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的經典教育近年在校園里廣泛復興。在校園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營造經典詩文誦讀的氛圍,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生命本有的潛能,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經典詩文的美麗田野,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
《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基礎課系列:經典誦讀詩文精選》是根據中華經典誦讀的要求所編寫的公共基礎課程教材,主要分為古代和現當代兩大部分,著重選擇了古今文學的優秀篇目,此外還提供了相關的作者介紹及作品闡釋,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編者長期從事國學及誦讀的教學工作,非常熟悉學生對國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所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所以《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基礎課系列:經典誦讀詩文精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且深入淺出,非常易于掌握,做到了實踐性和經典性的有機結合。
《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基礎課系列:經典誦讀詩文精選》適用于高校各個專業的本科生及專科生的誦讀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人員參考使用。
為深入貫徹黨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神,提高全民語言文化素質,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2007年年初提出了“把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向全社會發出倡議,通過誦讀經典傳承中華文化,在誦讀中親近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華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創新、發展。“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近幾年,以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了經典誦讀活動,神州大地,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傳統的文化源遠流長,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結晶。正是在這五千年悠久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經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從幽深小巷的寸磚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從洞天福地的名勝古跡到煙雨寺廟的悠遠鐘聲,我們無不感受到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厚德載物的滋潤和輝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傳使我們的民族萬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漸強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琳瑯滿目,眾美畢呈的經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人的塑造: 對崇高道德的體認,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探究,對真善美的渴望……“富潤屋,德潤身”(《禮記·大學》),這句經典的嘉言,是滋潤我們心靈的甘泉,它像春雨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浸潤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人生更充實、更豐富、更完美。
經典是神圣的。面對經典,我們不能不產生敬畏和感恩之心。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東西,塑造了我們的品格,塑造了我們的靈魂。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經典是浩瀚的。對于現代人來說,“皓首窮經”既無必要,恐怕也無可能。再說,不同的人群對經典的閱讀需求也可能不同。這就需要我們提供合適的讀本。
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本書突出的特點是針對大學生人群,選取了適當的詩文。盡管擷取務精,但因容量所限,難免有遺珠之憾。這同時也給編者提出了新的任務,深入挖掘大學生的需要,讓經典貼近他們,讓經典走進他們的心靈,讓他們走進經典的殿堂。
上編
詩詞
關雎(《詩經·周南》)
蒹葭(《詩經·秦風》)
采薇(《詩經·小雅》)
橘頌(戰國·屈原)
抽思(戰國·屈原)
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
短歌行(魏·曹操)
白馬篇(魏·曹植)
燕歌行(魏·曹丕)
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
木蘭詩(北朝民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使至塞上(唐·王維)
燕歌行(唐·高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黃鶴樓(唐·崔顥)
蜀道難(唐·李白)
行路難(其一)(唐·李白)
將進酒(唐·李白)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唐·李白)
望岳(唐·杜甫)
春望(唐·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石壕吏(唐·杜甫)
新婚別(唐·杜甫)
登高(唐·杜甫)
長恨歌(唐·白居易)
賣炭翁(唐·白居易)
無題(唐·李商隱)
錦瑟(唐·李商隱)
蘇武廟(唐·溫庭筠)
虞美人(南唐·李煜)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
漁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浣溪沙(北宋·晏殊)
雨霖鈴(北宋·柳永)
江城子·密州出獵(北宋·蘇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北宋·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北宋·蘇軾)
定風波(北宋·蘇軾)
鵲橋仙(北宋·秦觀)
點絳唇(宋·李清照)
如夢令(宋·李清照)
聲聲慢(宋·李清照)
滿江紅(南宋·岳飛)
釵頭鳳(南宋·陸游)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南宋·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宋·辛棄疾)
摸魚兒(南宋·辛棄疾)
正氣歌(南宋·文天祥)
滿江紅(清·秋瑾)
散文
大學(節選)(《大學》)
孟子·公孫丑下(戰國·孟子)
荀子·勸學(戰國·荀子)
莊子·秋水(戰國·莊子)
登樓賦(東漢·王粲)
誡子書(三國·諸葛亮)
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東晉·陶淵明)
與朱元思書(南朝·吳均)
……
荷塘月色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鶿首徐回,兼傳羽杯;榷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