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以應用翻譯學與跨文化交際學為切入點,在外宣翻譯理論分析、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問題認識以及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實踐分析的基礎上撰寫而成,是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
《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外宣翻譯概論;外宣翻譯理論溯源;外宣翻譯中的文化闡釋;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基本原則、外宣翻譯的誤譯現象透析、外宣翻澤的策略、外宣翻譯中的譯者與讀者、外宣翻譯實踐等。
《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針對性強,結構安排合理,論述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期梳理出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寅翻譯的特點與規律性知識,促進我國外宣翻譯能力的提高,推動我國外宣翻譯研究的發展,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與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開展了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作為他國了解本國窗口的對外宣傳工作開始受到了全球各國的重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擴展,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程度逐漸加深。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樹立國際形象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任務之一。作為跨文化溝通與互相理解的橋梁和對外宣傳的必由之路,翻譯尤其是外宣翻譯的作用越發凸顯出來。外宣翻譯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同時直接影響對外傳播的效果。因此,研究外宣翻譯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中國形象的樹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翻譯學專業大多開設的是文學類翻譯課程,包括外宣翻譯在內的非文學類翻譯課程的開設并不多見,學生接觸的非文學翻譯類文本自然比較少,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對精通某些專業又擅長翻譯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鑒于此,作者精心策劃并撰寫了《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一書,以期對我國的外宣翻譯研究貢獻一分綿薄之力。
本書共有八章內容。第一章作為開篇,對外宣翻譯的相關知識進行了概述,內容涉及外宣翻譯相關概念的梳理與界定、外宣翻譯與其他文本翻譯的差異以及外宣翻譯的本質特點。第二章分別從中國國學視域與西方語言學視域出發對外宣翻譯理論進行溯源和整合。由于文化是影響外宣翻譯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章對外宣翻譯中的文化進行了闡釋,主要內容包括文化的界定、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翻譯的文化性透析以及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解析。外宣翻譯應依據一定的原則而展開,鑒于此,第四章重點探討了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基本原則,包括內外有別、外外有別原則;凸顯核心、譯有所為原則;經濟達意、形神兼備原則;含而不露、把握政治原則。第五章對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誤譯現象進行透析,先介紹了誤譯類型,然后對誤譯成因進行了解析。第六章主要研究了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策略,具體從語言與文化兩個層面展開論述。譯者與讀者是外宣翻譯中的兩個重要構成要素,第七章重點談論了這兩個要素,具體包括跨文化視域中外宣譯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讀者的心理探究兩方面內容。第八章為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實踐,主要對旅游外宣翻譯、典籍外宣翻譯以及特色飲食外宣翻譯加以闡釋和說明。
總之,本書結構清晰,內容全面,既有相關理論的闡述,又有實踐分析,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書中提供了大量的經典外宣譯例,便于讀者的學習與掌握。希望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對外宣翻譯形成一個整體的了解,從而提高外宣翻譯能力。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為了夯實書稿內容,參閱了大量與外宣翻譯相關的文獻與資料,同時引用了很多專家與學者的觀點。在此,謹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在書的最后附以相關參考文獻,如有遺漏,敬請諒解。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誤,懇請同行專家及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前言
第一章 外宣翻譯概論
第一節 外宣翻譯相關概念的梳理與界定
第二節 外宣翻譯與其他文本翻譯的差異
第三節 外宣翻譯的本質特點
第二章 外宣翻譯理論溯源
第一節 中國國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理論
第二節 西方語言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理論溯源
第三章 外宣翻譯中的文化闡釋
第一節 文化的界定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第二節 翻譯的文化性透析
第三節 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解析
第四章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內外有別、外外有別原則
第二節 凸顯核心、譯有所為原則
第三節 經濟達意、形神兼備原則
第四節 含而不露、把握政治原則
第五章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誤譯現象透析
第一節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中的誤譯類型
第二節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誤譯成因解析
第六章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的策略
第一節 語言層面的翻譯策略
第二節 文化層面的翻譯策略
第七章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中的譯者與讀者
第一節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譯者應具備的素質
第二節 跨文化視域中外宣翻譯讀者的心理探究
第八章 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實踐
第一節 跨文化視域中的旅游外宣翻譯
第二節 跨文化視域中的典籍外宣翻譯
第三節 跨文化視域中的特色飲食外宣翻譯
參考文獻
《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
(一)政治思維
中國傳統的政治思維是尚一趨同的,西方的政治思維是多元發散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奠基的時期,也是最為活躍的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的思想主要內容是“德治主義”,即以人倫關系為基礎的德治和仁政。他們認為,政治問題能夠得以解決,完全是依靠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從而實現內圣和外王的統一、政治和倫理的統一、政權與教化的統一。如果要想實現好的政治,就必須處理好人倫關系,如果君臣、父子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事,那么清明的時代也就不遠了。墨家的思想主要內容是尚賢與尚同。他們以小生產者的利益為重,反對世襲制度,主張人人平等。只要人有才能,那么就可以任職。道家的思想主要內容是無政府主義,他們徹底否定了當時的禮義道德與社會現實。他的思想與儒家的思想相反,認為圣人的存在導致了社會的病態,只有打倒圣人,才能使大亂變成至治。
中國傳統的政治思維是從“分”開始的,然而各家都并沒有體現出思維寬容的意識,他們都相信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想用自己的思想來達到對天下的統治。但是,他們追求思想統一,這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在各家看來,百家爭鳴的現象是不正常的,這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來將其他的思想吃掉。因此,“禁心”是最有效的方法。這樣,在百家爭鳴的底層,也孕育著一種綜合的力量,最終催生了統一的局面。
與中國傳統的政治思維相比,西方的政治思維是發散多元的。這呈現了四種景觀,這四種景觀與人現實政治融合在一起,對人們的政治思維產生了影響。第一,倫理學景觀。這對古典古代有著主導的作用,倫理學的原則和目標主要是對政治的參透,各種組織、體制的制定主要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第二,神學景觀。這一景觀在中世紀比較流行。其實際上是一個主觀的前提,始終堅守上帝創造世界、上帝安排世間秩序這樣的信條。而這些對于政治思維來講,成了各個思想家各抒己見的主觀性的前提。第三,法學景觀。這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后到今天都非常的流行。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人性的力量,政治思維也從重神轉移到重人,注重人性的自由、人的權利。不論其理論形態是如何的,各個思想家都表現出統一的傾向。第四,社會學景觀。這在19世紀上半期到今天都存在的,其與上面的法學景觀對現代的政治思維有重要的主導作用。19世紀以來,資產階級革命的猛烈沖擊,西方社會守舊思想與變革思想的交戰,社會出現了不穩定局面。因此,一些人開始懷疑法學景觀的效力,形成了實證性與批判性兩大派,而后者催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該學說認為超越把政治思想限于形式政治的理念,以對形成這種觀念的社會進行超越,從而獲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