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運轉,則已過時。”新媒介發展之迅速,讓人們無法跟上其腳步。新媒介景觀迷惑了我們的雙眼,它與社會、與生活、與個體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同魚和水,你能說清:誰依賴誰?媒介哲學家麥克盧漢如先知一般地預言了一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的親密戰友、著名媒介學者洛根再度斷言一一人延伸了媒介。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一書中,羅伯特·洛根展示了物理學家的氣質:嚴密的邏輯、透辟的解析、系統的視野,麥克盧漢的思想被推進至新的高度。這是一部卷軼浩繁、巨細無靡的新媒介百科,各種新媒介形態紛紛登場;也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滿洞見的學術專著。羅伯特·洛根對新媒介的語言迷思、生成語法、發展定律的深刻解讀,將為您撩開新媒介的面紗。
羅伯特·洛根(R0bertK.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學家、傳播學家,從事跨學科研究,是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員、媒介環境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著有《字母表效應.拼音文字與西方文明》、《第六語言:學會在互聯網時代生存》、《心靈的延伸:語言、心靈和文化的濫觴》、《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等。《第六語言》2000年獲媒介環境學會蘇珊·朗格獎。
總序
譯者代序
洛根中文版序
前言
謝辭
1"新媒介"與麥克盧漢:緒論
1.1 本書宗旨
1.2 麥克盧漢方法論,讀者可能的收獲
1.3 什么是"新媒介"?
1.4 "新媒介"變化之中的外觀/背景
1.5 "新媒介"分類
1.6 媒介是技術,是工具,是語言,是
1.7 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1.8 麥克盧漢論新媒介
第一部方法論
2麥克盧漢的方法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
2.1 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2.2 麥克盧漢方法論小結
2.3 麥克盧漢主張技術決定論嗎?
3五個傳播時代:加上模擬式傳播時代和互動式數字時代
3.1 更新麥克盧漢的三個傳播時代
3.2 麥克盧漢的三個傳播時代:口語傳播時代、書面傳播時代、電力傳播時代
3.3 語言的起源與演化
3.4 細析口語傳播與書面傳播之差異
3.5 媒介生態與媒介生態系統
4"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確認或反駁了麥克盧漢的預測
4.1 "新媒介"的新模式
4.2 媒介定律與技術演化
4.3 "新媒介"使書面文化逆轉,使大眾媒介的負面效應逆轉
4.4 新媒介強化了麥克盧漢指明的電力媒介趨勢
4.5 超越光速
5"新媒介"的14條訊息:概述
5.0"新媒介"與大眾媒介的區別
5.1 雙向傳播
5.2 "新媒介"使信息容易獲取和傳播
5.3 "新媒介"有利于繼續學習
5.4 組合與整合
5.5 社群的構建
5.6 便攜性
5.7 媒介融合
5.8 互操作性
5.9 內容的聚合
5.1 0多樣性、選擇性與長尾現象
5.1 1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再整合
5.1 2社會的集體行為與賽博空間里的合作
5.1 3再混合文化
5.1 4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
5.1 5新舊媒介的比較與"新媒介"的14條訊息
5.1 6"新媒介"基于使用者的變化
6"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的擴張
6.1 "數字經濟"述略
6.2 重要的是獲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
6.3 從信息到知識的范式轉移
6.4 知識管理與互聯網
6.5 終生學習:互聯網時代的就業保障
7疊加的和串聯的技術與媒介
7.1 媒介是人的延伸
7.2 媒介與技術的演化:延伸的延伸
7.3 串聯的技術與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舊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
7.4 什么是媒介的實際內容?
7.5 新二元論與符號域
7.6 符號域分為媒介域和心靈域
第二部新媒介如何影響《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
8口語詞:"新媒介"對口語詞的沖擊
9書面詞
9.1 "新媒介"對書面詞的沖擊
9.2 第三種口語或數字口語
9.3 書寫文本的終結?
