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人類學與公共服務的學術鏈接即是政策科學真理化的導向,它是政策人類學文化整體觀視野下的繼續(xù)發(fā)展與完善。政策人類學整體性邏輯在于其社會實踐性、多元民主性與部分真理性的統(tǒng)一,即科學性-民主性-真理性的統(tǒng)一。在這一方面,它傳承了政策科學的全部精髓與核心內涵,并突出地表現(xiàn)在政策科學的元理論及其學科整體觀上。政策科學之父拉斯韋爾(Lasswell, H. D.)在1943年就傾向于政策科學的元理論學說。政策人類學毫無疑問首先在于突出科學價值,政策人類學從內在問題導向性出發(fā),經由參與觀察性互為他者性公共利益性,*終目標在于這一研究系統(tǒng)的科學性即理論與事實相一致的真理性反映了人類探索真理發(fā)現(xiàn)真理實踐真理檢驗真理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思維,即公共服務的這一科學價值觀。與此同時,政策人類學沿襲拉斯韋爾關于科學服務于民主的初衷,遵循為實現(xiàn)人的尊嚴的民主的學問的學科定位,始終堅定民主這一質的規(guī)定性;只有當公民們能夠成為公共政策與國家治理的*后決策者與實施者,政策人類學才能實現(xiàn)經由民主政治與民主決策的民主化路徑得以真正實現(xiàn)。
總之,政策人類學試圖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部分的真理融合了科學民族志象征民族志實驗民族志中的科學、詮釋與民主等三種主要元素。政策人類學試圖通過科學的檢驗,在多元民主實踐活動中,來探索真理、發(fā)現(xiàn)真理、實踐真理、檢驗真理,政策人類學秉承的真理觀,奠基于實踐基礎上,產生發(fā)展于民主參與的社會實踐中,因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活的運用與新的發(fā)展。
《政治人類學評論》的問世恰逢其時。
一個學科的命運總是與時代的特點相聯(lián)系,政治學科學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更迫切地呼喚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方法進入中國政治學研究領域后,大大提升了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政治學要真正成為一門科學,也有待于實證研究的更好運用。就我本人而言,如果要說我是政治學出身的話,更確切地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出身。當時國內的政治學經典著作就是馬列經典,沒有像現(xiàn)在那么多的政治學著作可閱讀。閱讀馬列經典著作的學術訓練,可以說,奠定了我以后獨立思考并從事政治學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研究的學術基礎。中國的政治學研究不能只是簡單借用在西方經驗基
礎上生成的理論來闡釋中國政治,而應該從中國政治實踐出發(fā),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經驗中尋找理論的源泉。
陶慶,男,1965年生,博后,上海師范大學發(fā)政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人類學、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國家與社會關系,中外政治制度。
主要科研項目:個人獨立主持縱向科研項目6項。如,1.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民間結社治理創(chuàng)新與中國政治發(fā)展(批準號:NCET-11-0621)。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政治人類學視野下的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批準號:11JJD810018)。主要科研論著:先后獨著發(fā)表著述近50篇(部)。如,《福街的現(xiàn)代商人部落:走出轉型期社會重建的合法化危機》《政治嵌入與政治安排》等。論文類:《從政治安排到、政治嵌入到政治妥協(xié)的轉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政治文明中的人民主權與國家主權》(《人文雜志》,2006年第6 期)。
目錄
邁向公共治理的政策人類學(代序)
/周大鳴
1椒江常任制改革的文化政治自覺
/陶慶顧小倩
2《利瑪竇中國札記》簡評
基于政策人類學五性分析角度
/陳檢豪張科甲
3《使西紀程》簡評
基于政策人類學五性分析角度
/張亦鳴徐如飛
4用五性統(tǒng)一解讀《使民主運轉起來》
/鮑玉興于澍原
5政策人類學中的生成性政治
以《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過程》為例
/尹軍力耿浩雪1506霍桑實驗里的政策人類學
基于五性分析《工業(yè)文明的社會問題》
/楊蕾陳津京
摘要(英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