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就是閱讀英美小說,然而學生們閱讀的多是20世紀以前的經典作品,對20世紀的小說接觸得較少。進入21世紀已經十幾年了,對20世紀小說的閱讀鑒賞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提高文學鑒賞力,為其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提供資源。
《行走于20世紀的美國文學長廊:20世紀美國小說精華闡釋》選取了20世紀出版的具代表性的美國小說,在介紹小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供關于小說的欣賞和批評范例,使閱讀者能更好地理解20世紀的小說。
《行走于20世紀的美國文學長廊:20世紀美國小說精華闡釋》的閱讀對象包括大學生、廣大英美文學愛好者和一般讀者,尤其是自學者。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由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進行,一方是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另一方是由德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戰火燃起后,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美國人是聽信威爾遜總統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宣傳而加入到戰爭中來的。他們并不理解為何而戰。為了動員全國人民投入戰爭,威爾遜總統試圖賦予美國參戰以道義的和利他主義的含義,用強烈而真純的民主政治的字眼來描繪干涉。他將美國參戰說成是“為和平而戰”,將戰爭描繪成“為結束一切戰爭而進行的戰爭”,許多美國青年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走上前線,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在認清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之后會感到精神幻滅的原因。他們并非沖動好戰,而且戰爭與他們切身利益的關系也不像歐洲人民那樣直接,可以說他們更多的是在為信念而戰,所以當他們發現自己受了欺騙,無論他們在物質上的損失與他人相比多么微不足道,但這種心靈上的創傷是極其深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美國自1861年以來參與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產生的巨大影響與美國的參戰時間和所付出的代價是不成比例的。戰后,對于戰爭極端憎惡的情緒在美國十分普遍。參戰的青年人在看到巴黎和會上玩世不恭的各國政客們爭吵不休和討價還價時,產生了深深的被出賣的感覺。他們通過自身的經歷發現,這場戰爭并不像威爾遜在參戰演說中所鼓吹的那樣,是“為了捍衛民主、為各國帶來和平和安全、在這個世界中確保民主的生存”,他們在戰爭中見到的只是屠殺和死亡。作為美國人,他們的厭戰情緒又比別國人民多了一層內容,那就是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而被卷入了一場本來不屬于他們的戰爭。他們認為,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的一場混戰,美國被卷入其中僅是替歐洲做了一件它不論從道德持久力,還是從人力物力方面都無法完成的骯臟事情。為這樣的戰爭而犧牲一批最優秀的年輕人的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可恥的。戰爭對知識分子造成了更為深刻和持久的精神創傷。這場戰爭使他們看到了曾令他們引以為榮的歐洲文明的破產,戰爭暴露出來的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妄本質使他們產生了歐洲文明該往何處去的困惑。曾為他們的父輩所珍視、所恪守的一些傳統價值觀念在這場戰爭中被無情地摧毀了,他們感到個人與社會之間出現了無法彌合的縫隙。舊的體制已經被摧毀,而新的體制又尚未建立,他們處于一種孤立的境地。于是,迷茫、失望便成了籠罩整個20年代的情緒。
20世紀堪稱美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同時也可以說是又一次“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進了現代美國文學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主旨雖然是現實主義,但不同的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卻呈現出各自的特色。
