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之,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及宗教學方面的研究。
魚山感梵
東阿縣城南魚山,形似臥龜,蜿蜒直入黃河北岸。山雖無高峰,然錯落起伏,巖岫奇石,風景秀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三十九歲的曹植登上此山遠眺,層巒疊嶂,河水東流,心情感到難以形容的寧靜。
一年之前,他剛剛結束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遷徙,受封東阿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至此。十幾年間,受盡至親的排擠和打壓,種種不自由和苦悶涌上心頭,想起來不禁一陣酸楚。這個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曾被南朝文學家謝靈運譽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此時的心情是多年以來最為舒暢的時刻!魚山秀美的風光和純凈的環境,讓他有在此“終焉之心”,可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兩年之后他將遭到再次遷徙,命終異鄉!
還是好好地享受當下吧!他閑步山間,風林松竹之聲,沙沙作響,登上西麓的養茂臺,這是一處石崖上的平臺,開闊平坦。從這里可以看見遠處連綿的山巒,還有東去的黃河,他決意在此結廬而居。一年多來,他無意詩文,潛心研讀佛經,吟誦《太子瑞應本起經》,以聊心志。
一日,讀經之余,出廬散步,舒展放松之際,忽然聽見天空中傳來陣陣聲音,似音樂又非音樂,似吟誦又非吟誦,曲調優美,前所未聞。本來,曹植就精通音律,工于曲賦。他心中默默記下空中梵音之調,回到草廬,依據《太子瑞應本起經》的經文,編撰了唱詞,填寫曲調。史書記載他因感梵音“創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自此漢地有了用漢語吟誦的梵唄,是謂“魚山梵唄”。
在魚山度過兩年多,他遷徙陳地為王,病逝于陳地,年僅四十一歲。兒子曹志遵照曹植遺囑,將其葬于魚山西麓,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題寫碑刻,紀念這位曾經的才子。
初傳梵唄
自兩漢起,來自印度和西域的僧人,逐漸地在漢地扎根,或是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或是受到普通老百姓的信仰。在傳播佛教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傳達佛教的教義,一些先行者就采用梵唄的方式弘法,達到傳播的藝術效果。這一時期,有兩個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居士支謙和梵僧康僧會。
支謙祖先是月支族,后遷居洛陽,漢獻帝末年,避亂南渡到東吳,從事佛經翻譯。他曾得到孫權的信任,輔導太子登,后隱居穹隆山,年六十歲卒于山中。據歷史考證,支謙一共翻譯了二十九部佛經,并且作了很多佛經的合譯和譯注的工作,首創會譯的體裁。而且,支謙深諳音律,對經文中贊頌多有留意,他曾依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創作了《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雖然其梵唄在梁代以前就失傳,但這一創作對佛教贊唄的發展影響巨大。
康僧會也是西域人,后移居交趾。赤烏十年(248年)來到建業,傳播佛教,因感舍利受到孫權的信奉,住在建初寺。他翻譯了許多佛經,譯文準確美妙,雅俗共賞。在弘法的時候,康僧會曾給弟子傳授梵音歌詠,音調清靡哀亮,流傳信眾當中,影響一時。
感應開喉
帛法橋,中山人(今河北唐縣、定縣一帶)。年少的時候,法橋喜歡學習用優美的音調讀誦佛經,但是他的喉嚨聲音很小,讀誦的時候一點都不響亮,每次與同學交流讀誦經驗的時候,都因為聲音太小而感到懊惱。
法橋認為自己念誦的水平和效果不佳,是因為學習佛法不夠刻苦,受到多生以來的業障的阻礙,于是,他決定以七日為期,行懺悔法,禮拜諸佛菩薩,以求減少自己修學的阻力。他發愿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在房間里禮拜觀世音菩薩,袒露自己心中的雜念,懺悔自己的過失。幾天過去,寺院的同學都勸他休息,不要損害了身體,但是法橋志愿不得菩薩感應誓不罷休,還是堅持每日禮拜懺悔。
到了第七天,他感到喉嚨像突然裂開了一樣,但是絲毫不覺得疼痛,而讀誦的聲音頓時比以前大了很多。法橋整肅衣冠,在菩薩像面前誠心讀誦佛經,果然與以前讀誦的音調不同,不僅聲音響亮,而且音調動聽。這以后,法橋常常在寺院諷誦經典,遠近一里多路的人都能夠聽見他的誦經聲,因而來聽他讀誦佛經。大家通過聽聞法橋誦經學習佛法,而法橋日夜吟誦,聲音婉轉優美,打動了很多人,使他們都歸信佛教。
