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代表的是《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中的“人與自然共同的作品”,闡明了以地域為基礎實施的遺產保護的本質特征。《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觀保護研究/景觀研究叢書》在回顧自19世紀以來國際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和實踐、我國自1930年代以來遺產保護運動的成就和美國遺產地保護的經驗與方法的基礎上,對文化景觀概念的生成、內涵及在我國遺產保護中的具體應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遺產地的文化景觀保護理論,初步建立了我國基于遺產地的文化景觀保護區分類體系,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方法和策略。
文化景觀的保護主要由歷史景觀保護管理與修復和自然生態保護管理與維護兩部分工作組成;谶z產地實施的保護是一種動態的遺產保護,是在遺產所依存的地方發展中的保護。依據我國的遺產特征,《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觀保護研究/景觀研究叢書》將我國的文化景觀遺產地劃分為歷史的設計景觀即歷史園林及歷史風景點景觀、有機進化之殘遺物(或化石)景觀即大遺址景觀、有機進化之持續性景觀即聚落景觀、基于傳統審美意識的名勝地景觀即風景名勝區四種類型,并認為:歷史的設計景觀的保護是風格修復和風貌維護的過程;大遺址景觀應根據其規模特征分別以遺址公園與遺址保護區方式保護;聚落遺產地的保護應強調生態意識和社區意識;風景名勝區保護應采用分類指導,一區一法,科學管理,定量監控。
蔡晴,工學博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南昌大學建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建筑設計、遺產調查與保護研究等。
緒論
上篇 背景
1 持續變化的風景——以歐洲為基地的世界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1 世界文化景觀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與實踐
1.1.1 遺產保護觀念和方法的發展
1.1.2 以國際保護憲章和法規為基礎的保護理論的逐步形成與完善
1.1.3 后工業社會遺產保護思想和實踐的新發展
1.2 世界現代自然遺產保護的思想歷程
1.2.1 1960年代:激蕩歲月
1.2.2 197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
1.2.3 1980年代:為了發展而保護的觀念
1.2.4 1990年代:保護地從“孤島”走向“體系”
1.2.5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概念的形成
1.2.6 21世紀:自然保護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1.3 融合文化遺產與自然保護的景觀及遺產地保護理論和方法在21世紀的發展
1.3.1 《歐洲景觀公約》(Europe Council,2000):“景觀”作為保護對象、保護方法和保護政策
1.3.2 《下塔吉爾憲章》(TICCIH,2003):工業景觀的保護與再生
1.3.3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2002):可持續性的農業景觀保護
1.3.4 2010年代之后的兩部佛羅倫薩宣言:人類對景觀概念外延拓展形成共識
2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成就、問題和建議
2.1 我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2.1.1 不可移動文物從“收藏”到“保護”
2.1.2 從“修舊如舊”到“不改變原狀”
2.1.3 城市歷史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2.1.4 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與實踐的多元化
2.1.5 我國當代文化遺產管理的行政體系和執行機制
2.2 我國文化遺產管理的立法框架
2.2.1 發展歷程:保護和管理體系的逐步形成
2.2.2 存在問題:因法規體系和實踐類型不相符而導致無法可依,因基本概念闡述的不完善而導致保護方法的混亂
3 美國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與實踐
3.1 美國自然與文化遺產地保護運動觀念的成長
3.1.1 保護體系的初步定義(1830—1930年代)
3.1.2 羅斯福的新政對保護的影響(1930—1950年代)
3.1.3 生態革命(1960—1970年代)
3.1.4 變革和拓展(1970年代—至今)
3.2 美國文化遺產地保護的觀念、方法和管理框架
3.2.1 文化遺產管理制度的形成
3.2.2 歷史街區(Historic District)
3.2.3 國家歷史公園(National Historic Urban Park)
3.2.4 文化遺產地的主要管理者
3.3 美國國家公園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區管理框架
3.3.1 國家公園體系的內容
3.3.2 國家公園的管理體系
3.3.3 國家公園的保護法規體系
3.3.4 國家公園的規劃體系
3.3.5 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的其他特點
4 上篇小結: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
4.1 研究的起點——西方和國際主流保護思想與實踐的演變
4.1.1 認識到多樣性的普遍價值
4.1.2 認識到遺產環境的整體性
4.1.3 認識到遺產作為一種資源的經濟價值
4.2 中國遺產保護的成就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4.2.1 歷史的跨越
4.2.2 當前的主要問題
4.3 美國的經驗
4.3.1 基于地域的保護
4.3.2 多學科的協同
4.3.3 旅游業與遺產管理協調發展
4.3.4 完備的管理體制
4.4 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
中篇 理論
5 文化景觀:一種特殊的遺產類型
