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收獲幸福?這種對幸福生活的追問歷久彌新。盧梭花費畢生精力,為我們窮盡了人類通達幸福的可能路徑。盧梭認為人首先是感性的、激情的存在。他推崇生存的體驗性、豐富性和敏感性,認為人天生既不是惡也不是善的,而是在社會和文化中逐步塑造的。
既然人是可塑的,盧梭就給出了幾種通達個人幸福的方案。一種是將自尊導向自然宗教,在對上帝的崇敬中,他將體會到生存的甜美、自由和平靜。一種是做一個社會中的野蠻人,他滿足于最基本的需求,不為虛榮和外物所累。他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幸福個體。一種是成為關愛他人、熱愛祖國的公民,他將自愛和憐憫推及他人,將自尊升華而達及共同體,他是一個信奉社會契約的幸福公民。以上看似互不兼容的方案體現了盧梭對人的本質的多層次的理解。人是有精神、情感、物質需求的社會動物,他因不斷完善自身而通達幸福。
本文庫主要收錄通過讀解第一手法文哲學原著而對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論題進行系統闡述并具有獨到見解的學術著作,旨在推進國內外學界對法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的學術研究,力圖以法國哲學研究為切入點來加強和提升中西哲學界的思想交流和學術對話的水平。
從17世紀理性與信仰的交織、18世紀理性的弘揚到19世紀折中的達成、20世紀差異思想的迸發,法國哲學一直向我們展示著人類智慧的力量和創新思想的魅力。
法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占據著毋庸置疑的獨特地位。笛卡爾我思哲學開創了西方近代主體哲學,啟蒙思想奏響了人類理性吶喊的最強音,折中主義嘗試化解人類思想的極端緊張狀態,而差異哲學一個世紀以來為人類奉上了一場又一場豐碩的思想盛宴。個別與一般、理性與感性、人與世界、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等,一直是哲學探討的重要論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近現代哲學家,無論愿意與否,不是笛卡爾主義者,就是反笛卡爾主義者或非笛卡爾主義者。從思想創新的角度來看,進行別樣思考一直是幾個世紀法國哲學發展的原動力和生命源泉。從古希臘至今的整個西方哲學也正是在思想創新中不斷前行的。熠熠生輝的法國哲學思想為西方哲學的創新畫卷涂上了一筆又一筆濃墨重彩。
每一個重要思想總是經由其思想源流而誕生于特定的時空坐標。每一種哲學都與特定時代、文化、語言,甚至宗教、科學、政治等密切相關。思想必定與眾不同。世界哲學舞臺注定是豐富多彩、百花爭妍的。近代主體性形而上學因追求“絕對的”、“最高的”真理,崇尚“整齊劃一的”思想而被批駁得千瘡百孑L、體無完膚。因為這種“真理”、“思想”只能侮辱人類智慧,蒙蔽人類思想。顯然,重要哲學思想必定是取決于多重因素而各有特色的。從總體上說,如果英美哲學喜好經驗實證,德國哲學偏重理性思辨,那么,法國哲學則擅長感性靈動。當然,這樣說并不排除某些哲學家的例外情況甚至一度相反的情形。法國哲學以其感性、率真、靈動、清澈、澄明和活力的特點吸引著一批又一批虔誠膜拜的朝奉者。
當然,強調思想互異、特色,并不無視不同思想之間的溝通、對話,甚至會通和融合。由于哲學重大論題從古至今鮮有變化,處于不同時空中的哲學家總是側重于某個點來探討相同的哲學話題,盡管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視角,依據不同的文獻資料來從事哲學思考。因此,不僅法國哲學家相互之間,而且法國哲學與德國哲學、英美哲學在承接以往哲學傳統論題的基礎上還進行著各種各樣的互動(競爭、對抗、對話、融合),以其合力共同推動西方哲學乃至世界哲學向前發展。在主體性、現代性、身心關系、心物關系、言思關系、他我關系等問題上,笛卡爾哲學、休謨哲學、斯賓諾莎哲學、萊布尼茨哲學與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胡塞爾現象學、海德格爾基本存在論、薩特現象學存在論、梅洛一龐蒂知覺現象學、列維一斯特勞斯結構主義、德里達解構哲學、福柯話語哲學、哈貝馬斯商談哲學、列維納斯他者哲學、利科自身解釋學、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羅蒂新實用主義等之間復雜而多變的理論關系就充分體現了這種互動關系和哲學發展的分合趨勢。不同哲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無論在哲學理論的深度,還是論域的廣度上,都錯綜復雜,變化不斷。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態勢,就是法國哲學、德國哲學和英美哲學在互動中形成了一個流動的三角形。三個角會隨著互動中三方力量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但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強大到完全吸收或取消其他方力量而形成獨尊天下的思想局面。哲學帝國或帝國哲學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哲學不再是總體性理論,而是一種活動,一種對當下、對時代進行診斷的活動。而這種診斷活動的思想靈魂就是批判精神。另辟蹊徑,進行別樣思考,就彰顯了這種批判精神。幾個世紀以來,法國哲學家們對時代的診斷和批判思考豎起了人類思想史上一個個高大的里程碑。就重大哲學論題貫穿哲學史始終而言,任何哲學家都是當代哲學家,都是我們的同時代人。本文庫就是要研究這些獨特的診斷活動及其批判性思想的當代意義。
