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叢書 國際交往與文化軟實力: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戰略》以分析時代背景、時代主題為基礎,從對“軟實力”概念的解析和西方軟實力理論主要理論流派的系統梳理人手,對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軟實力戰略的目的和戰略運作手段進行了剖析;繼而圍繞蘇聯解體、新干涉主義、顏色革命、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等幾個典型問題,著力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文化軟實力戰略對冷戰后世界格局和國際局勢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考察;最后,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戰略問題進行了相關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對策和建議。
軟實力現象,像人類一樣古老,但是,給其此稱呼并使之熱鬧于今的僅是近幾年;關于軟實力的理論研究,方興未艾。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提出了創新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宏偉任務,為中國軟實力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論空間;“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深入拓展,為中國軟實力戰略的運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踐空間。時至今日,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價值不再是一個問題,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軟實力戰略成為理論和實踐界關注的焦點。
本書以分析時代背景、時代主題為基礎,從對“軟實力”概念的解析和西方軟實力理論主要理論流派的系統梳理人手,對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軟實力戰略的目的和戰略運作手段進行了剖析;繼而圍繞蘇聯解體、新干涉主義、顏色革命、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等幾個典型問題,著力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文化軟實力戰略對冷戰后世界格局和國際局勢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考察;最后,力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戰略問題進行了相關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對策和建議。
全書共分四編16章。本題課組組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慎明教授提出全書主旨思想,統籌框架結構的設計,并對全書初稿進行統稿修改。
在具體寫作上,李慎明教授完成第一至第四章,第十四章以及第十六章第一節的寫作;吉林大學的姜紅博士、國家民委的田建明博士合作完成了第五至第八章的寫作;李慎明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楊曉萍博士合作完成了第九至第十二章的寫作;第十三章寫作由楊曉萍博士完成;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二至第五節的寫作由姜紅博士完成。
衷心感謝湖南大學出版社王和君老師,他十分認真負責地對書稿提出了非常專業的修改意見,為本書增色頗多,特別是對作者們因故多次推后交稿時間,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包容。出版社的編輯陳建華女士,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本書進行了編輯,提出的很多意見和建議讓我們很受啟發。
本書立意本是張國祚同志提出的。因工作確實繁雜等原因,李慎明同志再三推托,最終國祚同志推薦楊曉萍博士等人參加寫作,最終成書。這里也一并對國祚同志表示感謝。
雖然課題組盡了很大努力,但書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李慎明,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國際問題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政治組成員。兼任中國政治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等。主要研究方向:黨的建設、民主政治、國際戰略。著有《憂患百姓憂患黨——毛澤東關于黨不變質思想探尋》《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際戰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大黨建》等。在《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200多篇。
第一編 時代、時代主題和中西方文化軟實力的交往、較量
第一章 當今世界仍然處于金融帝國主義時代
第一節 時代及時代主題
第二節 當今時代及時代主題
第三節 當今仍處于金融帝國主義時代
第二章 話語權與“顏色革命”的相關思考
第一節 話語權與領導權和“顏色革命”與文化霸權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節 “顏色革命”與文化霸權的淵源及基礎
第三節 當今世界的文化霸權是以互聯網霸權為主要工具、價值觀霸權為主要內容的
第四節 美國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質
第三章 “互聯網+”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影響
第一節 “互聯網+”領銜生產工具大變革
第二節 “互聯網+”加劇貧富兩極分化
第三節 “互聯網+”引發生產關系大變革
第四節 “互聯網+”引發生產關系大變革的唯物辯證規律
第四章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和國際交往與話語體系建設
第一節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二節 真誠對話、互學互鑒、合作共贏
第三節 建立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
第二編 國際交往中文化軟實力的西方主導
第五章 西方軟實力理論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第一節 約瑟夫·奈與軟實力理論
第二節 美國其他流派
第三節 歐洲流派
第六章 西方倡導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背景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格局的變化
第二節 硬實力與軟實力的互動
第三節 國家利益的軟性拓展
第七章 西方運用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第一節 服務國家戰略的拓展
第二節 整合世界秩序的手段
第三節 占領國際道義的制高點
第八章 西方施展文化軟實力的主要手段
第一節 政治領域的“顏色革命
第二節 西方媒體與公眾外交
第三節 教育文化交流與宗教滲透
第四節 對外援助
第三編 西方文化軟實力對世界的沖擊
第九章 西方的文化入侵與蘇聯解體
第一節 西方文化入侵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第二節 西方文化入侵與”和平演變“戰略
第三節 蘇共意識形態的變化與蘇聯解體
第十章 美國的”人權外交“及其實踐
第一節 美國人權外交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關于”主權與人權“的爭論
第三節 “人權高于主權”的具體實踐
查看全部↓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叢書 國際交往與文化軟實力: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說明時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
在上述要求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頂層設計”。而什么是“頂層設計”呢?接著他做了精辟的闡發:一是符合黨和國家的全局事業,二是符合黨和國家的長遠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全局是指空間,長遠是指時間;空間+時間一歷史。強調全局和長遠,而不僅僅講局部和眼前,特別不僅僅只是講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和自己的任期內,這才是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才是真正全心全意和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有機統一。全局事業與長遠事業相加,也可以說就是宏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而真正要樹立全局與長遠觀念,搞好我們的“頂層設計”,不僅需要認清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時迫切需要正確認識我們當今所處的列寧所界定的時代。
不管承認不承認、正視不正視、認識不認識列寧所界定的時代,它都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現實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之中,存在于我們亟待統籌的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之中。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我們進行科學頂層設計中亟待弄清的一個十分重大的基礎理論問題和客觀現實問題。
科學判斷時代性質,是制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戰略策略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進行社會主義政治和意識形態建設的帶有根本方向性的最基本的指導原則。認清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僅對于我們最終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對于我們認真領會和堅決貫徹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都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節 時代及時代主題
何謂時代及時代主題?這是討論當今我們所處時代必須首先要明確的。
人們用生產工具作為劃分時代的標準,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電力時代甚至“互聯網+”時代等;人們也用主要產業和產業的產值作為劃分時代的標準,如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等。
馬克思、恩格斯用占社會主導地位的階級來確定和劃分“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社會發展形態,并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時代”這一概念。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所說的時代,是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劃分的獨創,是對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階級本質特殊表現形式認識的獨創。列寧明確指出:“這里談的是大的歷史時代。……我們能夠知道,而且確實知道,哪一個階級是這個或那個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時代的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等等。”
列寧有句名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資產階級時代”作出了具體分析。按照列寧劃分時代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資產階級時代細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商業資產階級,二是工業資產階級,三是金融資產階級即金融帝國主義。同時相對應地把資產階級時代這一“大的歷史時代”細分為三個較小的歷史時代:一是商業資本主義時代,二是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三是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加速集中并日益融合為金融帝國主義時代。商業資本主義時代和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同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代。金融帝國主義時代則是壟斷的、腐朽的資本主義時代。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