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就是詩和遠方
我出生在江南水鄉,少年時代是在大運河邊上度過的。每當秋夜,我和
小伙伴們總會在運河邊眺望茫茫星空,我們這些缺乏天文知識的小孩,對太空有的只是奇思妙想,想得最多的當然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
在中學里,我最感興趣的課是語文和數學,它們都讓我感到一種樸素的美,這也許和教這兩門課的都是國內知名的優秀老師有關。到了1953 年高考的時候,我就必須在文學和理工之間做出抉擇了。受到當時抗美援朝的影響,最終我選擇到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專業。在這座培養中國航空工程師的搖籃里,我一邊攻讀課程,一邊在課余時間寫了一些詩,其中絕大部分是為完成宣傳任務而作的。今天看來,其中口號式的語句太多,好在還有幾首小詩略有詩意。如有一首:
就像兩顆飛馳的流星,在浩渺的太空中交會,相逢是偶然的短暫,離別
是必然的永恒。就像兩艘漂泊的小艇,在茫茫的大海中邂逅,暴風驟雨中相互靠近,陽光燦爛下重奔征程。
1956 年放暑假前,在校園里,我遇到了教我們空氣動力學的陸士嘉教授。她親切地告訴我,學校決定成立一個新的空氣動力學專業,并熱情地動員我到這個專業學習。于是,我就轉到了新成立的專業。學校設立氣動專業,就與錢學森1955 年回國有關。他回國后不久,就向陸先生建議要設立氣動專業。實際上,陸先生和錢老是小學和初中的同學,而且還師出同門。陸先生是德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普朗特的唯一一位女學生。錢老卻是普朗特的大弟子馮卡門的得意弟子。1957 年10 月4 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1 號。1958 年10 月畢業時,陸士嘉教授通知我,我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就這樣,我的一生就和中國的航天事業結緣了。
1961 年4 月12 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首次乘東方號飛船環繞地球成功,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回顧一生,我就是為在太空做出與我們民族相稱的貢獻而沖鋒陷陣的。1986 年,我奉命參加國家高技術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的工作,從此,我有機會開始思考與太空有關的一些宏觀問題。
陸士嘉先生的外甥高曉松,在一篇散文中有一句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那么,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之下,我們航天人的詩和遠方又在哪里?無疑就在太空啊!
太空是詩,其壯麗的景色,神奇的變化,美妙的意境,讓它本身就成為一首無與倫比的宏偉史詩。對為探索太空而投身航天事業的人來說,有豪情、有奮斗、有犧牲,隨時都顯靈性,處處都有韻味,這些都在為他們的人生譜寫最動人的詩章。
太空是遠方,其無法窮盡的邊界,其無法解答的謎題,無疑是人類無法通達的最遠方。
為了讓人們可以面向太空,自由誦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放飛自己的太空夢想。
由于人類親自進入太空,生動地體現了人類突破生存極限的努力,從而使航天成為大國綜合國力的體現,引發了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冷戰結束后,大國的航天開始了艱難轉型,從此,太空經濟和商業航天應運而生。隨著商業航天的日臻成熟,終于誕生了一個以全面商業化、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為標志的新航天時代。
在傳統的航天中,普通人只能仰視太空,只有少數精英才能投身到宏偉的航天大業中。在新航天中,若你懷有太空夢想,那么,憑你的理想、憑你的創意、憑你的毅力,就可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事實上,航天領域包括公共航天、商業航天和軍事航天三個部分。公共航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面向社會每個成員的公共航天活動,它的發展也必將為商業航天和軍事航天提供技術支持。商業航天的發展不僅是太空經濟的果實,也是軍事航天發展的必然。無疑,商業航天將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突破口。
當前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Musk)為代表的航天創業潮,正在全球興起。商業航天的發展必然引起世界航天的深刻變革。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當前,世界商業航天的迅速發展,既給中國航天以機遇,也給中國航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此,中國航天人當然也不會無動于衷。
在我腦海里,也常常浮現出2011 年5 月4 日馬斯克在SpaceX 公司網站上發表的一封信,題為為什么美國可以擊敗中國:SpaceX 公司費用的事實。我已達耄耋之年,但仰望星空,心中仍有詩和遠方。若年輕20 年,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投身于航天創業的行列。但現在,我只能以自己微薄之力,寫出一本有關新航天的書,獻給正在艱苦奮斗的中國航天創業者。
最后,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米俊萍博士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而在前期工作中還得到吳長莘的幫助,在此謹向她們致以誠摯的感謝!
2017 年8 月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