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天臺山幽溪講堂系列叢書之一,作者朱封鰲、曹志天為著名天臺學研究專家。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區域與沿革”;第二章“寺院建筑”;第三章“歷代高僧”;第四章“傳燈大師的生平與著作”;第五章“文物勝跡與傳說”;第六章“游山名人”。書末附錄五項:一、高明講寺大事記;二、天臺山高明講寺法系源流考;三、慈幼院紀實;四、重要文獻輯要;五、旅游交通。高明講寺是智者大師親自創建的道場之一,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天臺宗的根本重地之一,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本書總字數22萬,16開,平裝,正文前有彩色插頁10頁,正文內有黑白插圖101幅,圖文并茂。本書的讀者對象為佛教天臺宗研究者,旅游愛好者,地方志研究者,并供公共圖書館、佛教圖書館等收藏。
總序
浙江大學教授董平
印度佛教于公元一世紀前后傳入中原,無論是在印度文化史上,還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抑或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軸心時代兩大古老文明之思想智慧的相遇,使印度文明跨越雪山、穿越沙漠而獲得了世界性,中國文明則自此有了一個強大的思想參照體系,因“有意義的他者”而實現其文明的世界性對話,并在對話中不斷實現其自身思想世界的更新。
佛教在中國的傳入,雖然是佛教之世界性傳播的一個部分,但其重要性與意義卻迥然有異。作為佛教的傳入地,中國并不僅僅是這一外來文化單向度的接受者,而同時也是其“審核者”與“涵化者”。幾乎從初傳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即以其獨特的理性精神與價值理念對佛教的教義體系及其價值取向進行“格義”的解讀、理解與領會,同時也始終以其自身強大的文化涵化力而賦予佛教以融合的新義。佛教在中國的歷史,乃是以儒、道為典范的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這一印度的宗教-文化形態之間在思想與價值之深層相互交沖激蕩的歷史。就佛教而言,既已脫離其印度文化母體而要實現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植入,它就必不可免地需要被重新語境化。這一被重新語境化的過程,既是佛教融入于中國文化之整體結構的過程,同時也即是中國文化語境對其實現整體涵化的過程。正是基于這一雙向度的交相互動,佛教在中國的傳入就不只是傳入,而是在重新獲得其新文化母體的過程中,實現了其自身之信仰體系、價值理念、生活方式與實踐形態的更新,從而有了“中國化”的佛教,也即是佛教的中國形態。這一“中國化”的佛教一經形成,便即開始了其對外傳播的歷史,中國因此而成為佛教世界傳播的中心地。所謂“漢傳佛教”,并不只是在漢地傳播的佛教,同時也是以漢地為中心而向域外傳播的佛教。中國佛教的對外傳播,不僅擴大了佛教更為廣域的影響力,而且對中國文化圈的實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由佛教的輸入國而轉成為對外傳播的中心地,其中正體現了中國文化本身強大的包容力、涵化力與創新力。佛教在中國的傳入,一方面是以其獨特而深沉的生命價值關切、豐富而精深的概念體系、縝密而宏闊的思辨方法對中國固有文化發揮著持續的影響力,成為中國自身文化的內在結構愈趨完善、思想內涵愈趨渾厚、意義建構愈趨豐沛的激勵因子,既是“有意義的他者”,又是中國文化整體構成的有機部分。而隨著大量的三藏典籍被譯為漢文,中國又成為印度佛教之古代典籍的保存者。時至今日,任何關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如果忽略了中國所保存的印度典籍,就都將是并不完善的。由智者大師所創立的天臺宗,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最富有歷史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作為“東土小釋迦”的智者大師,他既是此前中國佛教義學成果的集大成者,又是此后中國佛教發展之基礎與基本方向的奠定者。他以獨特的圓融精神、宏大的思想視域、深沉的價值關切,以及對于中國文化與民眾生活情態的切實理解,基于《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圓融精神,對佛教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不同宗派及其思想與實踐成就給予了全面總結,加以重新整合,從而實現了天臺宗思想理論體系的宏大建構,成為中國佛教史上集大成的一位宗師!