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面對藩鎮林立的割據局面,唐王朝通過一系列舉措,重新構建了中央與地方相互制約的權力結構,*終形成了夫弱唐者,諸候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的均勢局面,其中關中、劍南、河東、江淮四個區域可以說是王朝穩定的四個支柱,但這樣的局面被黃巢之亂打破,中央軍事實力被重創后,地方勢力趁機崛起,各地原有的統治秩序逐漸失控,*終導致唐王朝解體。《失控的藩鎮》一書將運用前人歷史研究成果,輔以*手的史籍資料、筆記著述,以人物為緯線,以地域為描述空間,逐步還原唐王朝的解體之路。
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是怎樣使大唐王朝走向終結的?本書史料豐富,敘事與議論清晰有序,詳細講述了關中、劍南、河東、江淮四大強藩不斷武力打斷朝廷中興、使朝廷失去了對各地區的控制,財源逐步枯竭,退路被斷絕,*終促成了五代十國割據局面的形成的經過,值得珍藏和閱讀。
人多愛盛唐之輝煌氣象,對殘唐五代卻少有矚目,但在中國歷史上,殘唐五代卻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革時代。舊的貴族政治在血雨腥風中漸漸解體,取代貴族地位的則往往是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小人物。用歐陽修在《新五代史 十國世家》中的話來說就是: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髡盜販,袞冕峨巍。
自安史之亂以來,唐王朝便陷入了漫長的衰落期,但朝廷仍可憑借道義優勢、地緣優勢和財賦優勢壓制藩鎮,繼續維持統治秩序,直至武宗時代,朝廷仍可動員天下藩鎮討平意圖世襲挑戰朝廷權威的昭義鎮。如果沒有黃巢之亂的話,唐王朝或許仍可憑借巨大的慣性繼續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但歷史沒有假設,黃巢之亂本身就是朝廷漸漸喪失人心后各種矛盾的總爆發,這在龐勛之亂中便初露端倪,龐勛剛剛占據徐州,就出現了愿效力獻策者遠近輻湊的情況,兵變與民變開始結合。到最后,連士子也拋棄了唐王朝。朝廷雖開科舉,但銓選之權卻被權貴把持,眾多寒門士子仕進的希望日趨破滅,他們從不滿到絕望,最后發展至對朝廷的敵視,以至于許多人不惜投身于盜賊行列,也要改變這樣的社會,巢之起也,人士爭而附之,黃巢也是一名落第舉子。更多的士子則投身藩鎮,為節度使出謀劃策,不斷搖動著唐王朝的根基。
黃巢的致命一擊打碎了朝廷紙老虎的幻相,窺出朝廷虛弱的地方勢力趁勢而起,不斷接管中央政府退出后的權力,而朝廷則屢次三番處置失當,天子救死不遑,大臣立身不固,更加劇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最后朝廷日漸孤立,并走向窮途末路。
如何敘述這段風云變幻的亂世,我曾經考慮過許多敘事結構,但最后還是決定從新興藩鎮的不斷崛起寫起,正如趙翼在論及唐節度使之禍時曾做出的評斷:迨至末年,天下盡分裂于方鎮,而朱全忠遂以梁兵移唐祚矣。安史之亂后,唐王朝正是以關中為基業、河東為屏障、江淮為財賦之淵、劍南為后路,才保障了百余年的穩定局面,而當這四個區域失去控制的時候,其滅亡便不可避免。
寫作此書是個漫長的過程,本人才疏學淺,不免有許多疏漏謬誤之處,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批評指正。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許多學界前輩的研究論述,在此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最后,還要感謝指文圖書的諸位編輯對該書能夠出版做出的貢獻。
是為序。
不朽如夢:文史愛好者,擅長中外軍政歷史文章的寫作,曾參與《秘密戰三千年》《戰爭事典》《透過鏡頭看歷史》等圖書的寫作工作。
失控的藩鎮之一
岐山雪李茂貞的崛起與關中秩序的失控
一 鳳啼初聲從宋文通到李茂貞
二 鳳翼初展李茂貞的強藩之路
三 火鳳燎原從耀武闕下到火燒長安
四 鳳翔龍潛從控制朝政到劫持天子
五 鳳翼初折李茂貞霸業的半途夭折
六 鳳落岐山李茂貞霸業的結束
失控的藩鎮之二
蜀道難王建的崛起與劍南三川形勢的失控
一 天子巡幸之處與宰相回翔之地
二 陳敬瑄入蜀與蜀地的動亂
三 賊王八的崛起之路
四 鏖戰西川
五 吞并東川
六 從全取三川到閉門做天子
失控的藩鎮之三
江淮潮楊行密的崛起與江淮形勢的失控
一 落雕侍御
二 勤王之爭
三 楊行密的崛起
四 高駢之死
五 江淮的新霸主
六 決戰清口
七 平定三叛
失控的藩鎮之四
代北風李克用的崛起與河東形勢的失控
一 沙陀崛起之路
二 鏖戰代北,避禍陰山
三 屢建奇功,雄踞河東
四 驚變上源驛
五 南征北戰,受封晉王
六 兵敗地失,英雄遲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