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通史叢書共約80本,分多輯推出,均為國內權威史學家獨立著述的原創作品,非多人合編。其中*輯共十二本,包括:錢乘旦的《英國通史》、呂一民的《法國通史》、丁建弘的《德國通史》、聞一的《俄羅斯通史(1917年以后)》、馮瑋的《日本通史》、陳志強的《拜占庭帝國通史》、林太的《印度通史》、劉文龍的《墨西哥通史》、李節傳的《加拿大通史》、王海利的《埃及通史》、哈全安的《土耳其通史》、段立生的《泰國通史》等,相關鏈接請見:
http://search.dangdang.com/?key=íò1úí¨ê·&act=input
這些圖書在學界和讀者群中好評如潮。其中《土耳其通史》《加拿大通史》《墨西哥通史》填補了中國出版領域的空白;《俄羅斯通史(19171991)》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立項、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出版專項基金資助項目資助,《英國通史》、《埃及通史》獲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上海圖書獎,《拜占庭帝國通史》入選上海十二五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第二輯共十本,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立項,包括劉文龍、萬瑜的《巴西通史》,鄭家馨的《南非通史》,顧衛民的《葡萄牙海洋帝國史》等。此次推出的《巴西通史》是第二輯的*本,秉承*輯原創、權威、高端的經典品位。
緒 言
巴西聯邦共和國位于南美洲東部,東瀕南大西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地緣政治的現實使之在國際舞臺上不得不發揮重要作用。其國土從東部的大西洋延伸到西部的安第斯山脈,從北部的圭亞那高原擴展到南部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巴西總人口為2億多,其中白種人約占55%,各種混血種人約占37%,黑人約占8%,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
上述數據表明,巴西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重要國家。盡管如此,在近代世界史上,巴西只不過是法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追求財富的目標。此后,正如美國學者所指出的,雖然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中,巴西所吸引的僅僅是有限的、零星的來自美國的關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歲月見證了人們對北美洲地區越來越多的興趣和關注,在這個世紀里,美國對巴西的投資急速增長。到20世紀50年代末,巴西不僅在西半球而且在全球范圍內發揮重要作用,這種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地理大發現之后,由于自然環境和土著人文條件的不同,以及殖民國家葡萄牙的經濟和政治實力有限,所以巴西與全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相比,其最早的經濟開發模式和殖民地控制體制有著明顯的差異。在16世紀期間,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西班牙以有力的掃蕩和無休止的精力,在一個半大陸從事殖民。而葡萄牙在巴西的大西洋沿海地帶的那一串不相連接的殖民地,卻沒有呈現為一幅足與比擬的圖景。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葡萄牙從一開始就把它的重要力量傾注在它在非洲和亞洲開展的商業殖民活動上。事實上,它從這些殖民地所榨取的財富遠多于它從美洲所獲得的一切,這就導致葡萄牙早期對巴西的漠視。此外,巴西的印第安人并沒有創造出富有魅力的文化,且無誘人的物質財富,而這正是促使西班牙人轉而去探測和征服南北美洲內地的主要原因。因此,葡萄牙君主在發現巴西后,對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長期持有漫不經心的態度。此后,在各種因素作用下,葡萄牙采取漸進式殖民活動,經過200多年的努力,才實現對巴西全境的有效控制,在政治體制方面,葡萄牙國王于1534年在巴西實行都督轄區制(Capitania),也就是將巴西從亞馬孫河口到圣維森特劃分為15個都督轄區,分給12名都督負責開發。