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功能性言語為研究對象, 對功能性言語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 并從形式和語義兩個方面, 揭示功能性言語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本書把功能性言語納入語言類型學的研究范疇, 以語言類型學為方法論, 探討功能性言語的認知機制, 揭示功能性言語的共性, 并通過英漢對比的方法, 分析英語功能性言語和漢語功能性言語的特征。本書通過功能性言語共性和特性的相互聯系, 把個別語言中的功能性言語放到世界不同語言的背景中去分析, 力圖避免在以往語言對比研究中存在的零散比較和結論自相矛盾等問題。
語言對比是重要的語言研究方法,我國對于英漢語言對比的研究進行得較早,而且成果非常豐富。這些研究有助于對語言本質性的認識,其成果應用于語言教學和翻譯實踐。本書通過運用英漢比較的方法,對功能性言語進行語言類型學研究。從心理空間整合的認知機制上,揭示功能性言語的語言共性,并分析漢語功能性言語和英語功能性言語的結構個性特征。
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于:第一,以語言類型學為方法論,進行語言研究,力求獲得對功能性言語的本質性認識;第二,從認知機制上去揭示功能性言語的本質,共同的認知機制,在不同的語言中產生作用的方式具有差異,產生不同類型的功能性言語;第三,對功能性言語進行全面的比較,不僅對英語功能性言語和漢語功能性言語進行形式上的比較,而且從形式和語義之間對應關系上分析英語功能性言語和漢語功能性言語的特點。
對于功能性言語的英漢比較研究具有類型學意義。通過對功能性言語的英漢比較可以發現,漢語功能性言語體現“話題顯著”的特點,通過“話題一說明”結構來分析,漢語功能性言語在語言形式上缺乏句法標記;英語功能性言語體現“主語顯著”特點,用“主語一謂語”結構來分析,英語功能性言語在句法上具有豐富形態和語法標記。
本書的英語和漢語的功能性言語例證豐富,均取自于不同文體的真實語料,對于語言研究和教學有參考價值。
本書可用于學術交流,也可用作英語專業、商務英語專業和翻譯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參考書,或是MTI研究生教材。
本書為學術專著,作者是牡丹江師范學院的婁琦。本書出版得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項目號為09BYY003。
第1章 緒論
1.1 言語和功能性言語
1.2 言語行為中的功能性言語
1.2.1 言語行為與功能性言語
1.2.2 功能性言語體現的說話人反思行為
1.2.3 功能性言語體現的說話人詮釋行為
1.3 功能性言語的人際功能研究
1.3.1 功能性言語的功能主義方法
1.3.2 Crismore模式及分類
1.3.3 Hyland模式及分類
1.4 功能性言語的語用意義研究
1.5 對功能性言語的“認知-語用”研究
1.5.1 關聯理論視角
1.5.2 Ifantidou模式及分類
1.6 對以往研究的總結
1.7 功能性言語類型學的研究意義
1.7.1 語義角度上的類型學研究
1.7.2 功能性言語的跨語言分類分析
1.7.3 人際意義的在線認知性探索
1.7.4 功能性言語類型學研究的突出特點
第2章 功能性言語的類型學方法論
2.1 語言類型學的方法論意義
2.1.1 語言類型學的語言觀
2.1.2 語言類型學的外部解釋觀點
2.1.3 類型學的跨語言比較方法
2.1.4 語言類型學對語義的重視
2.1.5 語言類型學的方法論
2.2 功能性言語的類型學研究問題
2.3 功能性言語的語義分析
2.3.1 功能性言語標記的說話人主體
2.3.2 功能性言語人際意義:從主觀性到主體間性
2.3.3 功能性言語所傳遞的命題態度
2.4 功能性言語的非線性結構層面
2.5 功能性言語在不同層面的結構
2.5.1 兩種不同的結構關系的比較
2.5.2 主語與話題
2.6 功能性言語的人際化趨勢
2.6.1 功能性言語與人際化
