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戰爭藝術”叢書首部《亞歷山大戰史》,為美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zui負盛名的戰史名家西奧多·道奇的著作,由王子午先生執筆翻譯,并在書中以附注形式添加大量說明、解析和批注,力求對這位世界zui偉大征服者以及希臘世界的戰爭歷史給出專業、詳盡的解讀。全書從戰爭藝術誕生之初為起點,以亞歷山大病逝于巴比倫為終點,以超過35萬字的足量文字以及大量作者手繪圖示、地圖,詳細解讀了古希臘時代西方世界的戰爭戰法和戰爭藝術。即使在世界范圍內,本書也可稱得上是詳盡的亞歷山大戰史。
200張圖片、近百張地圖、近200條注釋、35萬文字,呈現詳盡、專業的亞歷山大大帝戰史。
從戰爭藝術角度解讀亞歷山大大帝的每一步行動,從專業角度解析希臘時代的戰爭戰法。
正是這部戰史,啟發了裝甲戰創始人約翰·富勒寫下巨著《西洋世界軍事史》。
《日本武士戰爭史》作者王子午執筆翻譯、注釋。
關于本書
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武器之間的對抗,也不是如小說演義那樣僅僅是奇技淫巧的比拼。從搏斗的技巧到會戰的戰術再到戰爭的戰略,任何一個層次,都有著它自己的科學和藝術。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即被統稱為“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這些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技藝,貫穿在戰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之中。戰爭藝術誕生于少數幾位偉大統帥的頭腦之中,也只有從他們的勝利之中才能學到。拿破侖曾經說:“反復閱讀記載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杜倫尼、歐根親王和腓特烈這些著名統帥的戰史,使自己效法他們。這是成為偉大統帥和尋求兵法奧秘的唯一途徑。”
自從閱讀了約翰·富勒的巨著《西洋世界軍事史》,我便對“戰爭藝術”這一概念有了更為深層的認識,逐漸開始了解一場戰爭、一場戰役、一場會戰是如何運轉的。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對創造、總結了這些戰爭藝術的名將戰史如饑似渴。可是正如同我在《日本武士戰爭史》一書前言中所說的那樣,當我去尋找這些名將的戰史時,卻發現中文世界中根本找不到太多相關書籍。就亞歷山大的戰爭史而言,中文世界除《亞歷山大遠征記》和《亞歷山大的將道》之外就再無其他值得一提的著作或者譯著了。而關于漢尼拔、凱撒、腓特烈等人的中文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決定擔下這一重任,將這些名將的詳盡戰史引入中文世界,而這一套《戰爭藝術》叢書也應運而生。
這套叢書將分為兩種方法制作,一種是直接翻譯國外著作,當國外并無令人滿意的作品時,就將采取全新撰寫的方法。具體到《亞歷山大戰史》,就是由美國陸軍少校西奧多·道奇所著的《亞歷山大:從戰爭藝術起源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蘇斯會戰》一書譯制而成。
即使在世界范圍內,這部西奧多·道奇創作于19世紀末的亞歷山大戰史都算得上是最詳細、最權威的一部,20世紀最杰出的軍事理論家、英國將軍約翰·富勒在寫作《亞歷山大的將道》一書時,最主要的資料來源就是西奧多·道奇的這一部著作。道奇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阿里安、狄奧多拉斯、寇蒂斯、普魯塔克等諸多古代歷史學家所著的史料,剝除掉了所有非軍事性的細節,并從戰爭藝術的角度對亞歷山大的每一步行動都加以解讀,使其成為了一部真正的戰史,而非人物傳記。
