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中國畫》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啟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于“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
”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于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于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于人之學,謂之學奴。奴于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于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于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于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系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并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臺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云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并茂,極有吸引力。
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松,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于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第一章 漫話中國畫
第一節 中國畫概覽
一、何謂中國畫
二、國畫的裝裱
三、國畫的載體
四、國畫的工具
第二節 中國畫的分類
第三節 中國畫的一般特點
一、中國畫的構思--首重立意為先
二、中國畫的造型規律--以線造型、以形傳神
三、中國畫的構圖法則--多點透視、計白當黑
四、中國畫的色彩法則--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五、中國畫的意境--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六、中國畫的獨特形式--詩書畫印、相映成趣
第四節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 魏晉以前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先秦兩漢的壁畫和帛畫
一、秦漢壁畫
二、楚漢帛畫
第二節 漢畫像石、畫像磚
一、漢畫像石
二、畫像磚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魏晉畫家及作品
一、“佛畫之祖”曹不興
二、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戴逵
三、東晉畫壇“三絕”顧愷之
第二節 南北朝畫家及作品
一、“秀骨清像”陸探微
二、“疏體”張僧繇
三、“曹衣出水”曹仲達
四、楊子華與《北齊校書圖》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山水畫的興起
一、展子虔和最早的山水名畫《游春圖》
二、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
三、王維的水墨山水
第二節 人物及仕女畫
一、肖像大師閻立本
二、仕女畫的集大成者張萱
四、“百代畫圣”吳道子
第三節 花鳥畜獸畫
一、花鳥畫
二、鞍馬畫
第五章 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人物肖像畫
一、周文矩
二、顧閎中
第二節 荊、關、董、巨和山水畫的創造
一、荊浩
二、關仝
三、董源
四、巨然
第三節 黃筌、徐熙和花鳥畫的發展
一、“黃家富貴”
二、“徐熙野逸”
第六章 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
一、宮廷繪畫的興盛
二、職業畫家的活躍
三、士大夫繪畫潮流的形成
第二節 宋代人物畫家和作品
一、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畫
二、“白描之祖”李公麟
三、梁楷的減筆人物畫
四、宋代風俗畫
第三節 宋代山水畫家和作品
一、李成與范寬
二、郭熙與《林泉高致》
三、米氏云山與小景山水
四、王希孟與趙伯駒
五、南宋四家
第四節 宋代花鳥畫家和作品
一、宋初花鳥畫
二、崔白與宮廷花鳥畫之變
三、宋徽宗和宮廷花鳥畫的繁榮
四、風格多樣的南宋花鳥畫
五、文人士大夫的“君子畫”--墨竹墨梅
第七章 元代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元初畫家及作品
一、趙孟頫
二、錢選
三、高克恭
第二節 元四家及其山水畫
一、黃公望
二、吳鎮
三、倪瓚
四、王蒙
第三節 元代的水墨梅竹與花鳥
一、王淵和張中
二、王冕與柯九思
第四節 元代人物畫
一、劉貫道
二、李肖巖
三、王繹
四、張渥
第八章 明代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明前期宮廷繪畫與浙派
一、明前期宮廷繪畫
二、戴進、吳偉與浙派
第二節 吳門畫派與明中期文人畫
一、吳門畫派
二、明中期文人畫
第三節 明后期繪畫的新變
一、陳淳、徐渭及其寫意花鳥畫
二、明后期人物畫
第九章 清代時期的繪畫藝術
第一節 清初繪畫
一、晚明畫壇宗主--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二、清初四王
三、吳歷、惲壽平的藝術
第二節 清初四僧與其他非正統派
一、清初四僧
二、其他非正統派
第三節 揚州八怪與清中期繪畫
一、揚州八怪
二、清中期繪畫
第十章 近現代畫家及作品
第一節 海派名家
一、“前海派”中堅力量趙之謙
二、善畫金魚的虛谷
三、“海上四任”
四、吳昌碩
五、黃賓虹
六、劉海粟
七、潘天壽
八、張大千
第二節 嶺南畫家
一、居巢與居廉
二、兩高一陳
第三節 京津派畫家
一、陳師曾
二、齊白石
三、蔣兆和
四、李苦禪
五、李可染
第四節 西學東漸
一、西洋畫傳人中國
二、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第十一章 國畫常識拾遺
第一節 圖解中國畫常識
第二節 常見中國畫術語釋疑
一、皴法
二、勾、皴、擦、點、染
三、其他常見術語
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勾勒、白描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進行裝潢。
人物畫是我國傳統的畫科之一,內容以描繪人物為主。因繪畫側重不同,又可分為人物肖像畫和人物故事、風俗畫。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很高水準。從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可以看到當時人物畫的成就。人物畫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最主要的畫科。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畫科之一,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立的山水畫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在藝術表現上講求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
花鳥畫,我國傳統繪畫畫科之一。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為畫面主體。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現的簡單魚鳥圖案,可以看做最早的花鳥畫。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東晉和南朝時,畫在絹帛上的畫已經逐步形成獨立的畫科,并且出現一些專門的畫家。五代、兩宋間,這一畫科更趨成熟。
界畫,也是中國畫畫科之一。明陶宗儀《輟耕錄》一書中,提出將繪畫分為13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贏走獸、人間動物、界畫樓臺、一切旁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中有界畫樓臺一科。指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筑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直尺畫線的繪畫也叫“宮室”或“屋木”。
水墨畫指中國畫中純用水墨的畫體。相傳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來繼續有所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所謂“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青,或指濃、淡、干、濕、黑。實際上都是指墨色的變化很豐富。
青綠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作為主色的畫。若為山水畫還有大青綠和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
金碧指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3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
淺絳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元畫家黃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種山水畫,形成了一種風格。赭石又稱“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原產山西雁門一帶,古屬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鐵礦的地方,均產赭石。
工筆是中國畫中屬于工整細致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寫意是中國畫中屬于放縱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畫”,是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畫。
沒骨也是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后蜀黃筌畫花勾勒較細,著色后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畫成,名“沒骨圖”,后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指頭畫簡稱“指畫”。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清高其佩擅此畫法,其侄孫高秉還著有《指頭畫說》。高其佩說:“吾畫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無物,物成手卻無”。說明他作畫運用了手的各個部分,指甲、指頭、手掌、手背。分析起來,畫小的人物花鳥以及細線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側用,如使用鋼筆一般畫大幅如荷葉、山石,可用潑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撫摸成畫;畫柳條流水可以小指、無名指甲肉并用點苔可用一指或數指蘸墨直下。總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應得其自然,渾然天成,不現手畫的痕跡,方稱上乘,所以說“物成手卻無”。自此以后,作指畫的人雖不少,不過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戲。只有現代已故名畫家潘天壽,指畫成就最高。從畫的時代上可分為:古畫、新畫、近代畫、現代畫等。
中國畫通常以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類劃分。如果作進一步劃分的話,中國畫的門類就很多。歷史上不同的時期都曾對中國畫作過分類,但都難以確切地表達。以下是比較流行的幾種分類:
一、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分為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
二、宋《宣和畫譜》中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獸畜、花鳥、蔬菜。
三、南宋鄧椿《畫繼》中分為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竹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
四、明陶宗儀《輟耕錄》中分為佛菩薩像、玉帝君王道像、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驢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旁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