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呈現出以下幾種傾向。首先是兩種現實主義小說。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創作繼承了19世紀的高雅“現實主義”傳統,擅長描寫美國東部有閑階級男女的心理。他的作品描寫的民主思想濃厚、獨立性強、天真無邪、不拘虛禮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國上層婦女形象,始終被視為美國文化產物的典型。與這種創作傾向截然相反的是鄉土小說和反映農民心聲的作品。其次是鄉土作家和幽默小說。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歐·亨利。他的短篇小說篇幅精練,以情節取勝,一般以寫小市民生活為主,充滿了蘊含同情的幽默和詼諧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結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謀篇布局手法更是頻頻令讀者拍案叫絕。再次是“黑幕揭發者”與厄普頓·辛克萊。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以揭露資本家窮奢極欲和政府丑聞為主要內容的暴露文學曾一度發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頓·辛克萊的《屠場》最有影響力。最后是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交織。這一時期美國文學的一個重要成就在于出現了一批既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同時又受到歐洲自然主義哲學和文學思潮影響的作家。他們所描寫的往往是一些沒有文化、出身貧寒的下層人民和社會渣滓。
第一部顯示出決定論哲學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萊斯的中篇小說《街頭郎梅季》。杰克·倫敦同時受到馬克思主義、尼采的超人哲學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長短篇小說中。他的寫作風格粗獷而剛勁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展示。西奧多·德萊賽運用巴爾扎克寫典型、寫細節的手法,成功地再現了他那個時代大城市中的社會生活和典型人物,場面比較廣闊,含義比較深刻。他雖然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現象,但又塑造了一批隨波逐流、任性縱欲的主人公。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多以諷刺手法揭露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丑惡現象和矛盾。作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代言人,雖然他的作品從某些側面揭露展示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矛盾和黑暗,但他的視野從未超越中產階級。約翰·斯坦貝克的創作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力求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生活的本質。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寫加州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為主,充滿了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代表作《憤怒的葡萄》同時也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文學界最重要的作品。斯坦貝克十分重視寫作技巧,無論是從情節安排到人物刻畫,還是從遣詞造句到人物語言,他都精心籌劃,獨具匠心。他尤其重視從下層人民的口語中汲取營養,加以提煉,形成了個性化的、富有鄉土氣息的、色彩明亮的文學語言。
趙琳婭,女,河南內黃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外語學院講師。多年來,一直從事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學。完成編著《商務英語翻譯教程》和《心靈的對話——多麗絲·萊辛訪談錄》等。還主持參與了河南省省級科研項目三個,發表中文核心論文數篇。
第一章 20世紀初的美國小說
第一節 一次對傳統道德的挑戰——《嘉莉妹妹》中的消費主義分析
第二節 杰克·倫敦的曠世野戀——《野性的呼喚》中的人生哲學與敘事
第三節 一個典型的美國商人——《巴比特》人物形象分析
第四節 爵士時代的畫卷——《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象征意韻解讀
第五節 人生的荒謬和困惑——《太陽照常升起》的存在主義解讀
第二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美國小說
第一節 一部現代主義的杰作——《喧嘩與騷動》的寫作特征解析
第二節 一部美國群像小說——淺析《美國》的多重創作風格
第三節 巧妙的隱喻世界——《人鼠之間》的隱喻分析
第四節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心是孤獨的獵手》主題探析
第五節 黑人文學的里程碑——解析《土生子》的新黑人形象
第三章 “二戰”后至60年代的美國小說
第一節 找尋存在的價值——《看不見的人》的存在主義解讀
第二節 “色情”還是“唯美”——解析對《洛麗塔》的兩種誤讀