9.4 互動文本
10道路與紙路
11數字
11.1 第一次數字革命
11.2 "零"的發明
11.3 從數字到數字化
12服裝
13住宅
14貨幣
14.1 "新媒介"對貨幣的沖擊
14.2 自動取款機
14.3 電子商務
14.4 網上拍賣與固定價銷售
14.5 網上購物付款方式:信用卡與電子貨幣
15時鐘
16印刷術
17滑稽漫畫
18印刷詞與書籍
18.1 "新媒介"對書籍和學術刊物的沖擊
18.2 可供選擇的文本格式
18.3 電子書
18.4 有聲讀物
18.5 電子雜志
18.6 圖書館
19輪子、自行車和飛機
20照片
21報紙與新聞
21.1 "新媒介"對新聞的沖擊
21.2 "新"新聞的消費者
21.3 "新"新聞的生產者
22汽車
23廣告
23.1 大眾媒介上的廣告
23.2 互聯網、萬維網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廣告
23.3 網上的病毒式營銷
24游戲
24.1 電子游戲
24.2 電子游戲的社會影響
25電報
26打字機
27電話
27.1 "新媒介"對電話的沖擊
27.2 電傳與傳真
27.3 尋呼機
27.4 網絡電話
27.5 可視電話
27.6 電信與趨同
28唱機與錄制音樂的新形式
28.1 "新媒介"對唱機、錄音機、隨身聽與錄制音樂的沖擊
28.2 光盤
28.3 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與iTunes播放器
28.4 索尼的數字版權管理
29電影
29.1 攝像機
29.2 錄像機、影碟機和藍光影碟機
29.3 視頻剪輯軟件
29.4 電影與互聯網
29.5 優視網現象
30廣播
30.1 "新媒介"對廣播的沖擊
30.2 衛星廣播
30.3 網絡廣播
30.4 播客
31電視
31.1 錄像帶與電視制作
31.2 遙控器
31.3 電視與教育
31.4 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
31.5 全球化對分割化
31.6 電視與手機
31.7 電視、視頻短片與谷歌的融合
31.8 互動的電視?
31.9 數字電視和高清電視
31.1 0數字錄像機,正在形成中的電視革命:蒂沃牌錄像機和視頻刻錄機
31.1 1iPod播放器上的電視
31.1 2iTunes播放器上的電視與電影:比特流網站的機會
31.1 3電視與電腦的融合
32武器
33自動化(含工廠)
第三部《理解媒介》沒有做的新媒介分析
34雜交技術或融合技術
35多功能打印機、復印機、掃描機和傳真機
35.1 "新媒介"對打印機的沖擊
35.2 掃描機與光學字符識讀軟件
36手機
36.1 "新媒介"對電話的沖擊:手機的出現
36.2 手機的新服務功能
36.3 手機的多功能
36.4 照相手機的社會沖擊
37個人電腦
37.1 臺式電腦與筆記本
37.2 平板電腦
37.3 電腦的利弊
38掌上電腦(PDA)
38.1 掌上電腦與無線電子郵件
38.2 電腦筆
38.3 筆計算
39計算機軟件
40互聯網
40.1 媒介之媒介
40.2 尋根:前電子的原型互聯網的歷史
40.3 互聯網的源頭
40.4 互聯網的口語結構
40.5 互聯網上的討論組
40.6 網絡民主:終極的參與式民主
40.7 電子犯罪與懲罰
40.8 互聯網與商務
40.9 藝術與互聯網
40.1 0互聯網供應商和門戶網站
40.1 1云計算
41電子郵件,即時通信與短信
41.1 即時通信與短信
41.2 電子郵件
41.3 谷歌電子郵件
42公告牌、新聞討論組、郵件通信組與聊天室
43萬維網
43.1 萬維網的興起
43.2 萬維網的利弊
43.3 網絡電視
43.4 基于互聯網的社交網
43.5 Web2.0
43.6 語義網
43.7 通俗分類法
43.8 書簽網站
43.9 萬維網和網站的興起與演化
44博客
44.1 什么是博客?