拔鍟r八教”的判教系統,以獨特的“歷史維度”之切入,恰當處置了不同時段的經典文本及其所明教義的合理性,“邏輯地”維護了佛陀教義體系的統一性與完整性,突出了佛陀之本懷、其本根教義深契于眾生之根機的有效性。同時,天臺宗在理論上提出的“性具善惡”、“無情有性”等義理,將中國儒學中有關人的心理活動、精神修養和人性等理論吸收到佛學中,并且進行思辨證,構建了天臺學完整的思想體系,不僅直接影響其后的佛學各宗,并且對宋明理學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在止觀實踐中提出的“持息念”、“通明禪”、“六氣治病”等實修方法,融攝了魏晉丹道修煉的終極境界,對后世道教修持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智者大師博大高明、體精用宏的天臺佛學思想理論,是中國佛教思想遺產中的珍寶,而對于天臺宗教觀體系的研究,則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常新“項目”。今日的世界,雖然物質資料的豐富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生活資料的來源已經十分便利,但優渥的物質生活并未必然地帶來世人之心地境界的提升。不論“出家”、“在家”,自觀己心,以洞達開明實相之體,從而實現在世生存的本然價值,在今日尤有必要。只有心地的境界提升,才有可能避免現實生命的墮落與沉淪。智者大師的天臺教觀,不論是在理論的意義上還是在實踐的意義上,便永遠具有提撕心靈的作用。天臺山高明講寺是智者大師親自創建的道場之一,始稱“幽溪道場”,是天臺宗的根本重地之一,在天臺宗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智者大師曾在此講經說法,教授弟子,并注《維摩經》。明代傳燈大師重振幽溪道場,著述宏博,影響廣被,使天臺宗得以中興。今高明講寺住持了文大法師,身在幽溪,志在天臺,思奮其力以重振智者之教,遂有“天臺山幽溪講堂系列叢書”之編纂,他除了繼承恩師覺慧法師遺志,重建高明講寺以及保護周邊文物之外,還約請朱封鰲先生主編《天臺山幽溪講堂系列叢書》。首批六種書各具特色:《天臺山高明講寺志》記錄了從智者大師開山建寺直到覺慧、了文法師續建古寺的勞績;《天臺山歷代高僧傳》、《天臺山佛教文化漫談》、《覺慧法師傳》、《天臺山異聞錄》等,記錄了以天臺宗為代表的天臺山歷代高僧的碩德懿行和天臺山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名山佛教文化》專輯則是覺慧法師創辦的意在弘揚全國各大名山佛教文化,使中華佛教走向世界,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一種精神力量。主編朱封鰲先生為天臺人,非但嫻熟于天臺歷史掌故、山川風物、文化民俗,嘗為《天臺縣志》總編纂,更精研天臺教觀,于智者之教造詣精深,有《法華文句精讀》、《朱封鰲天臺集》等著述多部,并與月凈大法師共同主編《中華天臺學系列叢書》。然則了文大法師之弘揚天臺教觀之志,藉與朱先生同編“天臺山幽溪講堂系列叢書”而得以少伸;朱先生于天臺教觀之精研覃思,又因了文大法師之篤志而更加抒發。志志相即,心心歸原,智者大師之教,將隨本叢書之編纂而重光,其影響廣被而切實有益于世道人心,豈復有疑!叢書將成,蒙朱先生不棄,囑余為序。余晚學則豈敢,然不獲辭,遂略敘粗心,權以為序,也以就教于海內外方家云。
2015年12月10日
于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朱封鰲,浙江天臺人。名山文化學者。系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顧問、華夏天臺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天臺山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佛學天臺宗發展史》《妙法蓮華經文句校釋》《天臺山道教史》《朱封鰲天臺集》等30多種。主編《中華佛緣人物志》《中國名山文化叢書?天臺山系列》《中華天臺學系列叢書》等。
曹志天,浙江天臺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編著有《小濟公》《天臺山傳說》《國清寺》《天臺山佛道儒傳說》《日本高僧西游記》(合著)《濟公傳說》《神奇小濟公》(動畫劇本)等20多種。在省市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稘珎髡f》《劉阮傳說》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授予“濟公傳說傳承人”。
韋彥鐸,浙江天臺人。中學高級教師,曾任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著有《中華天臺學通史》(合著)《紅樓夢指點》《鄉情散記》《中華佛緣人物志》(合著)等。
