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為最重要的文藝形式,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揭示生活本質、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創作和閱讀文學作品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掌握社會發展規律、提升精神境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
“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作用不可替代。”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精神高標,在充盈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著正能量。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高度重視文學創作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加強職工文學創作隊伍建設,深化職工文化活動,拓展職工文學作品傳播渠道,大力繁榮電網文學創作和職工文化生活,把職工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公司系統的作家堅持“為職工書寫,為電網放歌”,電力作家以豐富多彩的作品,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這支老中青梯隊的作家隊伍,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扎根沃土,深入生活,長年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甘于寂寞,潛心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創作出的作品在讀者中引起了良好反響。這套叢書的10位作家是公司系統作家的優秀代表,他們以旺盛的創作力和精進的探索,在各自的創作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其影響已經從系統走向社會,是目前文壇上的生力軍。叢書兼顧了小說、散文、詩歌等主要文學形式,門類齊全,各放異彩,整體上代表了公司系統文學創作最新成果和最高水準。
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專屬的文學,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特色,文學要發揮“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作用,通過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來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我們對文學的期盼。在實現國家電網戰略目標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文學創作發揮著重要作用,作家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對作家思想觀念、審美情操、創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在創作中要真正解決作品與生活、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處理好作品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利益的關系,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作家還要切實提高美學判斷的品位,沒有美學的高標桿、高品位、高趣味、高追求,就沒有作品的高境界。
希望作家們在今后的創作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創作出更好的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王剛(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
《去衛河看鳥》:
患腰椎病三個多月了。雖不是什么能要了命的大病,但也影響到生活。按摩了兩個多月,不見好轉,反覺加重。當腿走不成,腰彎不下來,頭不能扭動,連穿衣吃飯都困難時,想哭。對家中僅有的幾歲小兒哭?哭也沒用,只有不哭,咬牙堅持。
生日,稍覺輕松,恰好是周日,給父母送過早飯后,將小兒反鎖在家里,囑咐好別出家門,把一切日常俗事大把大把地拋開,背上相機,掙扎著,來到早已想一個人走一趟的河邊兒。這成了生日里的最大愿望,給中年的自己一點兒可憐的時間,一個人待一會兒。
河是衛河,貫穿整個縣境南北。最早是兩年前,受朋友之邀,以徒步的方式接觸到她。我們分三段走完了她在內黃境內的所有河段,精華段——馬固橋到王莊橋十二公里,反復走了不下十回。首先驚異于經過治理的河水,竟然清澈如鑒,有成群的野鴨在游動。有水,一個地方就有了靈動;有鳥,一條河流就有了飛翔的靈魂。就這樣喜歡上了這條河流。及至一個晴暖的冬日,幾個人拍過霧凇后,喝了點兒小酒兒,又一次踏上了衛水河畔。還沒下車,透過車窗便見到河上竟有凌空翻飛的雄鷹,成群的大雁,不僅脫口喊出:一河好鳥!哄然大笑后,成了我的“名人名言”,被朋友們笑談至今。