20年前國內法國哲學研究還顯薄弱,有的問題還未深入研究,有的領域還尚未涉足。我們現在欣喜地看到,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研究隊伍,目前國內法國哲學研究力量已日趨強大,法國哲學著譯不斷問世,研究水平也日漸提高。本文庫的作者大多是曾留學法國的青年才俊,他們具有批判精神,思想活躍,專業基礎扎實,法語讀解精準,學術視野寬廣,治學態度嚴謹,學術有潛力。他們與國際同行保持緊密的學術聯系,能開展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對話和合作研究,他們的目光聚焦于法國哲學的基礎問題和前沿問題,對一些重要的哲學理論問題能進行較為系統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是為序。
莫偉民
收起全部↑
吳珊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博士,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聯合培養博士。現就職于華北科技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盧梭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
《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在社會經濟層面,“理性的理想”不斷付諸現實,天才的領域變為人人可為的職業。不斷專業化、職業化的科學、文學、藝術,導致人們的參與動機和參與目的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法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仍保持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分為天主教士,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平民、手工工場雇工三個階層。城市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使各城市工人數量迅速增加,農村人口過剩外溢,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布爾喬亞階層出現,社會分工日趨細化,職業化傾向不斷明顯。笛卡爾提出的理性原則被強行拽向極端,哲學家紛紛揚言要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崇拜。啟蒙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及傳統道德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都要用理性加以研究和批判。被釋放的理性洪流因無處釋放而沖向世界各個角落以及人類活動的全部領域,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沒有什么職業是不能從事的,古代的天才領域一時間“群星閃耀”。盧梭尖銳地批判了這種現象:“對于那些輕率地打開科學的大門,把一群不適宜于杰出科學的一般民眾引進科學圣殿的編著者們,我們應當怎么看待呢?對于那些在文學事業上不可能有大發展的人,在他們剛一向這個領域的大門邁步時,我們對他們就應當加以勸阻,勸他們去從事其他有益于社會的技藝。一個終其一生只能成為一個蹩腳的詩人或二流數學家的人,如果改行去織布,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大紡織家。”①盡管思想分歧明顯,伏爾泰在一封信件中也承認重大的罪行只能是由有名望的不學無術者犯下的。“自從不識字的托馬斯一庫里·肯贊揚了海關部門會算賬之后,貪婪和盲目的驕傲使世界始終充滿悲傷之淚。”②
在《納爾西斯》序言中,盧梭對人們盲目訴諸理性理想的現象亦有所覺察:“我覺得,這樣一種擺觀點和講道理的方式,既適合于我們,更適合于他們。其實,他們對科學的關心是很少的,他們關心的是:要讓科學繼續使那些大學者享受尊榮,正如傳播異教的教士一樣,他們對宗教執著的程度,完全視宗教使他們受到的尊敬的多少而定。”①在這里“他們”指科學家們和藝術家們,他談到了科學家因為科學而科學的現象,科學變為一種以獲取錢財、贏得尊重的為目的的職業,而不再是對永恒真理的追求。這種社會風俗所揭示的主要行動動力就是膨脹的“虛榮”導致的“爭強好勝”(ACraving For Distinction)。這種爭強好勝不以行動的真實對象為中心,而是以超出他人為目的(正是“虛榮”的直接表現)。人們所關注的不再是為家庭提供適量的東西或占有那些可資利用和享用的東西,而是要大大超過自己的親朋好友并比任何人都占有更多的物質和尊重。在這樣一種的“偉大目標”的照耀下,任何事情都變得黯然失色。像競爭一樣,“爭強好勝”不留意那些原始的行為,無論作畫家,還是作家、哲學家,都是在創造一種人為的條件,即創造一種能表明自己可以勝過別人的游戲。荒唐無稽、無用的學說充斥在社會上空,每個人都各懷鬼胎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對物質的狂熱,“使人們忘卻了神圣的自由、大公無私與對法律的服從”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