釋宗真,浙江三門人,曾任中學教師。1997年主編《觀宗講寺志》,后著《寧波佛教志》《諦閑法師年譜》(合著),并曾在《寧波佛教》《臺州佛教》《團結報》上發表過多篇文章。現任臺州市慈善功德會秘書長。
緣起
釋了文
天臺高明寺,是天臺宗創立者智者大師親手創建的道場,初名為“幽溪道場”,歷經興廢。據《幽溪別志》載:智者大師(538-598)于陳宣帝太建年間(569-582)來到天臺山,建起修禪寺。一日,他在修禪講堂講《凈名經》時,僧眾忽見幽溪澗底,飛架七寶虹橋。方廣圣僧來集,或執手爐,或持旛蓋,虹橋飛駕,直至講堂。又一日,智者大師講《凈名經》時,忽風吹經頁,翩翩不下。大師杖錫披荊,隨經所往。過5里多路,經頁始被風卷下地。他見這里峰巒秀拔,清溪鑒心,既感其事靈異,又愛其地清幽,決心在此建阿練若,修頭陀行。于是,“誅茅為茨,編荊為戶”,建起幽溪道場。聚眾講經,弘揚佛法;至今已有1400余年,堪稱千年古剎,在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盛唐時期,幽溪道場規模擴大,正式改建為寺,稱“凈名寺”,蓋取智者大師當年在此宣講《凈名經》之意。后唐天祐年間(904-907),改名為高明寺,以“日月二曜,常照其下,聚而不散”,又高又明,故名“高明”。宋元以后,高明寺年久傾圮。直到明萬歷八年(1580年),傳燈大師來此隱修,發心重建寺宇。他命徒正跡出山募集9年,鑄成三尊鐵佛(“文革”時期已被毀)。隨后,陸續建立僧寮、禪院、楞嚴壇、山門、兩廊、鐘樓、藏經閣。深山窮谷,大多是大師講經檀施所得,得寸做寸,得尺做尺,前后長達32年。高明講寺的重新建成,除了傳燈大師殫力主持外,輔翼者先有無脫傳衣、午亭正時,繼有文心受教諸師。直至鐘樓落成,已臻鼎盛,殿宇宏麗,僧人多至千數(楊應桂《高明寺創建鐘樓記》),儼然名山大叢林。傳燈大師不忘師恩,在寺內建小宗祠,尊百松大師為師祖。為了弘揚佛法,傳燈大師在寺內建立幽溪講堂,定時講授天臺宗教義,遠近僧眾皆來求學。傳燈大師在講授《摩訶止觀》之余,還與弟子一道,為唐代湛然大師所著的《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增加科判。因而被譽為“臺宗中興之祖”。明清以來,高明講寺為天臺宗著名古剎,國內臺宗高僧皆來朝禮。民國期間,諦閑大師、興慈大師、寶靜大師、觀通和尚等臺宗龍象俱曾寓此,靜權大師亦曾來此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明講寺實行農禪并重的百丈清規。僧眾躬耕農田,修持精進,凈化圣域,愛國愛教。寺內道風丕振,名僧輩出:如書法名家寒葉法師來自湖北廣濟大藏寺,在此止觀雙修,認真閱藏;武術高僧海燈法師來此修習臺禪和傳授少林武術。但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高明講寺遭到嚴重破壞,僧眾被迫離散,鐘鼓不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重新貫徹宗教自由政策,恩師覺慧法師發菩提心,勇猛精進,與允凈、宏英等師共議重建寺宇;法籍華人周勤麗女居士和美籍華人夏荊山居士等慷慨解囊,廣大信眾捐款資助,于1979年10月建成大雄寶殿,1980年重塑佛、菩薩、羅漢及天王像,并新建幽溪亭。
藏傳佛教格魯派清定上師來此參學臺教,傳印大和尚曾來此修學天臺教觀,并給寺院題聯等等。1981年10月,周勤麗女居士專程回國來寺舉辦“文革”后全國第一堂水陸法會,祝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并舉行佛像開光、方丈升座典禮,法會隆重,盛極一時。
1983年4月,高明講寺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漢傳佛教地區重點寺院之一。十余年來,在恩師與全寺僧眾的努力下,建成廂房、鐘樓、放生池等配套建筑,梵宇莊嚴,煥然一新。同時,保護好寺內外智者、傳燈等大師留下的珍貴遺跡。1996年,恩師生西,僧眾悲痛曷如!為了繼承恩師遺志,復興高明古剎。我從1997年至2016年間,率領僧眾重修鐘樓、大殿,新建圣會堂、智者別院、放生池,新雕莊嚴的千手千眼觀音、彌勒和祖師等石像。
為方便香客、游客前來朝拜,集資建造進山公路和百松嶺踏步道,新建飏經亭、曙光亭等。
并請朱封鰲先生主編《天臺山幽溪講堂文化系列叢書》,許多學者大德均參與撰寫,為弘揚天臺山高明古寺的歷史文化作出了奉獻。值此《天臺山幽溪講堂文化系列叢書》編成脫稿之際,承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學誠法師為叢書題簽,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董平教授為叢書賜序,百歲老書法家顧振樂先生題寫書名,感恩之至!
2016年6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