第三節 一場自我的精神救贖——《雨王亨德森》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四節 喜中見悲——解析《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黑色幽默
第五節 一部反戰力作——分析《五號屠場》的反戰技法
第四章 70年代以后的美國小說
第一節 覺醒與反抗——《紫顏色》的成長主題分析
第二節 白人文化殖民下的黑人悲劇——《最藍的眼睛》
第三節 華裔女性文學的經典——《女勇士》的主題探析
第四節 戰爭中的彩虹——分析《萬有引力之虹》的多重主題
第五節 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美國牧歌》的主題分析
參考文獻
后記
《行走于20世紀的美國文學長廊:20世紀美國小說精華闡釋》:
二、意象象征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除了向讀者展示“爵士時代”風流豪華的生活,更向讀者展示出一種無比高雅的藝術品位。作者采用了大量精致微妙的創作技巧來烘托小說的土坯,其中給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象征手法的運用。這種象征手法在小說中貫穿始終,起了點明主題、升華主題的作用,并使某些貌似不起眼的細節變得耐人尋味、引人人勝。
1.綠燈
小說中突出的意象是黛西房子盡頭的那盞綠燈,它首次出現在尼克從美國中西部到東部紐約市郊定居不久的一天夜晚。當時尼克發現他的鄰居蓋茨比從房中走出,銀色的月光下,蓋茨比獨自站立在草坪上,“他朝著幽暗的海水把兩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樣子真古怪,并且盡管我離他很遠,我可以發誓他正在發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來,除了一盞綠燈,又小又遠,也許是一座碼頭的盡頭”。①這盞綠燈就這樣顯現在讀者面前了。它又小又遠,然而對于主人公蓋茨比,卻具有神奇的魅力,致使蓋茨比在黑夜中顫抖著伸出雙臂,仿佛是要擁抱這盞綠燈。蓋茨比看上去幾乎是沉浸在某種神秘的儀式之中,那樣子就像一個圣壇前的頂禮膜拜者。蓋茨比與這盞綠燈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微妙關系呢?蓋茨比與黛西原是一對情人,殘酷的戰爭使他們天各一方。世俗佳人黛西很快另有所愛,結婚成家。從戰場上歸來,并通過一些不體面的手段變成百萬富翁的蓋茨比對黛西一往情深,他特意買下了與黛西家隔海相望的一座豪華別墅,經常舉辦盛大宴會,請來配備齊全的大型樂隊,把別墅從塔樓到地窖都安裝上五顏六色的彩燈,甚至請來一些連蓋茨比本人都不認識的客人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這一切為的是能引起住在海灣對面的黛西的注意。當尼克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才對蓋茨比在那個夜晚的行為恍然大悟。蓋茨比從社會底層奮斗爬上來,并不是為了豪華的生活和物質的享受,他向往的是上層社會那種所謂的“純潔的愛情”。那是一種非物質的物質至上主義,是一個理想,一個不可名狀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浪漫夢想,是一個永恒的期待。在他心目中,黛西象征著美國上流社會一切美好的東西。
在尼克的安排下,蓋茨比和黛西相見了。會見中,綠燈的意象再次出現,其意義使讀者一目了然。“要不是有霧,我們可以看見海灣對面你家的房子。”蓋茨比說,“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通宵不滅的綠燈。”①作者以一盞綠燈來象征主人公的理想美夢,而讀者所看到的是一盞什么樣的燈呢?這盞燈在大霧中時隱時現,在大風中搖曳不定,這無疑是在暗示著蓋茨比重溫舊夢的愿望是那么渺茫,可望而不可即。與黛西相見是蓋茨比多年來夢寐以求、朝思暮想的熱切心愿,然而,當真正見到黛西時,蓋茨比卻神色凄惶、局促不安。“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這并非黛西的過錯,而是由于蓋茨比的夢幻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全身心的熱情來創造這個夢,不斷地添枝加葉,賦予它巨大的活力,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能與蓋茨比的夢的活力相比。但它終究是一個夢,一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而已。蓋茨比實際上在守衛著“虛無”,而這便使他的浪漫主義的純潔性和他那天真幼稚的傷感力躍然紙上。
小說結尾時,作者又一次提到了那盞綠燈。黛西開車從城里回家,路上撞死了她丈夫的情婦默特爾,同車的蓋茨比主動承擔了責任,為此他慘死在默特爾的丈夫威爾遜的槍口下。尼克辦完蓋茨比的喪事后,凄楚地獨自躺在沙灘上,回想往事,浮想聯翩。突然間他想起了蓋茨比第一次癡望那盞綠燈時的情景,他經歷了漫長的道路來到這片綠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試圖重復他生命中黃金般的時刻,雖然這只不過是個美好的夢,但正是這個夢,展現出了他對神圣愛情執著追求、始終如一的高尚情操,這也正是蓋茨比的了不起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