規定其為都督世襲領地,但仍屬王室產業,都督須向葡萄牙國王納貢。實際上,相當于實行王家土地私人承包制。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葡萄牙人發現、占領及開發巴西沿海地區的過程。1493年,在哥倫布從美洲返回歐洲不久,西班牙君主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障對所發現的土地的一切權利。他們求助于出生在西班牙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請求他為其上述意圖做出良好的安排。同年他們獲得了教皇圣諭:準許西班牙取得位于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各島以西100列瓜(約合560公里)的全部領土,因此西班牙獲得了一次輝煌的外交勝利。顯然,教皇沒有考慮到葡萄牙人。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提出其相應的抗議,指出兩國應啟動一系列談判,直到最終達成協議。1494年,按照著名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約翰二世承認西班牙對西部各地區的權利,然而劃界線從佛得角各島以西的100列瓜移至374列瓜(約合2 084公里);同時,條約承認了位于所述界線以東的土地和海洋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這一劃分影響深遠:它在以后的日子提醒人們,該條約承認葡萄牙對美洲某些地區首先是巴西擁有權利。
但是,在條約簽訂后,葡萄牙人并未及時動員人力物力去占有東面的任何土地,直到哥倫布于1498年發現南美洲,平松沿著巴西北部海岸線航行后,葡萄牙才聲稱對這片土地的權利。據記載,達·伽馬從1498年起就帶領船隊繞過好望角,以期找到前往東印度的航海路線。在航行期間,他借助東北信風駛往印度,但是船只多次偏向西方,正是這一自然條件后來協助葡萄牙人發現巴西。達·伽馬的航行將東西方連接了起來,同時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通過遠征,他帶回里斯本的貨物是原始成本的6倍多。在達·伽馬返航后的幾十年間,葡萄牙專注于與東方的貿易。在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14951521),王國的商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葡萄牙人力圖在非洲和亞洲海岸建立起商業據點,而不是殖民帝國,吸引他們遠征的是貿易而非殖民。當時,里斯本和其他港口成為三大洲貿易流通的巨大倉庫,這樣在16世紀,葡萄牙人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貿易帝國,并從其中獲取了豐厚的回報。
1500年,曼努埃爾一世命令佩德羅· 阿爾瓦雷斯· 卡布拉爾(約14671520)帶領一支載有1 200人,由13艘船只組成的艦隊沿著達·伽馬發現的航線駛往印度。1500年3月8日,艦隊從特茹河口出發,但是航行途中遇到風暴,不知不覺中航向西方,沒想到卻到達了今巴西的帕斯庫亞山附近的海岸;4月22日,艦隊在其北面約65公里處,即南緯17度的一個地方靠岸。登陸后,船員們開始探測,卡布拉爾宣布這個新發現的島嶼歸他管轄。他花了一周的時間考察該海岸。不久,他就派遣一艘船回國申報占領這片土地。盡管當時并沒有為該地命名,但是這一發現標志著巴西正式編年史的開端。
卡布拉爾把該地稱為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之地(Terra de vera
cruz),但是這一名稱并未得到普及,很快被巴西木之地(Terra do Brazil)這一名稱取而代之。在西歐,按照Brasil的發音,也有人把它寫成Brasill、Brasily、Brasile,等等。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詞一般是用來稱呼染色木料的,而巴西沿海正是出產這種木料的地方,一開始它是巴西輸出的唯一產品。按照該詞的歷史和寓意,葡萄牙人就把他們在南美洲所發現并占有的土地稱作巴西。在殖民時代早期,他們一直認為巴西木是具有最大價值的經濟產品。
據美國學者的史料,早在1503年就有一批葡萄牙商人(其中不少人是遭受迫害的猶太人)移居巴西,有些人在王室特許下輸出染色木料。在新發現的巴西沿海一帶,還有一批被卡布拉爾遺棄的罪犯之類的人,其中有些人娶印第安女子為妻,成為多妾的部落酋長。他們之中突出的人物是卡拉馬魯,后來他受到巴伊亞地區的印第安人的尊崇。此外,還有若奧 · 拉馬略,他在巴西的南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并且像卡拉馬魯一樣,后來協助葡萄牙人在這些地區進行殖民活動。
