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乾坤:元代題畫詩研究》在全面清點題畫詩文獻的基礎上,對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生成過程、詩畫結合的形制特點、題畫詩的內涵、表達技巧以及詩畫具體的對應關系,展開全面系統的深入研究。
元代是題畫詩極度繁興的時期,畫上題詩尤為盛行。筆者從現存元人別集、總集、元詩選本中統計出元人題畫詩總數為9611首;同時又從現存圖錄中輯錄出元人題詩692首。雖然歷史上湮滅佚亡的作者與作品無法勝數,但光從這個數量上,也足以證明元代題畫詩成果豐碩。在全面清點題畫詩文獻的基礎上,對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生成過程、詩畫結合的形制特點、題畫詩的內涵、表達技巧以及詩畫具體的對應關系,展開全面系統的深入研究。
“一一微塵,一一大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題畫詩創作是一切內外因素的綜合。為了避免泛泛而談,筆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立足題畫詩本身,試圖從題畫詩與繪畫結合的外在客觀條件與內在的詩畫融通、創作者的心態等,來探討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首先,元之前畫上題詩的歷史演進與元代詩畫融通的文藝風氣,是題畫詩得以進入畫面的必然前提,題畫詩體現了共有的美學觀念和藝術作風。其次,宋元嬗遞的政治形勢,鑄造了元代文人類型和文藝創作取向的轉變。元朝蒙古人通過貶低漢族文人的地位來建立當時社會的政治結構,而以漢人為主的文人正是通過文學藝術使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得到最好的保護。元代文人藉由題畫行為及詩畫合一,進可為入仕的階梯.實現對聲名功業的關懷;退可以詩畫并傳,題畫會友,滿足情感的釋放。再次,便是以繪畫鑒藏、流通為因緣大規模展開的繪畫題詠活動,成就了題畫詩生成的文化場域和流通網絡,從而促使了題畫詩的創作高潮。
本書第三部分旨在還原題畫詩創作過程。筆者以現有畫跡上留存的元人題詩為主要憑藉,在具體的詩畫對應中,首次系統探討元代題畫詩的生成過程以及形質特征。筆者揭示了題畫詩創作豐富多樣的生成過程,以及與之相應呈現出的不同的特色。首先,元人發展出多種詩畫結合的形式,題詩包圍畫面物象的密集題詩、上方題詩、左右題詩、封角題詩、圖詩相間以及綿延題詩,為明清文人題畫詩位置的經營樹立了典范。其次,詩文結合的題詠形制促進詩畫的個人化傾向,最終使得繪畫題詠成為文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書第四部分,精心揀擇具有代表意義的題畫詩文本,并結合具體的繪畫作品,深入探究了元代文人在畫面的有形空間與詩者的無形心靈中所交融出的精神世界。山水畫、墨竹圖、馬圖是元代文人最熱衷題詠的三大繪畫門類。一方面,元代文人題畫時,多以題詠者自我的精神氣質與現世的生命感懷介入,將題詠與詩人自我的現實際遇與感慨相聯系,畫境被無限擴展,使詩畫題詠成為個人化的寫作方式。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畫中的山水代替真實的山水,其中,“秋江待渡”“現世桃源”“山水清音”及“遠的自覺”是元代山水畫題詩中的典型意象,藉此營建出游離于現實之上的精神家園,從而安頓現世的生命主體。
本書第五部分,在與唐宋題畫詩進行歷時性的比較基礎上,總結出元代題畫詩具體的表達技巧,以彰顯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以景寫景,亭窗游觀,或深入畫面之內體驗畫境,或畫內畫外冥合為一。既與現實疏離,又獲得一種自由之境,從而開拓出題畫詩寫作的新境界。這也是元代題畫詩的特色所在。論文最后探討了元代詩畫結合的三種關系,即同構對應、若即若離及詩在畫外。筆者認為,與文人畫的發展同轍復軌,元人題畫明顯呈現出由繪畫本位向詩人主體情思的過渡。也就是說,元人題畫不為畫面和畫家之意所拘束,詩畫關系疏離、松散,甚至毫無干涉,正是元代詩畫關系出現的新格局。而這種追求的實質在于將題畫詩從某一具體的畫面或情思中解放出來,在詩人主觀心靈映射下,題畫空間無限寬廣,這也是元人能夠開創一個題畫詩時代的根本所在。
劉君若,浙江大學文學博士,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教師。潛心從事語文教學和教育教學研究工作,指導多位學生在全國性、上海市區級作文競賽獲獎。參與和主持完成國家課題兩項、上海市區級課題十六項。其中,《營建“生態課程”》獲上海市第十一屆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高中經典誦讀校本教材開發》獲2016年度區級教師個人課題研究成果獎,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國家和市級以上期刊發表。
緒論
第一節 元代題畫詩研究的提出及研究現狀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的時間斷限
第二節 題畫詩的界定
一、題畫詩與畫贊
二、題畫詩與畫上題詩
