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背景及特點,圍繞當代信息素養養成教育,進行《信息與人生》結構和內容的架構,開發《信息與人生》通識叢書。本書采用簡明易懂的"敘事”手法,從身邊的生動形象案例著手,力求使原本抽象復雜的信息技術理論和概念,以及艱深晦澀的專業術語等,變得簡單易懂并具趣味性,有利于讀者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了解信息技術,教會讀者用信息技術的思維去解決生活及今后工作中的各種難題,有利于提高信息素養,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六部分:信息技術與歷史;信息技術與個人;信息技術與生活;信息技術與社會;信息技術與安全;信息技術與未來。
總 序
經過不懈努力和精心準備,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第一批通識教育系列教材終于出版了。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通識教育”不是一個新詞,而是一個舶來品。早在1829 年,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就提出了“通識教育”的說法。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民主社會中的通識教育》,通稱《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通識教育改革在美國大學漸成風潮,并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后影響到我國內地。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內地知名高校結合中國實際和本校特色,在通識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都進行了不盡相同的有益探索。
對于高校來說,通識教育要求大學生擁有寬闊的視野,了解并掌握與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密切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與其專業和將來從事的職業看上去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卻在其綜合素質甚至人格、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以技術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使命,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其培養的人才應兼具基于國民素質準則下與專科學生層次相匹配的公民素質以及基于職業準則下與高等技能人才相匹配的職業素質。我們認為,高職院校并不是許多功利性人士所認為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通識教育應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進行研究實踐,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相關改革才剛起步。近年來,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占有先機,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首先,我們成立了高職通識教育研究院,以學院資深教授領銜,引進人才,內部挖潛,統籌規劃本校的通識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其次,我們進行了多層次的通識教育改革研究。學院多次召開通識教育改革的相關研討會,鼓勵教師進行通識教育實驗課程研究,將獲得立項的通識教育實驗課程開發項目納入校級課題。同時,我院在省、市一級的通識教育研究中也屢有建樹。此外,在研究的基礎上,學院還積極進行豐富的融通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教學實踐。我們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之下建設了“人與人文”“科學與生活”及“專業與素養”三大系列課程,力爭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自然科學常識和職業素養。
可以說,這批通識教育系列教材就是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一系列相關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階段性成果。對于教材,我們的主要設想有兩點。一方面,這些通識教材都必須經過全新的規劃和設計,要適應于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素養的需要。它們既不是原有專業課的“簡化版”,也不應是對讀者學識起點要求很低的《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常識推介,更絕對不允許出現東拼西湊的水平低下之作。另一方面,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高職通識教育教材還應在通俗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潤物細無聲”,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通識教育改革的初衷。正如我院通識教育研究院院長邱開金教授說的:“高等教育與高技能人才的定性,高職通識教育的定位絕不是唯一傳授知識,也不是簡單的說教一種方法,它所關注和告誡的是哲理,觸發的是覺悟,留下的是切身受用的。”當然,對于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讀者來說,選擇我們的通識教育教材在茶余飯后閱讀,進而提升自己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素養,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通識教育改革在內地的高職院校起步不久。我們對于通識課程教改的信心堅定,也深知探索過程中的曲折。對于這批教材,雖已殫精竭慮,但難免存在不周全之處,其中存在的疏失甚至錯誤,懇請專家學者、普通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改進。
潘修強,男,副教授,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傳媒學院副院長,主持 浙江省教學改革項目 jg2015353 "互聯網+”背景下IT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第 1 章 信息技術與歷史
1.1 語言促進人類文明的誕生 1
1.1.1 前語言階段――臘瑪古猿時期 1
1.1.2 動作語言階段――南方古猿時期 2
1.1.3 意象語言階段――“北京人”時期 3
1.1.4 概念語言階段 4
1.2 文字讓信息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5
1.3 印刷為信息的廣泛傳播創造條件 12
1.4 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使
人類通信領域產生根本性變革 15
1.4.1 靜電復印機 17
1.4.2 磁性錄音機 19
1.4.3 雷達 20
1.4.4 激光器 21
1.5 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與現代通信技術有機
結合推動人類全面進入信息時代 22
第 2 章 信息技術與個人
2.1 史蒂芬?喬布斯與蘋果 28
2.1.1 史蒂芬?喬布斯 28
目 錄
VIII 信息與人生
2.1.2 蘋果 30
2.2 比爾?蓋茨與微軟 33
2.3 馬云與阿里巴巴 35
2.4 馬化騰與騰訊 41
2.5 李彥宏與百度 45
第 3 章 信息技術與生活
3.1 信息技術與消費 48
3.2 信息技術與娛樂 58
3.2.1 流媒體技術 58
3.2.2 Photoshop 圖像處理 64
3.2.3 微電影制作 70
3.3 信息技術與學習 72
3.4 超市信息系統 76
3.4.1 進貨 77
3.4.2 銷售 78
3.4.3 存庫 80
第 4 章 信息技術與社會
4.1 充滿江湖氣息的企業文化 82
4.1.1 淘寶網的企業靈魂 83
4.1.2 IT 業巨人――谷歌的企業文化 87
4.2 智慧城市就在我們身邊 88
4.2.1 IT 引領智慧城市 88
目 錄IX
4.2.2 IT 引領智慧交通 93
4.2.3 IT 引領智慧農業 97
4.2.4 人類五官的延伸――傳感器 101
4.3 足不出戶就可活到老學到老――遠程教育 102
4.3.1 全日制教育 103
4.3.2 函授教育 104
4.3.3 遠程教育 105
4.4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政府辦公模式――電子
政府 107
4.4.1 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 108
4.4.2 未來的“卡片人” 112
4.4.3 從紙帶到云盤――看存儲方式的變遷 113
第 5 章 信息技術與安全
5.1 網絡安全 117
5.1.1 中毒 117
5.1.2 防范 123
5.1.3 黑客 127
5.2 電子商務安全 130
5.2.1 數據機密 131
5.2.2 第三方支付 133
5.2.3 網絡詐騙 138
5.3 移動支付安全 142
5.3.1 監控 143
5.3.2 WiFi 144
5.3.3 二維碼 146
X 信息與人生
5.3.4 刷臉 149
第 6 章 信息技術與未來
6.1 12306攜手阿里云抗“春運” 151
6.1.1 何為云計算 151
6.1.2 云計算的特點 152
6.1.3 云計算的應用 154
6.1.4 云計算發展趨勢 155
6.2 紙牌屋:用大數據“算”出來的電視劇 159
6.2.1 兩會談“大數據” 160
6.2.2 何為大數據 160
6.2.3 大數據營銷 163
6.2.4 大數據案例 164
6.2.5 大數據學習 174
6.3 小米、海爾“跑馬圈地” 174
6.3.1 何為智能家居 175
6.3.2 智能家居的應用 176
6.3.3 智能家居技術 179
6.3.4 未來@家――智慧家庭概念館 181
6.4 互聯網公司與設計公司“聯姻” 182
6.4.1 何為工業設計4.0 時代 183
6.4.2 “工業4.0”發展現狀 186
6.4.3 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188
6.4.4 工業4.0 時代“智”能制造模式 191
參考文獻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