走的次數多了,蒼鷺、野雞等不常見的鳥映入視野,喜鵲與水鴨等更是家鳥,你在河岸上不緊不慢地走,見喜鵲朝圣般銜著等身長的樹枝從河上慢慢飛過,或站在枝頭朝你喳喳喊兩聲,懶得飛走。只有水中當地人叫作“水雞兒”的小野鴨,一路跟著,或撲撲啦啦慌慌張張,腳蹼劃過一溜水花,樣子笨笨丑丑地飛走,或靈巧地鉆進水里扎著猛子,忽兒又從不遠處冒出來,跟你捉著迷藏。
一年四季,時不時地走上一回衛河,有時是幾十個人,有時是三兩個人。見過衛河春天的黃花滿堤,桃花朵朵,將衛河裝扮得清淳美麗。見過她林木茂盛,芳草萋萋的夏季,一片勃勃生機。見過兩岸麥風涌動,玉米金黃,紅火的辣椒棵靠著岸上的楊樹曬暖。也見過銀裝素裹,靜若處子的河流,河邊雪地上大鳥起飛時,留下拍雪而起的翅痕,而雪泥鴻爪,在融雪的河岸隨處可見。沿著她流經的村落,我們還是二十多年前的少年時,曾從老渡口拉著纖繩過衛河,去岳飛童年與少年成長的石盤屯鄉麒麟村尋訪岳飛廟;曾在細雨蒙蒙中舉傘步行到衛河的大轉灣魏灣兒村,去看清末民初的老房子,尋訪與河流有關的“三托生”碑的故事;曾去韓鋪的河邊兒,聽七十多歲的老船工,余韻悠長地喊衛河船工拉纖的號子;也曾去破釜沉舟之地的楚旺鎮,尋找打鐵這門古老的手藝……每走一次衛河,便感覺親近了一次,百看不厭,越來越感覺她的迷人。
想知道她的由來、她的身世,這個謎的封口一旦被揭開一角,結果讓我目瞪口呆。
歷史上衛河曾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時期是朝廷向北部邊防運輸軍隊及軍需物資的主要干流,是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北部邊防的一條軍事要道。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發動數百萬人開挖大運河,至公元610年完成,全長近2000公里,這就是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其中隋煬帝四年(公元608年)興修隋唐大運河四段之一的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引沁水東流入清河(衛河),經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南、河北、山東到今天津附近,經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而衛河在內黃這一全段,就是永濟渠的一部分。那么大運河,就從南到北貫穿了整個內黃縣,大運河,她就一直在這片黃土地上,經久不息地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一直以來,生于鄉間少見世面的我,還傻傻地在想,古老的大運河在現在的國土上還存在嗎?她現在在哪里?無知從來都在和我開著玩笑!這次卻開大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我,如此孤陋寡聞,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醒來,她原來就在身邊靜靜流淌,已等了上千年。她原本就是冥冥中一直在思念的大運河,這一發現,在我的內心掀起滔天巨浪。
這條古老的衛運河,她的身份原來如此高貴!她是《詩經》“邶”“鄘”“王”“衛”四風中歌詠著的衛地,“執子之手,與之偕老”便出自衛河流域的“邶”(今湯陰東南),《詩經》“風”160篇中至少有49篇吟唱衛河流域風光,她包攬了十五國風中三分之一的篇章,說她是流淌的詩河,毫不為過。她容納了北中原的文化精髓,不是嗎?她發源于山西太行山脈,流經河南、河北、山東、天津四省一市,沿途注入衛河的有淇河、洹河、湯河、漳河等。且不說衛河作為大運河存在于這片土地上,單就這些支流,哪一條沒有獨特的歷史和地理文化,哪一條沒有流傳千年的故事?衛河將她們一并收納。她容納過隋煬帝時期開挖時,沿岸被強征暴斂的難民血淚;她容納了獵獵戰火時期,匆匆過往軍隊及滿河糧草從她心上輾壓的重力;她經歷過唐風宋雨,經歷過清時的攻城略地,1938年,日軍侵占衛地后,衛河航運基本處于停運狀態。
這些我不知道的,那些在河流里生息的大小鳥兒知道。那些智慧的鳥,“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一路從詩三百里走來,它們在這一條遠古河流的懷抱中,為她鳴唱、歌吟,從古到今。而今的衛河,不再用于軍事與交通,她是以一條自然河流的狀態存在著,返璞歸真。
情急之下,中岳“毫不猶豫”地拿起燒紅的易拉罐往隔壁院子扔,企圖以鄰為壑,逃避責任。結果只聽“啊”的一聲慘叫,中岳的右手掌瞬間起來一片大泡,他號啕大哭,燒紅帶火的易拉罐掉在地上,燃著的松明碎片和冒著熱氣的蠶豆掉了一地,我在一旁完全嚇呆了。
中岳的爸爸進門看到號啕大哭的中岳和一地火星,急忙跑過來踩滅松明,拉著中岳的手用冷水一直沖,等中岳哭停了,他爸爸問了句:“少疼點了吧!”
中岳剛一點頭,他爸爸神情驟變,對著他的屁股狠狠一腳踢去,中岳飛出一米多遠,整個人都懵了,好半天才緩過神來,又“哇哇”地哭起來,他爸爸怒氣沖沖地罵道:“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玩火,聽不懂啊!”
委屈的中岳哭了很長時間,我只能在一旁傻傻地看著,不好意思溜之大吉,被他爸媽留下來一起吃晚飯,吃得緊張兮兮的,生怕正吃著他爸爸又來一個飛腳,中岳連人帶飯飛出去,幸好沒有發生。那天之后,中岳的右手就留下燙傷的疤痕,一直沒有完全消退,后來他常說這是我們童年的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