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弗洛伊德作為精神病醫師治療心理疾病的五個重要案例,主要通過對小漢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和少女多拉五個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展現了精神分析理論和臨床的基石:從人格建構的核心、壓抑到各種結構性的病理,最后到夢與癥狀的構成,以及臨床會談中的基本方案和轉移反轉移等核心的實踐過程;而且弗洛伊德借此展示精神分析的不斷發展,包括他本人勇于透過自己的錯誤來展現這些發展,他呈現了精神分析如何從實踐產生的理論和因為實踐而不斷變革其理論和技術的過程。
精神分析史上最著名的五個案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療案例首次集結出版 本書精選了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五個經典案例——小漢斯、“鼠人”、“狼人”、施雷伯法官和少女多拉。這五個案例在心理學史上不但非常有名,而且還經過最廣泛的討論,分別涉及幼兒期心理癥、恐懼癥、強迫癥、妄想癥和歇斯底里癥。弗洛伊德在“談話療法”的基礎上,對這些案例進行了抽絲剝繭的分析,深入挖掘潛藏在人類精神中的“潛意識”,最終得出了后世皆知的結論——“心理癥都源自愿望的壓抑”。 本書還收錄了弗洛伊德圍繞歇斯底里癥的形成與發作機制撰寫的兩篇論文,以及就幾種常見于精神分析的典型性格類型所做的論述。在這幾篇引人入勝的小文章里,我們得以看到弗洛伊德理論從實踐到抽象的歸納成形過程,在他以文學名著人物為對象所作出的分析中,我們還將看到他如何將文學批評和精神分析結合在一起。 閱讀這些文字,讀者不僅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變化,還將看到精神分析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實踐過程。跟隨著弗洛伊德的實踐,一起面對精神分析的各種難題,觀察他如何理解與改善病人的情感和精神沖突。在如同偵探小說一般扣人心弦的描述中,讀者將會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和技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里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一、 關于一名五歲男童的恐懼癥的分析報告(“小漢斯”)
(一)引言
(二)病歷與分析
(三)評述
(四)后記
二、 關于一個強迫性心理癥病例的分析報告(“鼠人”)
(一)引言
(二)病歷記錄
(三)理論概要
三、 關于一個幼兒期心理癥病歷的分析報告(“狼人”)
(一)引言
(二)背景介紹和病歷綜述
(三)幼年性引誘的經驗及其直接后果
(四)夢和原初意向
(五)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 關于一名五歲男童的恐懼癥的分析報告(“小漢斯”)
(一)引言
(二)病歷與分析
(三)評述
(四)后記
二、 關于一個強迫性心理癥病例的分析報告(“鼠人”)
(一)引言
(二)病歷記錄
(三)理論概要
三、 關于一個幼兒期心理癥病歷的分析報告(“狼人”)
(一)引言
(二)背景介紹和病歷綜述
(三)幼年性引誘的經驗及其直接后果
(四)夢和原初意向
(五)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六)強迫性心理癥
(七)肛門愛及閹割情結
(八)得自童年早期的一些補充材料——最終的解決
(九)概要綜述和幾個問題
(十)后記
四、 關于一個妄想癥病例的分析報告(“施雷伯大法官”)
(一)引言
(二)病歷
(三)解析
(四)論妄想機制
(五)后記
五、 關于一個歇斯底里癥病例的分析報告(“少女多拉”)
(一)引言
(二)臨床表現
(三)第一個夢
(四)第二個夢
(五)后記
六、 論歇斯底里幻想及其與雙性戀心理的關系
七、 論歇斯底里的癥狀
八、 論精神分析中常見的幾種性格類型
(一)與眾不同的人
(二)倒在成功臨近時的人
(三)帶著負罪感犯罪的人
一、關于一名五歲男童的恐懼癥的分析報告(“小漢斯”)
(一)引言
以下是對一名非常年幼的病人的患病及康復過程的記錄。坦白地說,這些記錄并不出自我個人的觀察。真正對這名病人施行治療的,是這男孩的父親;而我個人在此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則是從整體上統籌治療計劃、從理論上給予指導,并通過與男孩的一次談話而親身參與到治療過程中去。
在這里,我想對男孩的父親表示誠摯的謝意,因為如果沒有他的允許,我們將不能在本文中公開發表他的筆記。我還要說,這位父親對治療的貢獻遠遠不止于此:在我看來,再沒有別人能讓這名男孩如此自如地對其感覺進行表達;而他對這五歲男童的話語所做的解析中表現出的高超技巧,也是可圈可點的。對一個如此年幼的病人進行精神分析,技術上的困難幾乎無法克服。只有當醫生兼具了父親的權威,并把感情上的關注與科學上的興趣結合在一起,我們才得以在此案例中成功應用一種通常并不適合的治療方法。對這名病人的觀察是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的。在應用精神分析方法對成年心理癥患者進行治療的實踐過程中(這種方法對病人的心理構成作抽絲剝繭的挖掘和分析),有一名醫生形成了關于幼兒期性欲的假想。他認為,在這種假定的幼兒期性欲里,正潛伏著將在日后導致心理癥的決定因素。在我的《性學三論》中,我曾公開提出了這些假想。我很清楚,在那些對此類事務不太了解的人們的眼中,這些假想是令人生厭的;但從精神分析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假想卻幾乎是不證自明、無可辯駁的。不過,就算是精神分析學家們,也希望能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更直接的證據。在年齡稍長的人們那里,我們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挖開他們的防御工事,把那些性沖動和性幻想暴露出來;尤其是在我們已經斷言這些沖動與幻想正是所有人類的普遍心理構成、只是在心理癥患者身上獲得更為明顯與扭曲的表現之后,要打開人們心中的防御就更是難上加難。而在那些新生孩童身上,要想找到性沖動與性幻想的直接證據,又是不是真的不可能?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多年來我一直鼓勵我的學生和朋友們參與這項工作,并提醒他們注意收集關于兒童性生活的觀察資料。一般說來,兒童性生活要么是被刻意地忽略,要么就是被小心地回避。應我的要求,許多相關材料被送到我手中,小漢斯的連續故事也在其中,并很快地成為了所有這些材料中最讓我重視的東西。他的父母都是我的忠實的追隨者。他們早已達成共識,要讓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盡可能寬松的環境中長大,除了那些已經證實是能讓孩子養成得體行為習慣的必要的限制,他們將不會給孩子加上多余的約束。后來,這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快樂、善良而且開朗的男孩,于是他的父母就更是滿心歡喜地將原來的培養計劃繼續下去,下定決心要讓他在不受脅迫的環境中自如地成長、自如地為自己做出表達。在這里,我將把小漢斯的父親所做的關于他兒子的筆記照原樣呈現出來,并將按照醫學界的慣例,嚴守克己之職,不去對孩子的天真而坦率的言辭作錯誤的傳譯或者歪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