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反映了曼德爾在1947—1990年關于第四國際和革命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思考,從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革命家對勞動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革命綱領和理論的深切承諾。全書的論題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一是關于托洛茨基、羅莎?盧森堡和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理論觀點的論述;二是對先鋒黨和列寧主義組織理論的闡釋;三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和理論——主要是第四國際的綱領(理論)——的闡發。相信所有關心馬克思主義歷史命運、關心整個人類發展前景的人,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
歐內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比利時飲譽國際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及第四國際領導人,二戰后*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長波理論的提出者。曼德爾著作頗豐,能以法、德、英等多種文字寫作。他的著作被譯成30多種文字出版,其中不少重要作品先后被譯介到中國,包括《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過渡社會的理論》《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權力與貨幣》等。
導論
第一部分歷史文論
1托洛茨基:其人其業
2羅莎·盧森堡與德國社會民主主義
3托洛茨基的經濟觀點與今日蘇聯
第二部分列寧主義的組織
4先鋒黨
5列寧主義的組織理論:對于當代的現實意義
第三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和理論
6什么是不斷革命論?
7建立第四國際的理由及其今日緣何依然有效
8馬克思主義對今日革命的辯護
譯后記
序言
當把一些最初獨立寫成的論文結集成書時,內容編排上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方式。顯然,其中一種便是將所有內容僅僅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另一種則是按照主題或者問題排列。我選擇將本書內容分為三個大類:歷史文論、列寧主義的組織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和理論方面的其他問題。在這些寬泛的主題范圍內,論文按時間先后的順序排列(列寧主義的組織問題除外)。
將組織與一種綱領性或理論性質的其他問題分開,甚至顛倒該部分所屬兩個篇目發表的時間先后順序,既有實踐上的原因,也有教習上的原因。專門探討組織問題的有兩篇論文,如果我將它們與其他理論作品合并,即將本書僅僅分為兩個部分,結果便可能會使第一部分明顯少于第二部分。因此,三個部分的結構劃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樣做也符合我編排材料時的目標,即力圖使曼德爾(Mandel)較為理論化的著作在那些可能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和
術語不甚了解的讀者那里并不那么扎眼。因此,較短小、較通俗的篇目出現在第一部分,以便對這些基本觀點和概念進行介紹,在邏輯上緊隨其后的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個篇目,由于它最初以非書面的演講形式發表,故對于那些沒有任何馬克思主義基本前期經驗的人來說,應該更容易接受。在閱讀第二個較長篇目(詳盡考察了列寧政黨組織概念的哲學理論基礎)之前先閱讀這個篇目,將有助于在第一部分較易理解的材料與第二部分較長、較抽象的論文之間形成一個過渡。
當為了再版而編輯過去的作品時——事情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初甚至更遠,那時,我們所有人都意識到(由于
第二波女權主義)西方語言中存在固有的性別歧視——人們可能會面臨一個困境:用男性方式指代整個人類意欲何為?在本卷中,這個問題尤其凸
顯于1947年首次發表的《托洛茨基:其人其業》
(Trotsky:The Man and His Work)一文中。在這一點上,我選擇不更改最初英文版原貌的方式,請讀者們謹記,但凡用“他”和“男性”這樣的詞匯指代整個人類的地方,均源于材料寫作年代的一種普遍知識傾向。在后期的著作中,曼德爾自己糾正了這一點——不僅在語言上,也在社會總體意義上承認了女性完全平等(這也是在全書所有文章中他反復強調的一個普遍主題)。
對于那些并非曼德爾所加的注釋,我們將指明出處,并以“英譯者注”或“編者注”的形式標出。
史蒂夫·布盧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