不過,局限于19世紀末信息、資料查閱的困難,道奇的這本著作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史實錯誤,而且由于當時排版、校對都不如今日方便,書中也存在一些筆誤。雖然這些錯誤對戰爭藝術的講解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但本人認為還是有必要指出。而一些戰爭藝術的要點,也有必要解釋得更明確一些。因此本人也以注釋的方式(個別地方修訂原文),對道奇的一些錯誤加以說明,同時也引用了其余戰史學家和本人自己的見解,對一些戰術、戰略行動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解讀。全書在翻譯成中文之后多達35萬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詳盡的亞歷山大戰史。希望能以本人淺薄的見識,為讀者理解亞歷山大的戰史提供幫助。
最后必須提及的是,由于馬其頓軍隊中存在著大量同名將領,雖然原作者和本人都已盡可能注明,但仍有一些與腓力、托勒密等名將同名的人員,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區分。
關于亞歷山大
若要問誰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也許回答起來要遠比誰是最能干的將軍、最杰出的哲學家、最有才情的詩人容易得多——亞歷山大。當他年僅33歲便在巴比倫殞命時,他的頭銜已經要比當時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多:馬其頓國王、希臘統帥、埃及法老、波斯大王、亞洲之王。不過所有這些頭銜都無法與他在格拉尼卡斯、伊蘇斯、高加梅拉以及海達斯佩河等會戰中的卓越戰術相提并論,更無法和他在小亞細亞、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索格迪亞、巴克特里亞等戰役中迅雷一樣的行動比肩。
誠如阿里安在他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所言,亞歷山大是一位有著超人般靈魂的帝王。在軍事上,他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河之間的廣大土地,屢次擊敗數倍于自己的敵軍,攻克了世界上最堅固的城池。在政治上,他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平等地生活在自己的統治之下。現代批評家們總是說,亞歷山大不過是一位杰出的將軍、一位奴隸制的國王,他的成功注定無法長遠。也許他們的說法并沒有錯,但如果我們以亞歷山大那個時代的標準而言,他確實已經在軍事、學識、政治、道德甚至體育方面超越了幾乎所有人,同代人給他冠上的“人神”榮譽他也絕不會受之有愧。他總是會使用最現實的手段,去實現那些最宏大的理想。
在戰爭藝術方面,亞歷山大要算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將“兵貴神速”這一道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統帥,而且他也懂得,組成一支軍隊的并非只有士兵,更重要的還有士兵們的士氣。他在戰略方面動作神速,總是能在對方做好準備之前便如雷霆一般攻擊對方。在會戰中,他又能夠將父親建立起的那支多兵種配合、紀律優良的軍隊的實力發揮到最高水準,以最準確的戰術眼光發現對方的弱點,并集中精銳部隊對那里進行協同攻擊,癱瘓對方的指揮,瓦解敵人的士氣。而他本人也總是全軍中最為英勇的一位,永遠都戰斗在會戰最激烈的方向。也正是他本人的勇敢、意志以及和士兵們同甘共苦的精神,才使士兵們追隨著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遠征,一路從無敗績。
若以對歷史的推動而言,亞歷山大的作用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若沒有他本人的夢想和雄心,希臘文化可能永遠不會抵達幼發拉底河以東,甚至可能會在小亞細亞便停下前進的腳步。倘若真的如此,東方的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概念,以及一神論等思想便不會傳到西方,基督教、伊斯蘭教可能也都不會出現。而西方的自由、開化觀念也不會傳到東方。若沒有那些亞歷山大在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建立的一系列要塞城市,中國與西方之間建立的貿易商路可能也無法打開。亞歷山大以一己之力,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
