呼喚純真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戰時新女性:從《我和小榮》到《英雄的樂章》《長長的流水》中大姐的委屈女性寫作的前世今生
中篇(2)
由歷史小說看五四時代的延續論《李自成》研究再度興起115
茅盾與姚雪垠八十余封通信歷史老人心有靈犀《李自成》與新史學運動姚雪垠與郭沫若關于李巖人物形象的分歧崇禎王朝與大順王朝殊途同歸的重要原因
觀念與小說關于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127
1957年動筆的寫作動機以郭沫若私淑弟子自詡歷史科學與藝術使命的糾葛明王朝、起義軍和清軍三足鼎立的小說布局崇禎與明王朝悲劇探究起義軍結局尋蹤
旁生枝節對寫實小說觀念的補正以《腹地》再版為關注點153
《腹地》事件來龍去脈旁生枝節惹來的風波正面人物形象的小恩小怨好人與壞人真偽之辨沈從文的學生寫實主義的本質及其傳承
以寫作反抗幻滅與虛無有感于《王蒙自傳》180
不能老是靠歷史大興奮度日舊時代與新中國:《活動變人形》與《青春萬歲》一種人生自救方案王錦第父子的抒情氣質從個人機密到國家日記
下篇
工農兵小說:通俗外觀下的生活隱喻從趙樹理《小二黑結婚》說起(講稿)195
三仙姑形象的生活隱喻讓故事自身去說明的寫實要義小說家的苦惱文藝方向與小說實際矛盾重重
韌性堅守與小調介入趙樹理小說再分析215
小調改變了原有的抒情方式趙樹理的文學與茅盾的文學不拘格套的問題小說啟蒙文學:批評與向往的雙重變奏
當代小說的傳統延伸論趙樹理、張愛玲小說的兩重文化向度225
抗戰引發文學向傳統回眸文化潮流向度之一:指向傳統經典的美文文化潮流向度之二:指向未來不確定性的嘗試正因寫實,轉成新鮮瑣瑣碎碎的故事和從頭說起的小說
關于十七年文學的歷史反思以趙樹理小說為例251
現代性的一種粗糙難以斷裂的現代小說趨向文攤文學的志向《小二黑結婚》、《李家莊變遷》、《李有才板話》:開啟文學新時代不斷增大的機制與撒播和移植的原則
后記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