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由上海題材而發(fā)起的評議文章90多篇,每篇千字左右。內(nèi)容涵蓋上海百年滄桑變遷的各個領域,諸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生活、地標以及中外文化交通等等。每篇評議,均以歷史事實依傍。言必有物,言必高瞻。為提升閱讀體驗感受,每篇文章后,附設關鍵詞和相關背景欄口,提供背景資料,簡明扼要地介紹評議之事件由來。書稿閱讀輕松,能夠挖掘出積淀在上海人生活以及發(fā)生在上海的歷史事件中的文化內(nèi)涵,給予上海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以有價值的參照或啟發(fā)。
閱讀此書,您可以從世象市態(tài)、都會生活、文化藝術、地標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經(jīng)濟、中外交流、點評上海、穿行上海九個方面去了解上海的歷史,結(jié)合作者對事件的評議,以史鑒今,帶著對上海的深情去了解這座城市。
序
底牌,原意為在撲克牌游戲中,直到?jīng)Q勝負的關鍵時刻亮出來的牌,一般用來比喻留到最后動用比較強有力的方法。但在上海人的理解中,普遍地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某些人、某些事身上
帶著一種尚未被公開、尚未被認識、尚未被解讀的基本狀態(tài)和信息。
本書標舉的所謂底牌,應該說,不是一種留到最后動用比較強有力的方法,而是一種尚未被公開、尚未被認識、尚未被解讀的基本狀態(tài)和信息。
上海難道還有什么尚未被公開、尚未被認識、尚未被解讀的基本狀態(tài)和信息?當然有。不說當今,也不說老早,就說從開埠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的那段時間,老上海就有許多的底牌沒有被揭示出來。
是的,近些年來,對老上海歷史文化的挖掘,是本地或外省甚至國外的作家、學者的興趣所在。尤其是本地各種媒體,為此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老上海題材幾乎成了本地報刊以及新媒體羅致的對象,
乃至標配,似乎不做點老上海文章,就與國際大都市的身份不符。
這是好事。
讓中國人民了解上海的前身今世,讓全球人民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應有的姿態(tài)和責任。
目前,挖掘整理有關老上海的史料,已經(jīng)到了非常微觀的層面,令人欣喜。然而,略感遺憾的是,不少作家包括一部分研究人員,在鋪陳上海舊人舊事的時候,往往醉心于爬梳搜羅材料,無所不用其極,沉湎于瑣碎的細節(jié)里不能自拔,甚至被它們牽著鼻子走,以致對于此中隱藏的文化意蘊及其給予后世的影響殊少留意、剔抉、闡發(fā)、總結(jié),更不用說在相對宏觀的層面作出有價值的推斷或定論;還有一部分人的歷史觀發(fā)生了偏移,出現(xiàn)了對老上海的方方面面盲目欣賞的現(xiàn)象。
大約在2004年的時候, 以提供本地資訊為主的新民晚報副刊,
新設上海珍檔版面,宗旨是提供關于老上海的歷史風貌資料,讓本地乃至全國讀者對所謂海派文化 的淵源有一個基本了解。正像我們可以預料的那樣,相當一部分讀者只對現(xiàn)象和事件本身感興趣,不太在意其中包含著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對于社會演變的影響。以輕閱讀
和消遣性來定位版面的報紙,本身是沒有這個修正 的義務。也因為這個原因,致使我所認為的缺憾而別人也許不認為缺憾的版面語言,成為一種普遍可以接受的既成事實。這樣的版面呈現(xiàn),是比較簡單、淺顯的,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綽綽有余,但要世人感受更多一點的歷史文化,從而引起人們對于當今社會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有鑒于此,
我就硬著頭皮,在自己編輯的版面上劃出一塊,從評論角度,寫點與本版內(nèi)容相關的文字,力圖揭示那些提供老上海資訊的作者未曾提到或不能提供的,隱藏在事件背后的意義,希望人們能以此來感受事件背后那些比較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涵。不僅如此,圍繞這些老上海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我力圖打通古今中外與之相似的情況的界限,進行比照,梳理出一個近現(xiàn)代上海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和外部誘因,給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走向、脈絡,以達到啟發(fā)人們在新時期上海的改革發(fā)展中,能更好地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將這座國際大都市建設和運作得更加和諧、美好。
這樣的每版一篇言論,堅持了四年(后因另有編務需要,版面轉(zhuǎn)給了其他編輯),積累上百篇。剔除了一些特別不合時宜的,成就了這部《上海底牌》。
這也就是上海底牌的書名希望傳遞給讀者的信息。
本書根據(jù)不同類別的內(nèi)容,實際上分成了九個部分。這九輯的分類情況大致是:世象市態(tài);都會生活;文化藝術;地標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經(jīng)濟;中外交流;點評上海;穿行上海。其中,點評上海
一輯,是我對近年來上海的市民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特點所作的議論;穿行上海 一輯,則是我應有關方面約請,記述上海馬路和上海民居的文章集結(jié)。點評上海和穿行上海,雖然和前幾輯的側(cè)重和視角不同,但同樣是在做翻底牌的工作,所以跟整部書的編輯風格是相融的。
為了避免瑣碎,每一輯的輯名就免了,轉(zhuǎn)而以老上海的照片替而代之,這樣也許可以增強一些現(xiàn)場感吧。
值得一提的是,每題之下,我們特別設置關鍵詞 相關背景
兩個欄口。關鍵詞是對所評議的事件進行網(wǎng)絡搜索的提示詞;相關背景是評議對象的背景材料的簡略呈現(xiàn),具有參照功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相關背景中的素材多取自我當年在新民晚報主編上海珍檔中過眼煙云欄目上的文字,在此謹向作者致謝。本書圖片,則選自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海上風情1840S1990S》一書。
最后,我要對給予這本書的出版提供了極大支持的彭衛(wèi)國先生、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領導以及藍天編輯、陳如江編審、王毅研究員、黃婧昉美編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讀者們閱讀此書后多批評指正。
西 坡
2017年5月1日
西坡,別署劍簫、駟馬等。新民晚報副刊部副主任、主編、首席編輯;上海作家協(xié)會理事;著有《上海往事》《吃著碗里》《吃嘛嘛香》《上海珍檔》《漢書下酒》《美味成殤》《南北通吃》等;主編《明清娛情小品擷珍》《夜光杯文叢》等二十余種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