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數字科普協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博物館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等單位于2017年6月89日在北京聯合大學共同主辦了主題為用互聯網 模式,講博物館故事的2017年數字博物館研討會。本書整理和匯集了研討會中的46篇論文,以研討會的4個議題為基礎:既有新技術在博物館數字內容建設中的應用,讓博物館館藏活起來的鮮活案例,又有博物館在數字創意設計、融合與發展方面的探索;既有網絡與新興媒體助力博物館傳播,服務大眾的應用實踐,又有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講好博物館故事,挖掘博物館價值的研究和成果。
為了深入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以及讓世界各國博物館的豐富館藏都活起來,為共同保護文化多樣性、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指示精神,根據國家文化部等五部委關于利用互聯網等高新數字技術推動博物館(科技館)信息化建設,推動文物數字資源利用,推動博物館(科技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文件要求,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指導下,北京數字科普協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博物館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等單位于2017年6月89日在北京聯合大學共同主辦了主題為用互聯網 模式,講博物館故事的2017年數字博物館研討會。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對利用高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推動博物館(科技館)信息化建設,推動文物數字資源利用,推動博物館(科技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地指導作用,得到社會和行業贊譽與認可。
來自北京地區博物館(科技館)、高校博物館、中科院博物館(展館)、科普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關村科技創新企業及全國各地博物館和有關互聯網、數字化、計算機信息技術等行業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近200人參加了研討會,彰顯了首都文化中心的聚合力、影響力。研討會秉承介紹發展前瞻,展示案例創新,推廣應用接地氣的宗旨,通過主旨(題)報告、專家論壇、案例分享、互動交流等單元活動,搭建專家學者廣納良言、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的交流平臺。與會者就新技術應用助力博物館數字內容建設、數字博物館創意設計與融合發展、新興媒體助力博物館的傳播與服務、數字博物館價值挖掘與應用等分議題進行了研討。
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是在北京市科協、市文物局、市經信委指導下的數字博物館方面的綜合學術交流活動。從2005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出版了五本研討會論文集。這次研討會是主辦單位成功舉辦的第七屆數字博物館研討會,研討會征集了近70篇大會發言稿和論文,經過專家評審,以研討會的4個議題為基礎,整理和匯集了其中46篇論文,出版這本論文集。本論文集既有新技術在博物館數字內容建設中的應用,讓博物館館藏活起來的鮮活案例,又有博物館在數字創意設計、融合與發展方面的探索;既有網絡與新興媒體助力博物館傳播、服務大眾的應用實踐,又有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講好博物館故事、挖掘博物館價值的研究和成果。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互聯網 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互聯網手段為博物館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從文物科研到陳列展示,從參觀瀏覽到互動體驗,互聯網 已經成為現代博物館的主要特征,已經成為提升博物館功能、向公眾普及科技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聯網講好博物館文物背后的故事,向公眾進行博物館知識和文物、歷史、文化的教育,不但是黨和國家對博物館工作者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各級博物館抓住歷史機遇、尋求自我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論文集是主辦單位出版的北京數字博物館發展的系列論文叢書的第6本,適合從事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行業人士、文化創意、展覽展示、科普工作、研究開發人員、數字化工作者、科技傳播者以及關注博物館、科技館發展的熱心人士參考。歡迎讀者通過電子郵箱(bjszkpxh@163.com)與我們聯系,交流經驗,暢談體會,反映意見,提出建議。對本論文集匯編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得到了北京數字科普協會專家們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協會有關工作人員作了大量的文稿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委會
2017年9月