不過,任何人都不會是一位完人。亞歷山大性格沖動易怒,喜好他人的奉承,曾處死王位競爭者,也曾犯下過在酒醉后誤殺手下大將的惡行。無論這些惡行,是否與當時的道德標準相符。我們都必須記得,正是這些沖動的夢想,才驅使著他一路遠涉崇山惡水,使自己成為了大半個世界的主人,也將希臘文化帶到了當時世界的盡頭。
西奧多·道奇,1842年生于美國馬賽諸塞州匹茨菲爾德。曾在德國接受了軍校教育,1861年返回美國后,參加了南北戰爭,從下士逐步晉升為名譽中校。1870年退伍后,道奇從波士頓移居巴黎,并開始寫作戰史書籍。他編寫的《偉大統帥》叢書,囊括了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斯、腓特烈、拿破侖等名將的戰史。其中腓特烈的戰史未能在其生前完成,其余著作均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出版,并在當時被奉為經典之作,成為了后人研究名將戰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王子午,戰史學者,指文伙伴騎兵工作室主編。長期從事戰史、戰爭藝術研究和相關書籍、文章寫作。曾任《戰艦》雜志執行主編,出版有《日本武士戰爭史》《日本海軍重巡洋艦》《日本海軍輕巡洋艦》《世界航空母艦全覽》等著作。其中《日本武士戰爭史》在出版后成為各大平臺暢銷軍事著作,亦曾登上yamaxun軍事圖書排行榜首位。其本人致力于真正的戰爭藝術研究,其著作秉承去除文學色彩的理念,專業解讀戰爭的原理和歷史。
譯者序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早期的戰爭
第三章 早期東方軍隊
第四章 希臘早期的軍隊與戰爭
第五章 居魯士與大流士
第六章 公元前5世紀的各國軍隊
第七章 米太亞德與馬拉松會戰(公元前490年)
第八章 布拉西達斯(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422年)
第九章 從色諾芬到阿格西勞斯(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94年)
第十章 伊巴密濃達(公元前371年至公元前362年)
第十一章 腓力與馬其頓(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6年)
第十二章 腓力的軍隊
第十三章 工事與圍攻的技藝
第十四章 亞歷山大的希臘戰役(公元前336年)
第十五章 多瑙河戰役(公元前335年)
第十六章 佩利烏姆(公元前335年)
第十七章 毀滅底比斯(公元前335年)
第十八章 出征亞洲(公元前334年)
第十九章 格拉尼卡斯會戰(公元前334年5月)
第二十章 薩迪斯、米利都、哈利卡納蘇斯(公元前334年秋)
第二十一章 前往托羅斯山(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33年冬)
第二十二章 征服西里西亞(公元前333年夏季至秋季)
第二十三章 伊蘇斯會戰(公元前333年11月)
第二十四章 圍攻泰爾(公元前333年11月至公元前332年8月)
第二十五章 從加沙到埃及(公元前332年9月至公元前331年春)
第二十六章 挺進巴比倫(公元前331年春至9月)
第二十七章 阿貝拉會戰(公元前331年10月1日)
第二十八章 巴比倫、蘇薩、烏克西亞人(公元前331年10月至12月)
第二十九章 迂回波斯門(公元前331年12月至公元前330年3月)
第三十章 追擊大流士(公元前330年3月至7月)
第三十一章 討伐貝蘇斯(公元前330年7月至秋季)
第三十二章 “費羅塔斯的陰謀”(公元前330年秋)
第三十三章 翻越高加索(公元前330年秋至公元前329年5月)
第三十四章 查可薩提河(公元前329年夏)
第三十五章 剿滅斯皮塔米尼斯(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8年秋)
第三十六章 克雷塔斯(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8年冬)
第三十七章 羅克珊娜(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327年冬)
