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義》從探索老子本義著手,論述《老子》是哲學之書,是執政治國之書,是道德修養之書。老子學說是唯物的一元論,是相反相成而相對統一的辯證法。老子道德文化以慈愛為根本,以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為宗旨,以真誠樸實為主體,以勤儉立身,以無為為常,以中為和諧美好。
習近平主席說:“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各種思想的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自從《老子》成書以來,世人對《老子》及老子學說多有誤解。例如:有人解“無為”是“無所作為”,卻不知“無為”是“無事之先作為”的簡寫、“有為”是“有事之后作為”的簡寫。有人誤解老子學說是消極、無所作為,因而遁跡山林的出世學說,卻罔顧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之言。所以,我們要努力探尋老子原本之義。老子的道德含義是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哲學和政治,也是善良、正義、公正、誠實等行為規范方面的道德。《老子》是哲學之書,是執政治國之書,是道德修養之書。我們讀《老子》,研究老子學說,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對樹立正確的執政治國理念很有益處,對道德修養很有益處。
一、老子道德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春秋末期的老子著書五千余言,世稱《老子》。《老子》言道德,故而《老子》又稱作《道德經》。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代表,三家都有許多經典著作,《道德經》就是道家經典著作中的經典。《道德經》不僅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還是世界文化的經典著作。
何謂文化?以文明的價值觀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化人,這就是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傳承文明的價值觀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化人,使人變成文明人,這種文化就是傳統文化。時代不斷發展,文明不斷進步。因此,傳統文化有先進部分也有落后部分,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文化中經過長久考驗證明是文明的先進精華部分,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
老子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規律):一是天地形成之道,二是生命形成之道,總名之為太極陰陽之道。老子之道是天道:天下為公,對萬物平等公正,為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執政治國者建立天下為公的公有制,建立平等公正的國家社會,為人民謀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其天人合一之得就是德,謂之德政。人按照自然規律(道)行事,其天人合一之得就是德。天人合一之得,就是老子之德。天人合一之得就是德,故而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哲學是天人合一哲學。以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教化人,就形成天人合一文化。老子的道德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天人合一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查看全部↓
導讀
上編 老子探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
下編 老子研究
后記
查看全部↓
《老子本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為道理、理論、學說、思想、主義、自然規律等。古代道同導,故而道為引導、指導、教導。道,不能解釋為說道。《說文》:“日,詞也。”段玉裁注:“詞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日,亦謂之云。”古代先秦時期的說道是日與云。例如,“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又如,《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以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名詞,表示理論、學說、思想、主義、自然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同,表示指導;第三個道是名詞,表示道理。道可道:道是可以指導我們思想和行動者。非常:不是平常。非常道:那不是平常的道理。《說文》:“名,自命也。”段玉裁注:“祭統日:'夫鼎有銘。銘者,自命也。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作名。許意凡經傳銘字皆作名矣,故許君于金部不錄銘字。”因此,古代銘同名。“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是名詞,表示名字、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表示銘刻或銘記;第三個名是名詞,表示名字。名可名:名是可以被人們銘記者。非常名:那不是平常人的名字。老子開篇引入了道與名、非常道與非常名的概念。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無極,即五代、北宋初期華山道士陳摶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所謂無極。名:名稱。始:原始。“無,名天地之始”,意思說:無極,稱名為天地的原始物質。我認為天地原始物質是宇宙暗能量。宇宙暗能量無聲、無色、無形、無處不在地充滿整個宇宙,故而老子稱作無。宇宙暗能量是宇宙的原始物質,故而宇宙明星體與暗星體只占百分之二十八,而宇宙暗能量占百分之七十二。天地是怎樣產生的?老子認為天地起源物是混一陰陽,混一陰陽是陰陽雙螺旋結構依螺旋形旋轉之物。
《說文》:“有,不宜有也。”段玉裁注:“謂本是不當有之稱,引申為凡有之稱。凡春秋書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古多假有為又字。”什么是不宜有者?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古代先秦時期,只有道、天、地、王四者可以稱為大,其余所有人物都不宦稱大,故而有“妄自尊大”的成語。為什么王可以稱為大?《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通天地得人和者,天下人都歸往之,故而成為王者。所以,王的本義是通天地得人和者。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所以掌握通天地得人和之道的王者也可以稱為大。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