北京聯合大學(Beijing Union University)是1985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北京市屬綜合性大學,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華、北大等大學創辦的36所大學分校。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據201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擁有14個校區,分布在北京的6個城區,形成了以北四環校區為中心,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學布局。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東側北四環校區。占地約900余畝,校舍面積約40萬平米,圖書館藏書近235萬冊。學校現擁有考古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專門史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2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該校有專任教師近1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3萬人,其中本科生2萬余人,高職高專生近6000人、外國留學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數量的碩士研究生。還有各類成人教育學生4000多人[1] 。
一、讓博物館館藏活起來新技術應用助力博物館數字內容建設
淺析知識圖譜在智慧博物館中的應用前景萬 靜 嚴歡春 邢立棟(2)
淺談博物館數字App應用閆 濤(7)
圖像觸覺感知如何幫助博物館的視障觀眾
楊文珍 羅佳麗 邱 克 吳新麗 姜兆娜 吳躍成(12)
談沉浸式虛擬現實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經驗于 暉 單英芝(20)
新技術新平臺助力中國園林博物館的應用研究趙丹蘋(26)
博物館VR項目的技術實現潘志鵬(31)
二維碼活用于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姚華容 王 娜(42)
試論可移動文物普查平臺藏品大數據助力 北京奧運博物館數字藏品
管理建設趙 媛(47)
二維碼標簽在園博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趙丹蘋 李 明(52)
虛擬現實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張文娟(59)
淺談PBR技術對數字文物展示效果的提升張雨辰(63)
淺談WATCHOUT技術在博物館多媒體展示方案的應用
以端門數字館數字沙盤交互節目為例葉?t珮(68)
新技術助力博物館數字資源再利用的初探侯琛琛(72)
用互聯網 文化讓博物館活起來居德華(77)
試論虛擬現實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王 瑩(82)
文物攝影在博物館數字化形勢下的應用李 凡(86)
二、創新、融合與發展數字博物館創意設計與融合發展
虛擬現實與交互展示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應用
文化遺產傳承應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初探王 輝(92)
藏品三維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究王 偉(98)
探索自動化數字拓印技術對刻文的保護及傳承
劉清?B 劉曉暉 劉海倫 季 紅 沈 濤(104)
中國農業博物館數字化展示傳播實踐李雙江(111)
淺談大數據時代的藏品數字化李士毅(119)
關于化肥數字互動體驗館的探索與實踐武 琦 郭新宇(124)
基于三維虛擬現實工具平臺的數字博物館建設范曉明 劉 娜 劉 欣(128)
論博物館數字項目的監測與優化
以數字故宮為例許冰彬(137)
古建貼落畫數字化采集特點與標準
以故宮毓慶宮為例金悅平(142)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故宮博物院網絡安全構想劉 佳(149)
云上飛翔
基于私有云的故宮博物院業務基礎設施建設陳靜靜(154)
三、網絡服務千萬家新興媒體助力博物館的傳播與服務
多媒體科普作品傳播特點與影響因素分析*肖 云 周 林 黎 文 鄭雙美(162)
博物館的新浪潮虛擬現實重塑觀眾體驗
《后羿射日》VR開發案例童 茵 孫一菲(168)
淺析新媒體在博物館公眾服務中的作用王 瑩 吳明鋒 馮雪菁 李 岑(172)
信息技術助力武漢植物園科學傳播李 娜 程嘉寶 張莉俊(177)
淺析互聯網 背景下博物館智慧導覽創新
以蘇州博物館云觀博為例李 端(182)
全景視頻大規模實時視頻傳輸的探討與實施王廣生 魏之浩 劉超 劉辰爍(188)
博物館應用新媒體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
以北京文博交流館為例薛 儉(195)
試論新媒體在博物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金彩霞(198)
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公共傳播的實踐、趨勢和反思周文翰 唐澤慧(203)
網絡直播助推博物館教育與宣傳黃 瀟(209)
互聯網 模式下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
以故宮影像資源系統為例田 園(214)
四、講好博物館故事數字博物館價值挖掘與應用
互聯網 背景下博物館信息的組織與傳播模式淺析李 蓓(220)
數字出版云服務與博物館結合模式創新
基于博物館知識引入科學秀云平臺的應用耿立宏 肖 云 陳 曲(226)
互聯網 趨勢下的館校合作初探
以天津博物館社教活動為例邊 靜(231)
北京奧運博物館奧運藏品管理系統特色王 驍(235)
三維虛擬互動科普教學課程設計與應用金榮瑩(239)
博物館教育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公共教育的策略研究孫秋霞(244)
智慧型展覽建設的基石
觀眾在數字展廳的參觀動機研究吳 萌(249)
在互聯網 模式下給孩子講故宮故事
以故宮博物院出品的少兒類數字產品為例劉寧星(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