直到九十歲的時候,法橋還在寺院為大眾誦經,聲音依舊洪亮,弟子僧扶繼承他的方法,跟從他學習。晉穆帝永和年間,法橋在寺院去世。
天神授聲
祖籍月支國的支曇籥,隨父輩遷居建業,年少出家為僧,住在蘇州的虎丘山,素食粗衣,過著簡樸清苦的生活。晉朝孝武皇帝初年,皇帝下詔請他在建業住持建初寺,武帝親自跟從他受在家菩薩戒,并跟隨他學習佛法。
曇籥常常在皇宮里為王公貴族誦經,他誦經的聲音抑揚頓挫,十分美妙,深深地吸引著皇帝和貴族們。在支曇籥之前,佛教流行的梵唄源自東阿,是魏陳思王曹植因在魚山感梵音而作,西域高僧康僧會曾將這個發聲方法發揚光大,傳遍大江南北,曇籥起初也是學習的這種方法。但是有一次,曇籥在夢中見到天神,天神傳授了一種新的發聲方法。他醒來以后,按照夢中天神的指示,創造了一種新的轉讀方法,即六字梵唄。經過他的實驗和改造,用他的方法來讀誦經文,聲音清純,響徹四方,音調起伏有致,韻律感強。
后來的法師誦念佛經,大多學習他的方法,傳誦至今。曇籥一直住在建初寺,直到八十一歲的時候才去世。
夢曉梵音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稱《大孔雀明王經》,為唐代密宗大師不空所譯。經中敘說佛陀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比丘莎底為大黑蛇所傷,毒氣傳遍全身,幾近死亡,阿難求佛陀慈悲救護。佛陀教阿難諷誦“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使比丘莎底轉危為安,而且佛陀還宣說了此陀羅尼的功德。在密教中,依據此經的孔雀明王經法,是密教四大法之一,多用于息災、祈雨、安產等事。后傳至日本,為東密所重視。
道賢法師,不知是何地人,以誦讀《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為日課。后接受瑜伽灌頂法,誦咒之功力更上一層樓,有許多征兆。曾經有一次,夜里夢見佛帶著自己行走在濃云之間,雖置身天際,猶如踏在陸地上。他們一邊在天上飛馳,一邊佛指著天空下,告訴道賢陸地上的情形。從摩竭陀國到占波國,從南印度到西印度,等等,道賢跟著佛,邊看邊記,歡喜不已。等到從夢中醒來的時候,道賢居然可以通曉天竺的五種梵文語言。
當時,西域的僧人或者蔥嶺以北的胡僧,來到岐下,往往偽稱自己是印度人。道賢與他們對話,就知道他們的破綻,指出他們真正的國籍,所以北戎南梵的僧人,雖說言語各異互不相通,但沒有一個人能夠瞞過道賢。隴坻一代的僧俗都跟從他學習密教經典,尊稱他為“阿阇梨”。
后唐長興末年,明宗逝世,立李從厚為帝,即閔帝。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不服帝命。閔帝派遣王思同率領軍隊討伐,李從珂堅城自守。當時,道賢正好在城中,潞王前去咨詢,問道:“現今圍困城中,危險至極,敢問大師,如何是好?”道賢說:“召請竇八郎,可知戰事勝負。”李從珂不知道竇八郎是何人,道賢告訴他無須多慮,竇八郎會不請自來。
在李從珂登上圍城巡視軍隊的時候,忽然一個身披盔甲,手持兵戈的人,來到他的面前。護衛嚇了一跳,以為要謀害潞王,趕緊防備。沒想到那個人先是像要戰斗的樣子,跳躍了一番,然后扔掉兵戈,脫掉盔甲,就跑走了。后來詢問才知道,那個人就叫竇八。這個竇八郎,是岐州人,家境富裕,但是行為怪異,常常披衣散發,在市鎮賣水。有時遇見馬車驢車,常常立定拍掌,大笑不止。死后化作金色蝴蝶,為一時傳奇。
潞王將此事告訴道賢,道賢笑著回答說:“這是敵軍投降的征兆。”后來,潞王迎戰王思同,果然交兵不久,敵軍潰敗,紛紛投降。潞王乘勝追擊,向東征討,最后攻占洛陽,登基稱帝,即末帝。潞王稱帝之后,改年號為清泰,道賢聽了,上奏說年號取得不好。末帝問緣由,道賢說:“水清則石現。”到了第二年,末帝調動并州石敬瑭的部隊,石敬瑭擁兵不動,還暗中聯絡契丹,合力攻入洛陽,末帝自焚而亡,應驗了道賢“石現”的預言。在石敬瑭還沒有攻入洛陽城的時候,道賢已經圓寂,后來大宋兩京的高僧,多為道賢的弟子和再傳弟子。
暗中彈指
道慧,俗姓張,潯陽柴桑縣人。二十四歲出家為僧,住在廬山寺。道慧品行清凈高雅,在寺中刻苦研習佛教經典。他偏愛誦經,聲音獨特美妙。他沒有學習過梵唄,只是根據經文的實際內容,結合自己的領悟,自然誦讀,加上他天然有一副好嗓子,所以道慧誦讀佛經的時候,常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后來,道慧來到京師安樂寺,由于他讀經頗有特色,沒過多久就名震京城。
晚年的時候,他避居竹林寺,仍然以誦經為業。每天晚上念經的時候,人們都能聽見暗地里有神人彈指相配合,還能夠聽到有天神歌頌贊嘆的聲音。大明二年,道慧年僅五十一歲,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