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國醫·甘肅卷》主要內容包括:從秦漢到兩晉、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時期、民國時期、歷史人物、千古醫宗話岐伯、藥膳之祖說封衡、針灸鼻祖皇甫謐、平涼髯張名好問、涼州衛醫蔡嘉善、高臺世醫屬石堅、龍門道醫劉一明、傷寒名家楊維仁等。
國醫,是人們對傳統中國醫學的一種稱謂,包括以漢民族為主體傳播的中醫學和以其他各不同民族為主體傳播的民族醫學,與現代習慣上的“中醫學”稱謂具有相同的意義。她伴隨著數千年來人們生存、生活、生命的全過程,在實踐中歷練、積累,在豐富中沉淀、完善,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哲學理念、文化元素、科學內涵的,在世界傳統醫學領域內獨樹一幟的理論體系,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以其獨特的方式生動展示著以中國為代表的、包括周邊一些地區在內的東方文化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藝術和價值觀念等,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從一個側面構建和傳承了悠久、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岐黃論道、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開始,她一路走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經過千錘百煉,逐漸形成了包括養生文化、診療文化、本草文化等在內的完整的生命科學體系,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能夠存續數千年而不竭的生生不息的醫學寶藏。
中國幅員遼闊,在不同的區域內,無論是地貌、氣候還是人文、風情,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相同主旨而又具不同特質的中醫藥文化。其方法的多樣性、內容的復雜性、操作的靈活性,都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也不能替代的。在世人逐漸把目光聚焦于中國文化的今天,國學之風熱遍全球。國學的核心理念,不僅存在予經典的字句之中,重要的是蘊結于中國人錚錚向上的精神之中。這種“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莊世燾《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是對文化傳統的認知和共鳴!拔幕瘋鹘y,可分為大傳統和小傳統。所謂大傳統,是指那些與國家的政治發展有關的文化內容,比如中國漢代以后的五行學說,就屬于大傳統!保ɡ詈印饵S帝文化莫成村辦旅游》)無疑,中醫是屬于大傳統范疇的。中國文化要全面復興,就不能不問道于中醫,不能失卻對中醫的信仰。要準確地把握中醫藥文化的羅盤,有必要對中醫學孕育、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以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畫面全方位地展示中醫學的深邃內涵和學術精華,為中醫學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眾多學術流派的研究提供更多可信、可靠、可用的證據,為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醫更深層次的了解、認同和接受,為文化強國、富國戰略的實施和中醫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如此,就有了這個組織編撰大型中醫藥文化叢書《話說國醫》的想法和策劃,有了這個牽動全國中醫學術界眾多學者參與和未來可能影響全國眾多讀者眼球的舉動。
長河掠影
絲路鎖鑰話甘肅
甘肅名稱的由來
行政區域的沿革
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
醫藥文化的特點
甘肅醫學發展鳥瞰
遠古輝煌
從秦漢到兩晉
隋唐五代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民國時期
歷史人物
千古醫宗話岐伯
藥膳之祖說封衡
針灸鼻祖皇甫謐
平涼髯張名好問
涼州衛醫蔡嘉善
高臺世醫屬石堅
龍門道醫劉一明
傷寒名家楊維仁
一代才人秦霖熙
愛憎分明李膺基
名門儒醫呂郁哉
鐵肩道義李仰白
懸壺濟世權愛棠
“送子娘娘”甘惠廷
以醫濟世周子颿
正骨神手郭均甫
博采眾長柯與參
寒門醫子張之亮
春風化雨王仲英
醫教并重劉星元
桃李成蹊李子質
真氣運行李少波
醫藥兼通張漢祥
奇方妙治席梁丞
隴上學人王仲青
妙手回春竇伯清
隴原神針張濤清
西北針王鄭魁山
杏林春滿贊尚公
衷中參西于己百
其他人物傳略
往事如碑
歷代瘟疫
醫藥名勝與傳說
名方名店
道地藥材與食療佳品
民族醫藥
世醫與流派
其他
百年沉浮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話說國醫·甘肅卷》:
甘肅醫學發展鳥瞰
遠古輝煌
1.早熟的文明
距今1萬年前,漫長的冰河期逐漸結束,氣候趨向溫暖濕潤。特別是在距今8000-4000年這個時段,被稱為“全新世大暖期”。這是氣候最適宜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時期。
在這個時期,甘肅西部山地的冰川開始后退,雪線上移,荒漠景觀發生變化,生態環境已漸漸適合于人類居住。而東部的環境則更加優越,氣候變得溫暖濕潤,水量充足,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植被茂密,出現了大量的喜暖動物,平坦疏松的黃土堆積面,水土肥美的河谷川原,非常有利于農業、畜牧業和飼養業的發展。
距今8000~4000年,是中華文明史上開光明道的時代,偉大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順天成婚,人類得以繁衍。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制度,創造了歷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人們制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神秘符號“八卦”,成為中國文字的起源,以此教化萬民,覺悟眾生。此后,起源于甘肅境內的一些古老部族中的先進族體,開始相繼走下黃土高原,向中原地區發展,參與了我國新石器時期后期各大文化區系的互動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孕育形成,做出了卓越貢獻。
俗話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甘肅天水的大地灣遺址,向世人證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們已經在隴原大地上生根發芽,并開創了先進的原始文化。
大地灣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其遺址主要分為五個時期,最早的遺址距今約8000年,最晚距今約4800年,前后持續長達3000多年。大地灣文化內涵之豐富,延續時間之悠長,均為全國罕見,它不僅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期考古的某些空白,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而且為研究中華遠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完全可以說,大地灣遺址是研究中國原始社會人類活動,特別是遠古文化形成及其發展的一座寶庫,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顆明珠”。
那么,文明的發源地為什么選擇在大地灣呢?這和氣候因素密切相關。
大地灣一期遺址所處的時代是距今大約8000年之前,這一時期,全球冰河期結束,氣候回暖,甘肅中東部地區正處于暖溫帶氣候,雨量充沛,植物密集,還出現了犀牛、大象等亞熱帶動物。溫暖濕潤的氣候,廣袤密集的植被,種類豐富的動物,使原始人類從居住山洞到選擇河谷平原定居,開始了采集、捕撈、狩獵等一系列活動。在大地灣一期文化層中還出土了大量以打制為主,略加磨制的刀、斧、鏟等砍砸器和刮削器等石器。在這里,考古學家采集到了炭化的植物種子,經過鑒定,它們是中國最早的農作物“黍子”和“油菜籽”。因此,大地灣無疑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獸骨在大地灣晚期地層中的普遍發現,說明當時飼養業也已興起。
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人們的生產技術和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才逐漸產生的,它促使人類逐漸告別了向大自然無窮攫取的狩獵經濟,促使人類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再生產。因此,歷史學家把這種變革稱之為“農業革命”。大地灣為“農業革命”的起源提供了最早、最充分、最寶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