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現代,如何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從歷史,政治闡釋學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和理論論證進行再解讀,并與西方(主要是北美)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成果展開對話。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這些文本中歷史和社會矛盾的不同呈現方式,以及其中體現出來的歷史,政治無意識仔細剖析,由此對歷史與文學的互動、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辯證闡發新見。基于這一研究,《怎樣現代,如何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力圖對中國“怎樣現代,如何文學”這一議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王曉平,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亞洲研究系,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現任廈門大學教授,“孔子新漢學汁劃”博士生導師。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文學研究》、《現代中文學刊》、《漢語言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以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Harvard AsiaQuarterly,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 Affair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Critique,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中英文刊物發表關于中國文學和文化以及當代電影的中英文論文80余篇,包括在國際英文優秀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
導論
第一輯 “新女性”,歧路彷徨
第一講 “新女性”還是“舊淑女”?身份焦慮與文化虛無感——張愛玲研究
第一節 如此蒼涼,如此彷徨
第二節 身份焦慮與“幽默”的諷刺
第二講 “新女性”的雙重陷阱:“賢妻良母”還是“自由新女性”?——梅娘研究
第一節 “新女性”欲望的潰敗與絕望
第二節 “新青年”的蛻變與“新文化”的無效
第三節 從“新女性之夢”到關懷底層民眾
第二輯 “新一新女性”,命運多舛
第三講 “新女性”之死:徘徊在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之間——蕭紅研究
第一節 從“左翼文學”出發:人道主義精神的天然萌芽
第二節 “抗戰文學”的濫觴:民族主義與性別話語的齟齬
第三節 “諷刺文學”的嘗試:不成熟的《馬伯樂》
第四節 “詩化小說”:《小城三月》與《呼蘭河傳》中的“文化反思”
第五節 “新女性之死”:徘徊在人道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
第四講 從“新女性”的困惑到“新一新女性”的決斷:“現代性”與“新女性”的跋涉之路——丁玲研究
第一節 “新女性啟蒙話語”,還是市民階級身份難產的癥候?
第二節 “革命加戀愛小說”:市民階級還是無產階級文藝?
第三節 如何成為一個有覺悟的文化工作者?
第四節 如何創造“革命新文化”?
第五節 革命現實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第三輯 “新青年”:浪漫派?現代派?先鋒派?
第五講 現代派?先鋒派?“新文人小說”的自由主義觀念史——無名氏研究
第一節 通俗悲喜劇:解構“中產階級羅曼史”
第二節 《無名書》:“哲學小說”還是“文人小說”?
第六講 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代志怪傳奇”中的虛幻
世界主義——徐訏研究
第一節 虛幻的世界主義與流產的浪漫史
第二節 “普遍人性”的不可能性
第三節 政治焦慮中的“普世主義”文化幻想
第四輯 “新一新青年”:“新左翼”?新農民?
第七講 “新一新青年”的彷徨:個人主義的無效與“反成長小說”的形成——路翎研究
第一節 《饑餓的郭素娥》:人民“原始強力”與偽主體性問題
第二節 《財主的兒女們》:“主體性”的喪失、尋求與失敗
第八講 “新農民”的階級意識困境:“問題小說”中的“農民故事”——趙樹理研究
第一節 從批判現實主義到革命現實主義
第二節 社會變遷與新政權
第三節 女性和作為一個階級整體的“解放”
第四節 “趙樹理方向”的另類現代性?
第五輯 誰之主體性?何種文化政治?
第九講 “市民階級”的主體性?“主觀戰斗精神論”的文化政治——胡風研究
第一節 處于危機中的“現實主義”寫作
第二節 文學的典型性與歷史要求
第三節 理論的歷史性
第四節 為了建立市民階級主體性
第十講 “無產階級的主體性”:生成與難產——《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研究
第一節 階級意識與主體身份
第二節 新的集體生活形式與新型美學胚胎
第三節 “革命新文化”與“新主體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