此后,新發現的土地巴西持續不斷地吸引著葡萄牙人和其他歐洲人前去冒險、發現、定居和開發,他們甚至把這片新土地視為人間天堂。據描述,當時歐洲人十分喜愛這片處女地:(這里)讓人如此喜愛,如果能夠正確耕種,這里能夠長出任何東西。1560年,一位耶穌會教士在給大主教教區的回信中充滿深情地贊美這片南美洲的土地,假如地球上有天堂的話,我認為它一定在巴西。后來,同時代的一位編年史家曾預言,這片土地有能力成為一個偉大的帝國。
劉文龍,復旦大學教授。19641968年在北京語言學院外語系學習西班牙語。19721974年在意大利羅馬大學哲學與文學院講授現代漢語。19831985 年在墨西哥學院歷史研究中心作為訪問學者從事拉丁美洲歷史和文化研究。長期在復旦大學歷史系(19692000 年)和國際問題研究院(20002002 年)從事拉丁美洲歷史和文化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拉丁美洲文化概論》、《世界文化史(近代卷)》(主編之一)、《中國與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志》(合著)、《西半球的裂變》(合著)等。發表論文有《美洲的發現新舊文化交匯的結晶》、《全球化、民族主義與現代拉美文化的獨特性》等數十篇。
萬瑜,上海外國語大學副研究員,復旦大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博士后,復旦金磚國家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拉丁美洲學會、拉丁美洲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拉丁美洲地區和國家經濟、外交及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關系,金磚國家合作與發展等。在國內外公開發表有多篇學術論文,主持、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拉丁美洲研究項目。
第一章 自然條件、印第安人及葡萄牙人漸進式殖民化
一、自然條件和印第安人
二、從東北沿海到東南沿海:葡萄牙人最早的殖民活動
三、圣保羅:捕奴隊的遠征及其向中西部的擴張
四、南部巴西:歐洲移民拓殖地區
五、米納斯吉拉斯:從黃金鉆石熱轉向農業開發
六、中部巴西:有待開發的腹地
七、巴西東北部:經濟文化發展遲緩的干旱地域
八、亞馬孫盆地:17世紀下半期葡萄牙人啟動的殖民化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從殖民地向巴西帝國的過渡
一、巴西單一初級產品出口經濟模式的形成
二、殖民地的政治依附性和社會不平等
三、巴西民族的形成與國家觀念的孕育
四、獨立運動
作者點評
第三章 巴西帝國(18251889)
一、佩德羅一世的專制統治及其退位
二、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共和派起義與民眾斗爭高潮期
三、奴隸制危機與巴拉圭戰爭
四、奴隸制的廢除與共和國的建立
作者點評
第四章 第一共和國時期(18891930):現代化進程的啟動與社會危機
一、轉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變遷
二、1891年《憲法》與政治騷動
三、卡奴多斯農民戰爭、工人運動及尉官派斗爭
四、早熟的城市化與城市民俗文化
作者點評
第五章 從瓦加斯威權主義體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主政治
一、替代進口工業化的啟動與瓦加斯的崛起
二、1930年革命及其政治經濟后果
三、新國家政治體制的興亡
四、戰后民主政治體制
五、內地開發與新首都巴西利亞的建設
作者點評
第六章 軍人獨裁政權與巴西經濟奇跡
一、軍人獨裁統治與左翼激進派的武裝斗爭
二、向民主體制的轉型
三、從巴西經濟奇跡到金融危機爆發
作者點評
第七章 政治民主化與社會經濟文化
一、政治民主化的初期歷程
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及其問題
三、精神生活與文化創造:文化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傾向共存
作者點評
第八章 盧拉的社會改革及其大國夢
一、盧拉政府的中左溫和改革路線
二、大國夢與巴西外交活動
三、盧拉執政時期的中巴關系
作者點評
第九章 羅塞夫政府下的巴西: 發展與難題
一、羅塞夫政府的經濟社會改革及其艱難性
二、互惠多樣的巴西外交與巴中關系
三、羅塞夫蟬聯總統后的巴西新政局
作者點評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