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寫作十講》凝聚了一個從業十年、仍在筆耕不輟的評論員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思考成果。
它打破了傳統評論教材的結構安排,以更符合評論寫作內在規律的問題意識去安排章節;對寫作規律作了獨到的剖析,提出了“評論的附加值”和“評論的寫作效率”這兩個核心概念;沒有停留于評論寫作的技術層面,而是嘗試教學生如何積累作為一個評論員應掌握的非技術要素;《時評寫作十講》特別重視案例,而且所選案例多數是作者自己的創作體驗和作品,這比單純引用別人的案例更具說服力,更能把寫作的思維過程和實戰經驗完整地還原出來。
《時評寫作十講》不是用于應試的,而是非常實用的時評寫作參考書,不但可以幫助初學者少走彎路.盡快上手,也可以幫助評論員走出誤區,迅速提升自我。
《時評寫作十講》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時事評論寫作指南,實用、鮮活而有體系,深入而能淺出。曹林是一位有正義感的優秀評論人,他的作品明快兼具深刻,尖銳不失理性。曹林一直關注評論界動向,善于發現趨勢性問題。本書是其評論寫作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國內時評界跟蹤觀察思考研究的成果。本書值得正在寫評論的、打算寫評論的和研究評論的人們一讀。
曹林,《中國青年報》主任編輯、評論部副主任,在《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深圳《晶報》等數家媒體開有時評專欄。著有《拒絕偽正義》(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年版)。評論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并曾獲中國人大新聞獎、中國慈善新聞獎、中國廉政新聞獎、《南方周末》和搜狐舉辦的中國時評大賽一等獎、首都青記協舉辦的評論大賽一等獎。在多家電視臺、電臺做過評論節目嘉賓.并在多所高校新聞系開過評論講座,備受學生歡迎。
序 馬少華
第一講 評論的知識準備
評論寫作是一個不斷吸收新思想、不斷形成新觀念、不斷習得新經驗的開放過程。我們應該在對時事的觀察中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積累新的知識,而不是在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中透支自己的所學所積累,把自己寫空。
一、多讀書
1.讀書為評論儲備知識
2.讀書積累評論的問題意識
3.讀書培養評論敏感
二、多寫作
1.寫作培養評論語感
2.突破寫作的心理障礙
3.積累評論分寸感
三、多看新聞
1.培養時代感
2.訓練評論思維
3.培養時事聯系感
四、怎樣將理論應用到評論中
五、培養積累資料的習慣
六、對初學評論者的幾個忠告
附錄1:時事評論員讀書的三個時段(曹林)
附錄2:如何克服寫評論的心理障礙(馬少華)
第二講 評論的附加值
現在每天紙媒和網絡生產出來的評論多如牛毛,在這信息海洋中,讓人讀你的評論總得有一個理由吧,憑什么讀你的而不讀別人的,你的總得比其他人的有可取之處,能讓人收獲一點兒東西,那就是你文章的附加值。
一、寫評論要比讀者知道得更多
二、建立政治人脈——向李普曼學習
三、親自去調查——以“接地氣”戒除鍵盤依賴
四、專業取勝——專注領域積累的優勢
五、親身經歷講故事——“我”的附加值
六、兩會評論實踐附加值
1.兩會政治的知識附加值
2.多元渠道的信息附加值
第三講 評論的表達效率
1935年8月,當時正在天津《大公報》工作的蕭乾接受了總編輯張季鸞讓他寫一篇關于開學時勉勵師生的社評任務。結果稿子沒通過,不能用。蕭乾從張季鸞辦公室拿退稿時問:“張先生,學著寫社評應該看些什么書?”張季鸞沉吟了一會兒說:“《佛經》。”張季鸞之所以向蕭乾推薦《佛經》,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讓其學習文字的簡練和濃縮。
一、公民表達的實用文體
二、最短時間最快理解你的觀點
三、切忌信馬由韁的發散性思維
四、盡量少談抽象概念
五、讓人琢磨的不是好語言
六、精彩要體現在標題中
七、漂亮的開頭迅速征服讀者
八、評論的結構和節奏
九、表達效率,當然還要求出手迅速
十、表達效率讓評論付出的代價
第四講 評論的選題
《南方周末》的廣告語是:在這里,讀懂中國。我們這些以評論為業的人,在選題上也應該有這樣的大視野、大關懷:將自己的選題與你身處的時代結合起來。在你的評論中,要能讀懂中國。
一、選題就是對評論價值的判斷
二、大時代的觀念——將選題與時代結合起來
三、從你的選題中讀懂中國
四、新聞本位時代無法回避熱點
五、有沖突的話題更有評論價值
六、追逐熱點之外拓寬選題途徑
七、帶著問題意識,等待新聞由頭
第五講 評論的角度
一位教徒在祈禱時犯了煙癮,就問神父: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神父瞪了他一眼說:不可以!另一位教徒在祈禱時也犯了煙癮,他問神父:抽煙時可以祈禱嗎?神父贊賞地說:可以!