第三十八章 進軍科芬河(公元前327年5月至冬季)
第三十九章 阿爾諾斯之巖(公元前326年深冬)
第四十章 對敵波魯斯(公元前326年3月至5月)
第四十一章 海達斯佩河會戰(公元前326年5月)
第四十二章 五河之地(公元前326年5月至7月)
附錄一 部分古典時代行軍記錄
附錄二 部分古典時代會戰傷亡記錄
附錄三 亞歷山大的行軍記錄
附錄四 亞歷山大家族系譜
大事年表
第四十三章 折返(公元前326年7月至10月)
第四十四章 馬里人的戰役(公元前326年11月至公元前325年2月)
第四十五章 格德羅西亞沙漠(公元前325年2月至公元前324年2月)
第四十六章 兵變(公元前324年)
第四十七章 殞命巴比倫(公元前324年8月至公元前323年7月)
第四十八章 其人其戰
第四十九章 繼業者戰爭、歐邁尼斯、安提柯、菲洛皮門
人類最早的歷史,便是對戰爭的記錄。對那時的歷史學家而言,和平并沒有什么值得記錄的。只有那些最激烈的事件才能引人矚目。
戰爭總會伴隨在政治與領土的爭端之后,而戰爭也正是幾乎所有早期史料的主題。若沒有荷馬(Homer)對英雄武功的吟頌,偉大的詩歌便將無法發端;若沒有希波戰爭(The Persian War)與伯羅奔尼撒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爭斗,希羅多德(Herodot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不會提筆寫下那些無價的史學篇章。在所有這些著作之中,色諾芬(Xenophon)、阿里安(Arrian)、凱撒(Caesar)的著作可以稱為戰史,而其余學者記錄的則不過是一些被政治事件編織在一起的戰爭片段。雖然我們的現代文明,已經使和平壓倒了戰爭,而且在過去的幾代人中,毫無疑問,和平的藝術已經變得比戰爭的藝術更為重要。但只要戰爭仍是所有國家、民族解決爭端的最終手段,和平的藝術就仍要供養著戰爭的藝術,人們就仍要研究戰爭,也仍要對那些最偉大統帥們的所作所為保持最大興趣。
戰爭藝術誕生于少數幾位偉大統帥的頭腦之中,也只有從他們的勝利之中才能學到。死記硬背流傳下來的教條規矩只不過是這門藝術的細枝末節。隱藏在這些大師們所作所為之中的教訓,只有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詳細分析才能獲知;通向勝利的靈感,只有通過模仿這些統帥的腳步才能得到。對軍人而言,沒有什么比認真研究這些偉人的人格、才智,并熟知他們的戰史更能使自己獲益。當然,對于外行人來講,也許其他一些話題會令他們更感興趣。不到一代人之前,我們美國還是一個幾乎全民皆兵的國家。在四年時間里,將近400萬美國人身著這藍色或者灰色的軍服。在如今這些人的人生已近深秋之時,不少這些老兵樂于將自己所經歷的戰役,與那些歷史上被稱為戰爭大師者所進行的戰役進行比較。而這正是我這本書的立意所在。
戰略可以被非常恰當地形容為地圖上的戰爭。拿破侖(Napoleon)總會在參謀們為他準備的地圖上勾勒、安排戰役計劃,并在地圖上使用不同顏色的別針來模擬部隊行動。只有在地圖上驗證計劃之后,他才向部隊逐次下達命令。對統帥們而言,地圖就像是一張棋盤,在此之上,他可以像棋手移動棋子那樣使用他的部隊。換句話說,所謂“戰略的藝術”,要義便在于將領指揮部隊穿越敵軍所在地區,與敵軍相遇之前就將對手置于不利于會戰或其他行動的地位。而軍隊在戰場上面對敵軍時所進行的行動,則屬于大戰術的范疇。
所謂“戰略”就是由戰爭的常識和慣例組成。就如同生活中的慣例是由大事小情的行事結果逐漸構成一樣,戰略也是來自于戰爭大師們在面對不同情況時的行動。戰略一詞出自希臘語“strategos”,而后者正是希臘人用來指代特定部隊指揮官,也就是將軍的。正是如此——不是軍隊、平民、地形或者其他任何因素(雖然所有這些都是戰略的重要考量范疇)促成了戰略的發端,而是作為軍隊大腦、核心的統帥們在所有戰役中扮演著(也必須扮演)戰略家的重要角色,正是他們推動了戰略這門藝術的進步。通過他的智慧和勇氣為軍隊帶來力量和指導。
