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廬抗議》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著作和歷史文獻,也是近代思想家馮桂芬的代表作。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個方面。書中提倡向西方學習,體現了作者的開放思想。其中采西學、制洋器、改科舉等多項建議被洋務派所采納,進而成為洋務政策。其處理中西學關系的原則成為變法圖強的理論根據,對清末政治的影響甚大,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此書作為重要的近代史文獻,歷來受到不同學者的重視,但成書過程卻鮮為人知。此次匯校現存各版本,不僅梳理了該書文本的演變歷史,全面收錄了馮桂芬本人對該書的增刪補錄,且通過各版本的嬗變,從一個側面清晰地折射出晚清那段動蕩的歷史。
《校邠廬抗議》在近代史上影響極大,是重要的近代史文獻,歷來受到不同學者的重視。此前該書還未經過完全的整理和校勘。此次匯校是西方漢學家對中國歷史文獻的梳理和校勘,是目前較為完整的校勘本。可以說是目前學術界*深入全面的校勘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馮凱(Kail Vogelsang)是德國漢堡大學漢學系教授,從事中國歷史和稿本研究。在西方著名漢學期刊《遠東》上發表多篇論文,并在德國出版了多部研究中國文化的書籍。他的博士論文為《馮桂芬和他的<校邠廬抗議>》,在漢堡漢學協會的資助下,于2001年出版。
目錄
卷上
公黜陟議 汰冗員議 免回避議
厚養廉議 許自陳議 復鄉職議
省則例議 易胥吏議 改捐例議
繪地圖議 均賦稅議 稽旱潦議
興水利議 改河道議 勸樹桑議
壹權量議 稽戶口議 折南漕議
利淮鹽議 改土貢議 罷關征議
節經費議
卷下
籌國用議 重酒酤議 杜虧空議
收貧民議 崇節儉議 復陳詩議
復宗法議 重儒官議 改科舉議
改會試議 廣取士議 停武試議
減兵額議 嚴盜課議 制洋器議
善馭夷議 采西學議 重專對議
附以工巧為幣議 用錢不廢銀議
校邠廬抗議
三代聖人之法。後人多疑為疏闊。疑為繁重。相率芟夷屏棄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謂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積今二千餘年而蕩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挾空言以爭之。而勢恆不勝。迨經世變。則三代聖人之法。往往不如是。夫而後恍然於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也。試略舉數事言之。以億萬人自養則有餘。以一人養千百人則不足。觀於今日。奉君則民力竭。養兵勇則國力又竭。而始知聖人兵農合一。車徒馬牛甲兵。出自民間之法之善也。取士何以始澤宮。射御何以登六藝。觀於今日文臣不知兵。武臣不曉事。而始知聖人文武不分之法之善也。什而取不及一。視古為少。倍蓰而當一。視古轉多。觀於今日浮收累民。而始知聖人百畝而徹之法之善也。土宜出於地而無窮。遠物限於地而難致。觀於今日運道阻。
天庾空。而始知聖人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之法之善也。食為民天。有食斯有民。水為榖母。治田先治水。觀於今日水利塞。稻田少。民受其饑。而始知聖人盡力溝洫之法之善也。世之盛衰在吏治。治之隆汙在人才。觀於今日科目不得人。而始知聖人鄉舉里選之法之善也。郅治必先親睦。百行莫先孝弟。觀於今日期功陌路。而始知聖人宗以族得民之法之善也。廉遠堂高。箋疏有體。九重萬里。呼籲誰聞。觀於今日諫諍設專官。民隱不上達。而始知聖人懸鞀建鐸庶人傳語之法之善也。權所屬則末秩亦將逞志。用不贍則中材不能無求。觀於今日俸薄官貪。而始知聖人分田制祿之法之善也。天下有億萬不齊之事端。古今無範圍不過之法律。觀於今日則例猥瑣。案牘繁多。而始知聖人不鑄刑書之法之善也。開邊拓土。石田不耕。長駕遠馭。鞭長莫及。觀於今日夷患不已。而始知聖人守在四夷之法之善也。術業以不專而疏。心思以不用而錮。觀於今日器用苦窳。借資夷裔。而始知聖人梓匠名官倉庾世氏之法之善也。此類尚多。
更僕難數。然則為治者。將曠然大變。一切復古乎。曰不可。古今異時亦異勢。論語稱損益。禮稱不相沿襲。又戒生今反古。古法有易復。有難復。有復之而善。有復之而不善。復之不善者不必論。復之善而難復。即不得以其難而不復。況復之善而又易復。更無解於不復。去其不當復者。用其當復者。所有望於先聖。
後聖之若合符節矣。桂芬讀書十年。在外涉獵於艱難情偽者三十年。間有私議。不能無參以雜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說。而要以不畔於三代聖人之法為宗旨。志此者有年。一官無言責。懷欲陳之而未有路。乃者鄉居。偶一好事。輒中僉壬所忌。固宜絕口不掛時政。重以衰病逡巡。無用世之望。懼遂泯沒。爰以避地暇日。竊附罪言之義。筆之於書。凡為篇四十。舊作附者又二。用後漢趙壹傳語。名之曰抗議。即位卑言高之意。明知有不能行者。有不可行者。夫不能行則非言者之過。而千慮一得。多言或中。又何至無一可行。存之以質同志云爾。
咸豐十一年秋九月吳縣馮桂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