一、角度不是迷信,角度非常重要
二、新角度切入,提起對老問題的關注
三、小角度切入,讓大問題有貼近性
四、跳出思維局限——“無話可說”也是一種角度
五、見人之未見——在細節中尋找新的角度
六、尋找最能體現新聞價值的角度
七、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幾個案例
附錄:評論的角度與批評的價值次序(曹林)
第六講 評論的觀點與判斷
關于評論寫作的判斷次序,一個資深媒體人是這樣說的: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再說利害。這句非常精辟的話,基本上涵蓋了評論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判斷。先問真假,作的是事實判斷。而“再斷是非”和“再說利害”涉及價值判斷中兩種最重要的判斷:是非判斷和利害判斷。
一、觀點是對事實或價值的明確判斷
二、法律判斷是一種事實判斷
三、價值判斷中最普遍的判斷:是非判斷
1.簡單的是非
2.完整的是非
3.深淺的是非
4.比較的是非
5.現實的是非
6.辯證的是非
7.反躬的是非
四、利害判斷
附錄:評論的境界(李方)
第七講 評論的思維
大爺挑了三個西紅柿放到秤盤里,攤主說:“一斤半,三塊七。”大爺說:“我就做個湯,用不著那么多。”說完去掉了個兒最大的那個西紅柿。攤主迅速又瞧一眼秤:“一斤二兩,三塊。”正當我看不過去想提醒大爺注意攤主秤時,大爺從容地掏出了七毛錢,拿起剛剛去掉的那個大的西紅柿,扭頭走了。這就是逆向思維。
一、評論的批判思維
二、經驗思維:不能空談抽象的事物
三、不可不重視的求新思維
四、時評寫作需要開放性思維
五、時評寫作中常用的幾種思維
1.跳躍思維
2.逆向思維
3.聯系思維
4.歸納提煉思維
5.對比思維
6.辯證思維
7.發現思維
8.思維無定法
六、時評寫作需要警惕的幾種思維
1.刻板思維
2.二元對立思維
3.憤青思維
4.極端思維
七、公共政策批評的三個思維誤區
1.制度潔癖
2.根治預期
3.立竿見影的苛求
第八講 評論的邏輯
網上有個笑話,將“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惡搞成“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搞笑之處就在于違反了邏輯同一律。評論中經常有這樣的概念偷換。
一、一個典型的邏輯謬誤案例
二、演繹推理
三、歸納推理
四、類比推理
五、評論中常見的邏輯謬誤
1.以偏概全
2.推不出
3.假性因果
4.滑坡謬誤
5.概念偷換
6.訴諸非邏輯
7.反問謬誤
8.稻草人謬誤
9.虛假兩難
10.復雜問題謬誤
11.詞語歧義
12.小眾統計
13.實體化謬誤
14.感覺謬誤
15.煙幕謬誤
附錄:數數看,這篇評論中出現了多少個邏輯謬誤
第九講 評論的理性
最應該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謊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當一種傳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個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時,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點。作為以理性為分析工具的評論人,一定要有“一事當前,先問真假”的理性,不能讓自己偏愛消費沖突的弱點輕易被別人操縱和利用。
一、理性成為自我閹割術
二、評論為何要尊崇理性
三、理性是公認的規則
四、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判斷真假的理性
五、是非永遠高于立場——公正旁觀者的理性
六、謹慎地衡量社會后果——社會責任的理性
七、理性不是一種霸權——自我反思的理性
八、在網絡民憤前保持獨立判斷
九、堅守理性,不放過每一種惡
十、堅守理性才能成就輿論領袖
第十講 評論倫理、評論版與評論員