與任何其他科學一樣,戰略也有著自己的準則。但直到近一個世紀,這些準則才終于被記錄了下來。①從原則上講,這些準則是絕無含糊的,而在實踐上又是具有彈性的。因為它們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一門科學的術語、一門哲學的論點而已。這些戰略格言是應被嚴格執行或是放寬使用,只取決于將軍的能力。二流的將領為了避免危險會嚴格遵守它們,而一流的將領則會因地制宜。那些超越單純準則并因此成功之人,通常都歸因于天才的閃光。因為這些準則不過是加以精煉的常識,天才們能夠在環境允許或他自己能夠掌握環境的情況下,反其道而行。偉大的統帥絕不會允許自己被規矩和慣例捆住手腳,但他們的行動卻總能在大局上(除一些例外)符合這些準則。能夠在恰當時刻拋棄慣例規矩,正是這些偉大統帥能夠立于其余指揮官之上的原因。而他們的成功,卻又總是能夠驗證那些準則的正確性。
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②曾說雄辯的第一要素是積極,第二要素是積極,第三要素還是積極。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比起在演講中,雄辯的這三個要素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應用反而還要更重要。身為將軍,必須快速反應,快速行動。他們的職責在于制定、糾正行動策略,而能夠堅持不懈且技藝高超地履行計劃者便成為名將。一些費比烏斯戰術③的應用例子也足以證明這點。從某種角度上講,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Fabius Maximus)和漢尼拔是同樣積極的,他與那位迦太基統帥之間的主要區別只是他會選擇避免大規模交戰。如果費比烏斯不是始終保持著積極行動,他又如何能始終緊追著他那位出色對手的一舉一動呢?保持積極也并不代表軍隊必須始終不停地運動,而是應在恰當的時間向恰當的地點運動。當然,只有士兵們的雙腿(同樣也包括他們的胃口),才能使他們的統帥施展頭腦和激情,展開一次成功的戰役或贏得一場激烈會戰的勝利。
與其他的科學一樣,戰略也是在發展的。一個野蠻人部落為獲取食物、金屬、女人和其他任何戰利品而對另一個部落的無情入侵是其最初表現形式。入侵的技巧、速度,以及對方是否缺乏戒備或至少居于劣勢,決定著入侵的成敗。進攻戰略便由此發展而來。遭到入侵的部落切斷道路,封鎖隘路,駐守渡口,在森林中設伏,從這些簡單行動中又誕生了防御戰略。強大一方往往會表現出較少的技巧,而總是依賴于自己的實力。弱小一方處處保護著自己的弱點,反而會表現出更多技巧。戰爭的科學和藝術,便是從這些簡單的開端中成長而來。在現今所有最偉大的國家之中,戰爭藝術已經包納了一切的技藝和科學,甚至于這些技藝和科學的主要價值都已經變成了為戰爭藝術服務。
與戰略一樣,戰術、后勤、工程也同樣自古代到現代一路而來,完善的速度非常緩慢。古代人將戰術組織、操練高度發展,而他們在戰場上施展的戰術有時也無與倫比。后勤問題相對要簡單一些,因為當時的軍隊不但規模不大,而且也不需要攜帶像今天這么多的補給物資。工程方面,泰爾(Tyre)、羅德島(Rhodes)、阿萊西亞(Alesia)等只靠就地取材的圍攻戰例,至今依然罕見。我們今天利用現有技藝和機械所進行的戰爭,并不比20個世紀之前希臘人用他們的技藝和機械所進行的戰爭完善多少。
本書的目的并不在于討論戰爭藝術本身。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講述那些偉大統帥的戰史,因為正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創造了戰爭藝術。
通過點評這些戰史,便能向讀者們展現出掌控或限制著戰略、戰術的道理和準則。在介紹第一位,也可能是最偉大的一位統帥——馬其頓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Macedon)之前,我們有必要通過對少數戰役和會戰的簡述,來對在他誕生之前的軍隊和戰爭藝術先行者們作一簡介,以呈現出這位在年輕時便作為世界最小但卻最偉大的國家——希臘的統帥,對實力無與倫比的波斯(Persia)進行遠征,繼而將整個世界扛在年輕肩膀上的小伙子在當時所擁有的知識和學識。我們不會用連貫的歷史來敘述這些知識,一些著名的戰史和名將也要被省略掉。本書中只會引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此來講述戰爭是如何從死板笨拙走向靈活多變的。只有一部戰爭的歷史,才需要記錄所有大小戰爭、會戰。一部戰爭藝術的歷史,卻只需要記錄下那些最能代表其發展過程的典型戰爭和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