44.2 作為新聞媒介的博客
44.3 博客的社會心理影響
44.4 非文本博客
44.5 博客書
44.6 博客進入主流
45搜索引擎加谷歌和圖書館
45.1 搜索引擎
45.2 谷歌稱雄
45.3 谷歌的競爭對手
45.4 谷歌公司的創新
45.5 谷歌、懷斯、瘦客戶機,可能的計算機革命:一個猜想
45.6 世界文獻的數字化與搜索:"新媒介"對圖書館的沖擊
45.7 谷歌將實現凡尼瓦·布什"麥麥克斯存儲器"的憧憬嗎?
45.8 圖書從本科學生圖書館出逃
45.9 電子瀏覽
45.1 0必應網:人性化的互聯網
45.1 1谷歌是第七種語言嗎?
46視頻會議與網基協作工具
46.1 視頻會議
46.2 網基協作工具
46.3 集體智能
47虛擬現實與仿真
47.1 什么是虛擬現實?
47.2 虛擬現實的真實性
47.3 3D虛擬現實平臺上的電子游戲與角色扮演
48機器人,自動運行軟件與代理軟件
48.1 機器人
48.2 自動運行軟件與代理軟件
49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
49.1 什么是人工智能?
49.2 什么是強式人工智能?
49.3 作者對強式人工智能的批判
49.4 萬維網上潛在的人工智能開發
50智能標簽與數據空間
50.1 條形碼與智能標簽
50.2 數據空間
50.3 數據空間賦能器:數據空間的存取、導航與搜索
50.4 賽博空間、數據空間與"智能盒"的未來融合
50.5 聰明、可讀、可搜、可網上加工的智能標簽書
50.6 數據空間是第八語言嗎?
51《理解媒介》沒有涉及的賦能技術
51.0界定
51.1 電子技術
51.2 鼠標與圖形用戶界面
51.3 觸覺技術與嗅覺技術
51.4 超鏈接、超文本與超媒介
51.5 調制解調器與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
51.6 光纖
51.7 通信衛星
51.8 無線保真、藍牙與火線
51.9 開放源碼技術與維基
51.1 0維基與維基百科
51.1 1普適計算
51.1 2簡易信息聚合
附錄麥克盧漢方法論: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A.1 媒介與技術是等價詞
A.2 技術是人體的延伸,媒介是心靈的延伸
A.3 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渦
A.4 媒介創造新的社會模式并重構人的感知
A.5 "媒介即訊息
A.6 任何新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舊媒介
A.7 雜交系統
A.8 媒介的閾下效應
A.9 媒介的反直覺效應
A.1 0逆轉:人成為技術的延伸
A.1 1社會仿效其技術
A.1 2地球村
A.1 3后視鏡:歷史是媒介研究的實驗室
A.1 4三個傳播時代
A.1 5斷裂邊界
A.1 6聲覺空間對視覺空間
A.1 7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機
A.1 8書面文化時代的分割化
A.1 9電速條件下出現的新信息模式
A.2 0集中化對非集中化
A.2 1整合與多學科研究對專門化
A.2 2硬件對軟件和信息
A.2 3冷與熱/光照射對光透射
A.2 4作為防止媒介余波效應的媒介研究
A.2 5理解新媒介的利弊
A.2 6不做道德判斷
A.2 7客觀性的迷思
A.2 8口語傳統與探索
A.2 9作為雷達與早期預警系統的藝術
A.3 0過時的技術成為藝術形式
A.3 1多學科研究
A.3 2"媒介分析"對"內容分析
A.3 3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觀點"研究
A.3 4外形-背景關系
A.3 5因果關系的逆轉
A.3 6使用者即媒介內容
A.3 7一種反學院式研究的偏向
A.3 8媒介定律
參考文獻
譯者后記
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