第一章 元代題畫詩文獻概況
第一節 總集中的元人題畫詩
一、題畫詩總集
二、元詩總集《元詩選》
三、元詩選本中的題畫詩
第二節 別集中的元人題畫詩
第三節 今人整理的題畫詩文獻
第四節 現存畫跡的元人題詩
第五節 元代題畫詩的文獻價值
一、詩歌補遺
二、詩歌校勘
三、詩歌辨偽
第二章 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
第一節 畫上題詩的歷史演進
一、北宋畫上題詩的興起
二、宋元之際禪宗畫的題寫
三、裝裱技藝的成熟與推廣
第二節 詩歌本位的詩畫融通
一、“有形詩”到“無聲詩”的概念轉化
二、書畫同一與詩畫一事
三、詩書畫的融通與“三絕”概念的流行
四、畫品即人品與清的美學追求
五、“古意”與不求形似的“逸氣”
第三節 元代文人題畫心態的轉變
一、肯定繪畫的創作價值
二、借徑文藝的入仕心態
三、詩畫并傳的史傳意識
四、題畫會友的情感需求
第四節 元代繪畫鑒藏風氣
一、元代皇室鑒藏活動
二、元代民間鑒藏活動
第五節 元代題畫詩的傳播網絡
一、中央文化機構的繪畫題詠
二、多元多族文化圈的繪畫題詠
三、遺民文人的文化時空
四、紙上文會的興盛
第三章 元代題畫詩的生成過程
第一節 圖詩并行
一、畫家自題
一、即席題畫
第二節 先詩后圖
一、自題舊作
二、引用他作
三、依詩作畫
第三節 先圖后詩
一、總結畫理
二、今昔感慨
第四章 元代題畫詩的形制特征
第一節 詩畫結合的對應形式
一、密集題詩
二、上方題詩
三、左右題詩
四、封角題詩
五、圖詩相問
六、綿延題詩
第二節 詩文結合的題詠形制
一、后記或題序中的敘述因素
二、后記或題序中的抒情、議論因素
第五章 元代題畫詩的思想內涵
第一節 現世的生命感懷
一、抒情言志
二、睹畫懷人
三、追懷往昔
四、“不得其所”
第二節 理想的精神家園
一、秋江待渡
二、現世桃源
《畫里乾坤:元代題畫詩研究》:
題畫詩在元代陡然興盛,早就引起學者們的關注。臺灣學者包根弟認為主要原因是“異族入主,造成政治上的巨變”,其次是“元代文人畫的極度發展”①。國內較早關注元代題畫詩現象的劉繼才先生,歸納出元代題畫詩繁榮的四個因素:元代文人不出仕,因而有閑情也有時間從事題畫詩的創作;繪畫藝術特別是文人畫的發展則為題畫詩的寫作提供了題材;書法藝術的發展及書法家與詩人、畫家的密切結合促進了題畫詩的興盛;題畫詩便于托物言志適應元代詩人抒情言志的需要②。浙江大學2002屆博士后王韶華出站報告《元代題畫詩研究》,主要從創作者的身份、心態、處境、才華來分析題畫詩繁榮原因,將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歸納為畫家的詩人之心、詩人的林泉之態、元代的書法成就以及書畫鑒藏活動。
諸家表述各異,但大抵不外乎元代社會政治情勢的巨變與文入畫的興起這兩個主要原因。這些解釋自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詢問,則發現困惑依然:例如,劉繼才認為元人不出仕,因而有閑情與時間創制題畫詩。固然閑情與時間是題畫詩創作的前提,然而,閑情與出仕與否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聯。不出仕不意味著就一定有閑情和時間,失去衣食的文人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哪有閑情與時間題畫呢?同時出仕也不一定就沒有閑情沒有時間,相反,一些政府文化機構的官僚,諸如翰林院館閣文臣、儒學教官等,不僅政事清閑,且有機會接觸大量名跡,再加上本身階層的優勢,擁有廣泛開放的人際網絡,更易于題畫詩的創作與流通。現存題畫詩數量最多的詩人王惲、虞集就是最好的說明。因此,元代傳統仕進之途的困厄與題畫詩的繁榮不能簡單地等同。
從繪畫史的發展來看,漢代的墓室壁畫、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敦煌的石窟壁畫等,都已有墨書榜題的出現,如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石刻畫,旁邊書有題名和贊語,相當于后世的圖贊,這一類題款,它們的書法未必都是很好,為什么題在畫旁呢?從廣義的文人畫而言,中國畫史就是一部文入畫發展史。在元之前,不乏詩、書、畫三者皆擅的文人,唐代的鄭虔、宋代的文同、蘇軾等,他們為何沒有創作出大量集詩、書、畫為一體的畫作?元代的書法成就,究竟是題畫詩興盛之因或是之果亦未可輕易論斷。任何文學藝術都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這不是題畫詩的專利,那么,它的盛行除了作為文學藝術一般意義上的原因,有何種內在的必然呢?因此,元代題畫詩興盛的原因有待充分的探討。
這些問題干頭萬緒,要回答殊非易事。題畫詩的興盛既是詩畫關系發展內部諸要素的必然演進,也與時代的激發和創作主體的精神氣質密切相關,而時代審美風尚與創作主體的心態又是一切內外因素的綜合。為避免將問題復雜化,在有限的篇幅內對該問題作出有效的回答,在此,筆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立足題畫詩本身,以畫上題詩的歷史演進、詩歌本位的詩畫融通、元代文人題畫心態的轉變、元代繪畫鑒藏風氣及題畫詩的傳播網絡五個方面,來探討元代題畫詩盛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