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圖》,順治二年(1645)刻本。系明末清初畫家蕭云從為《離騷》《九歌》《天問》等篇目所作插圖,含《離騷》一圖,《九歌》九圖,《天問》五十四圖。《九歌圖》人物形象“詭奇生動”,在構圖和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兼有李公麟、張渥、陳洪綬諸家想象豐富、生動傳神的特點,同時也“夷考記載”,深刻領會屈原詩歌的內在精神,獨多創新之處。與上述畫家同類題材的畫作相比,多有不同之處。典型的地方是云從不滿意于前輩畫家對屈原某些詩歌的藝術表現,如前人畫“山鬼”,容貌怪異,形同古代發多而亂、形丑兇惡的神像蒙倛。對此他很不贊同,感嘆“寫山鬼如蒙(棋)〔倛〕者,謬矣”,于是深入領會《九歌·山鬼》的精神實質,將山鬼描繪成年輕貌美的女子,使之“含睇宜笑”,力圖合于原作的本意。再如畫《國殤》,不取將士英勇與敵廝殺場景,而獨繪“敗績”,強調“而后知武終鬼雄,生死無二”,其目的是“儗其古戰場之吊”,于王朝更替之際,亦借古喻今,有深意在焉。凡此種種,都可以見出云從身手不凡,見識高遠,在繼承前輩畫家的長處以外,對《九歌》主題人物描繪作了創造性的發揮。
《天問圖》所刻畫的內容,在蕭云從之前絕少有畫家涉及。要想完美地為《天問》插圖,非有超人想象力、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扎實的藝術功底,幾乎是難以做到的。五十四圖基本涵蓋了屈原《天問》所有的內容,山川神靈,奇聞異說,一一縱橫在畫家的筆底。在藝術表現上,云從力求完美,每一圖的構思都精心為之,或高下錯落,或左右掩映,疏密有致,簡約空靈。人物的情態各不相似,服飾器物因人因事而異,絕不雷同。不少畫面人物場景安排得體,富于變化,洋溢著審美的快感。
1、珍貴版本:順治二年(1645)刻本
2、木刻插圖64幀,是明代木刻版畫的代表作。
3、底本為鄭振鐸藏本,卷首鈐印“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卷尾“長樂鄭氏藏書之印”。
蕭云從(1596~1673),字尺木,號于湖老人、無悶道人、默思。安徽馬鞍山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孰畫派創始人。作品有《秋山行游圖卷》《太平山水圖》《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磵谷幽深卷》等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準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富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