5.1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的含義
5.2 在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中發現文化景觀保護的價值
5.2.1 在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
5.2.2 在文化遺產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
5.3 文化景觀保護對于我國遺產保護的特別意義
5.4 文化景觀的類型
5.5 文化景觀保護的特點
5.5.1 維護文化景觀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
5.5.2 建立文化景觀的保護是保護傳統人、地關系的觀念
5.5.3 以建立保護區的方式進行保護
5.6 文化景觀保護規劃要點
6 基于地域的保護:概念、理論與方法
6.1 保護區
6.1.1 古跡保護:從保護本體到保護區
6.1.2 文化遺產保護區
6.2 自然保護區
6.2.1 自然保護區的產生
6.2.2 自然保護區設置的不同傾向
6.2.3 自然保護觀念的變化與自然保護區設置
6.2.4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及其管理體制
6.3 超越保護區——保護地群: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和國家遺產區域(Herirage Area)
6.3.1 富有歷史文化遺產的綠帶——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
6.3.2 對話與交流之路——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
6.3.3 遺產廊道和文化線路的異同
6.3.4 基于生態網絡概念的保護地群——國家遺產區域(Heritage Area)
6.3.5 遺產廊道和文化線路對我國遺產保護的借鑒意義
6.4 建立我國的遺產保護地體系
6.4.1 我國現階段的保護地體系的不足之處
6.4.2 遺產地國家級系統規劃途徑的建議
7 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
7.1 歷史景觀保護管理與修復理論
7.1.1 歷史景觀保護在文化景觀遺產保護中的價值和意義
7.1.2 歷史景觀的保護與管理
7.1.3 空間規劃作為歷史景觀保護和品質提升的一種手段
7.1.4 在一個實例中理解歷史景觀管理的本質——對“變化”的管理
7.2 自然生態保護管理與維護理論
7.2.1 游憩環境承載容量理論(RCC)
7.2.2 可接受的改變極限理論(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簡稱LAC)
7.2.3 娛樂機會譜(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簡稱ROS)
7.2.4 環境影響評價理論(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EIA)
7.3 歷史景觀和自然生態的管理、維護與修復
下篇 類型
8 歷史的設計景觀:《佛羅倫薩憲章》指導下的歷史園林及景觀設計保護的概念和方法——風貌維護與風格修復
8.1 歷史園林及景觀設計保護觀念辨析
8.1.1 《佛羅倫薩憲章》與《威尼斯憲章》
8.1.2 歷史的設計景觀:有生命力的遺產
8.1.3 風貌維護
8.1.4 風格修復
8.1.5 小結
8.2 歷史的設計景觀的保護方法
8.2.1 風景文物的維修
8.2.2 重建和復原
8.2.3 搬遷和改建
8.2.4 風貌保護
9 有機進化之殘遺物景觀——大遺址保護的概念和方法
9.1 大遺址保護的基本觀念
9.1.1 大遺址保護相關概念
9.1.2 國外大遺址保護的方法和經驗
9.2 我國大遺址保護的方法
9.2.1 我國大遺址的保護面臨的問題
9.2.2 我國大遺址保護的兩條途徑
9.2.3 建立大遺址保護規劃管理的基本框架
10 有機進化之持續性景觀:聚落遺產地保護的觀念和方法——從“建筑博物館(Building Museum)”到“生態博物館(Ecomuseum)”
10.1 歷史聚落的整體性保護觀念和方法的演進
10.1.1 露天建筑博物館(Open-一air Building Museum)
10.1.2 鄉土博物館(Homeland Museum/Museum Viilage)
10.1.3 社區(鄰里)博物館(Community Museum/Neighborhood Museum)
10.1.4 生態博物館(Ecomtiseum)
10.1.5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
10.1.6 國際聚落遺產地保護觀念和方法變化的特點
10.1.7 我國的歷史聚落保護——歷史文化村鎮
10.2 聚落遺產地的旅游業
10.2.1 我國的聚落遺產地旅游業案例:江南古村鎮和中西部民族生態博物館
10.2.2 怎樣評價聚落遺產地旅游業的成敗得失
10.3 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來保護聚落遺產地
10.3.1 生態博物館的生態特征和生態保護
10.3.2 生態博物館的社區保護和社區管理
10.4 我國村落遺產地的景觀管理——《關于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的貴陽建議》的理論和方法
10.4.1 關于整體保護
10.4.2 關于發展和延續
10.4.3 關于政策引導、法律約束、公眾參與
11 基于傳統審美意識的名勝地景觀:風景名勝區保護的理論和方法
11.1 我國風景名勝概念及其資源特征
11.1.1 我國風景名勝發展形成的歷史過程
11.1.2 我國風景名勝區(Scenic & Historic Interest Areas)的概念和國外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概念的比較
11.2 我國現代風景名勝區制度的形成及其管理體制
11.2.1 我國風景名勝區制度的建立
11.2.2 風景名勝區制度在我國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作用
11.2.3 我國當前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和管理中的問題
11.3 我國風景名勝區規劃和管理的對策研究
11.3.1 管理體制:改革和調整
11.3.2 空間管理:分類指導與分區保護
11.3.3 規劃管理:由規劃達成保護
結語:導向成功的保護——達成文化景觀遺產地的可持續演進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