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從嚴治黨不僅是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重要議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歷史階段“四個全面”重大戰略之一。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緊密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實現創新發展。這就是說,開拓黨的建設新局面需要形成新的聚焦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環境下,管黨治黨的中心任務、工作重心、開展方法具有新的涵義,更體現了新的戰略思維。
齊衛平,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變遷、共產黨執政實踐和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理論等。主編、合著有《毛澤東思想概論》、《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化》、《中國共產黨與文化現代化》等著作十余部。在《求是》、《紅旗文稿》、《學術月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二百五十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近十項。
緒論
第一部分 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開創新局面
1.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環環相扣向前推進
2.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新發展
3.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第二部分 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繼承與創新
1.黨的建設常說常新的恒久話題
2.全面從嚴治黨重點轉變黨風的路徑選擇
3.“黨的生命線”與“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第三部分 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包含的命題
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在關系及其時代意義
3.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
第四部分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1.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全面從嚴治黨
2.從執政能力建設到治國理政能力建設
3.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展示黨中央領導科學發展能力
第五部分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與強化黨內監督的新部署
1.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切換全面從嚴治黨話題
2.黨內政治生活與黨內監督的內在關系
3.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和強化黨內監督任重道遠
第六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從嚴治黨思想
1.堅持黨的領導與堅定“四個自信”
2.全面從嚴治黨主要思想
3.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擔當
后記
《勇于全面從嚴治黨時代擔當/上海報告》:
1.黨的建設常說常新的恒久話題
堅持群眾路線具有貫穿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全部實踐的歷史特征,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思想和實踐與時俱進的發展歷史。黨從建立之初就樹立了聯系群眾的思想理念。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建設一個“群眾黨”的目標,意味著群眾路線思想的萌芽。1930年6月,黨中央第八十號通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群眾路線”一詞,標志著群眾路線思想的確立。1945年黨的七大會議上形成一整套關于群眾路線的系統理論,標志著群眾路線思想的成熟和體系化。黨執政前和執政后開展黨內教育活動都以整風的方式進行,雖然主題和內容不同,但都以端正黨風為目的,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始終融入其中。
黨的建設實踐中,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具有基本屬性的決定性。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本質的重要體現,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意味著堅持群眾路線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決定意義。第二,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思想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主體地位要求黨時刻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第三,它是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離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將一事無成。第四,它是黨全部理論與實踐產生和發展的智慧來源,只有緊密依靠群眾,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黨的理論和實踐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第五,它是制定和檢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思想利器,堅持還是背離群眾路線,是衡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或錯誤的標準。第六,它是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必由路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服務群眾,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屬點。群眾路線具有的這些基本屬性,充分顯示它對黨保持肌體健康的重大意義。
實踐證明,是否堅持群眾路線與黨的事業成敗有著正向的關系。在“白色恐怖”的殘酷環境和農村落后條件下黨能夠建立起紅色革命根據地,依靠的是群眾;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猖狂侵略,沒有群眾組成的銅墻鐵壁,不可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國民黨軍隊組織規模大大超過人民解放軍,武器也先進得多,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沒有黨領導建立新中國的勝利。執政以后,面臨西方發達國家的封鎖、壓制、打擊的外部環境和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內條件,黨緊密依靠群眾闖過了一道道難關。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在各種壓力和阻力下成功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緊密依靠廣大群眾是最主要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