李普曼告訴他的同行們:在自己正確的時候,要克服那種不必要的激情。為什么呢?因為過多地陷入那種激情中,會影響自己的判斷。激情容易感染別人,但不妙的是,激情在感染別人之前,首先容易使自己深深地被感染和欺騙,陷于某種自以為是、自以為掌握著真理的激情,使一個人的思想變得封閉,將一種觀點推向極端。
一、中國人普遍缺乏職業精神
二、評論人的角色定位
1.公正的旁觀者
2.冷靜的介入者
3.勇敢的說不者
三、評論的倫理規范
四、應警惕的一些時評病
1.警惕拔高和過度闡釋
2.警惕大詞、俗詞和套話
3.警惕自我設限
4.警惕自己的期待
5.警惕道德優越感
6.警惕修辭與比喻
7.警惕野雞數據,學會咀嚼數據
8.警惕表達沖動
五、評論人的基本素質
六、評論版概況
1.評論版在當下中國的發展
2.評論版在媒體中的位置
3.評論版的編輯體制
七、評論的樣式
1.社論寫作
2.評論員文章
3.評論專欄寫作
4.評論訪談
5.評論記者
6.系列評論
7.新聞述評
8.不同載體的評論
八、國內時評版的幾種風格
1.《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
2.《南方都市報》評論版
3.《新京報》評論版
4.《晶報》評論版
5.紅辣椒評論
九、時評家的風格
1.鄢烈山
2.馬少華
3.葉檀
4.郭光東
附錄1: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葉匡政)
附錄2:審慎與節制: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品質(曹林)
附錄3:給時評作者提五個最基本的要求(彭遠文)
附論 中國新聞評論教育批判
案例教學是好,可一個作者如何寫好一篇作品,你很多時候無法根據作品這個結果去逆向還原出他是怎樣寫好這篇評論的,僅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分析別人的寫作經驗,這種逆推出、想象出的經驗是死的教條,而不是可以復制和內化的活知識、活經驗。
一、沒有職業門檻的評論教師
二、評論教材多數質量低劣
三、評論教學思路的問題
1.誤入歧途的研究性思路
2.顛倒了次序的先理論后寫作
3.缺乏對非技術性層次的關注
四、評論教學的實踐性
1.評論教師首先要不斷地去實踐
2.致力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
3.用實踐思維講評論
五、評論教師應有的素質
1.理論總結的能力
2.對時事保持關注的熱情
3.對學生的責任心
就像許多人贊賞的那種評論:公允而不中庸,執著而不自負,包容而不無原則,成熟而不圓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淺薄,智慧而非耍小聰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緒化,激情而非濫情,謹慎而不保守,冷靜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邏輯上恰到好處的調和,這就是評論的分寸。
我倡導一種堅硬的寫作,而不是應付性的“為作而作”,功利性的“非要寫作”,馬馬虎虎的“勉強成文就行”。什么叫堅硬的時評寫作呢?就是你的評論中一定要有一個堅硬的干貨,一個要在某個方面有一個亮點,而不是人人在百度上都可以搜索到的信息,人人看到這個事件都能立刻想到的道理,毫無可取之處。堅硬的寫作,就是你要有這個堅硬的信心,我寫出來的這篇文章一定能在某個方面讓讀者有所收獲。
你的貢獻是什么?一個以時評為志業的人,動筆寫作時應該心懷這種自省。
關于評論寫作的判斷次序,一個資深媒體人是這樣說的: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再說利害。這句非常精辟的話,基本上涵蓋了評論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判斷。
在中國“媒體受到很大管制”的新聞語境中,假新聞不僅源于記者失德,很多時候都源于權力的失德和政府的霸道,媒體和記者只是替罪羊。“不寫虛假報道”不僅是媒體道德自律問題,它也是一項記者的權利。記者有接受真像的權利,有權不寫虛假報道;媒體有報道自由,有權拒絕刊登假消息,可很多時候迫于權利的淫威不得不無奈地去寫、去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