2.6.2 功能性言語人際化的句法環境
2.6.3 人際化的結果
2.6.4 功能性言語的人際化的變化趨勢
2.7 以認知普遍性為基礎的功能性言語共性研究
2.7.1 內部和外部解釋
2.7.2 心理空間理論
2.7.3 心理空間理論下的功能性言語
第3章 功能性言語的跨語言比較方法
3.1 功能性言語的本質特性
3.2 跨語言比較的方法
3.2.1 應用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3.2.2 對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超越
3.2.3 語言類型學中的跨語言比較
3.2.4 與比較語言學的不同側重
3.2.5 語言結構的認知解釋
3.3 跨語言比較中的語言共性
3.3.1 功能性言語的交互性主體
3.3.2 功能性言語中的“我”、“你”和“他/它”
3.4 “反思”和“詮釋”的認知解釋
3.4.1 從反思到詮釋的雙重心理空間整合
3.4.2 言語行為中的功能性言語
3.5 功能性言語的類型學差異
3.6 功能性言語中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第4章 功能性言語的英漢對比
4.1 功能性言語的“詮釋”語義凸現
4.2 功能性言語的認知語義圖式
4.3 功能性言語的認知語義分析
4.4 類型學視域下的功能性言語對比分析
4.5 功能性言語意義和形式的關系
4.5.1 英語功能性言語從句到詞的形式聯系
4.5.2 漢語功能性言語體現的語義聯系
第5章 注重主語的英語功能性言語
5.1 英語功能性言語的“主語-謂語”結構
5.2 英語功能性言語的線性一致關系
5.3 英語功能性言語的句法實現特征
5.4 英語功能性言語的句法實現方式
5.5 英語功能性言語分類分析
5.5.1 英語交互主語類功能性言語
5.5.2 英語謂語動詞類標記
5.5.3 英語非謂語類標記
5.5.4 英語銜接及從句引導類功能性言語
5.5.5 英語其他類功能性言語
5.6 英語學術講座中的功能性言語
5.7 英語功能性言語的調查
第6章 注重話題的漢語功能性言語
6.1 漢語功能性言語的“話題-說明”結構
6.2 漢語功能性言語的分類分析
6.2.1 漢語交互主體類功能性言語
6.2.2 漢語銜接手段類功能性言語
6.2.3 漢語其他類別功能性言語
6.2.4 注重主語的功能性言語
6.3 漢語學術講座中的功能性言語標記
6.4 漢語功能性言語的調查
第7章 功能性言語的共性限制
7.1 基于語義層面的共性限制
7.2 功能性言語的蘊涵共性
7.3 語義層面的話題和結構層面的主語
7.4 功能性言語的變化趨勢
7.4.1 注重話題的功能性言語
7.4.2 主語和話題都注重的功能性言語
7.5 功能性言語人際化的認知解釋
7.5.1 功能性言語的語義內容
7.5.2 功能性言語的語義凸顯與形式表達
7.5.3 功能性言語人際意義的在線生成性
第8章 功能性言語的認知基礎
8.1 言語行為不同層面及其心理空間
8.1.1 言語行為及說話人主體
8.1.2 言語行為心理空間
8.1.3 語言文化語境心理空間
8.1.4 生活世界語境心理空間
8.2 功能性言語的心理空間
8.2.1 說話人表達心理空間
8.2.2 說話人反思心理空間
8.2.3 說話人詮釋心理空間
8.3 人際意義的心理空間整合認知機制
8.3.1 說話人反思與言語內容的虛擬整合
8.3.2 說話人詮釋與言語內容的虛擬整合
8.3.3 說話人詮釋行為和命題態度
8.3.4 說話人詮釋與聽話人理解
8.3.5 引導聽話人理解的認知圖式
8.4 功能性言語的認知普遍性
第9章 結語
附錄Ⅰ
附錄Ⅱ
參考文獻
《功能性言語的英漢對比》:
功能性言語是“關于言語的言語”,也就是說,它本身也是言語,所以這里功能性言語和言語之間不是完全分開的關系,而且功能性言語也不能脫離言語而存在,這樣言語和功能性言語的關系是層級關系,這種層級關系可以表示為
功能性言語(言語)
在言語行為中,功能性言語傳遞人際意義。功能主義學派的元功能理論為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提供依據,但是把功能性言語分成語篇功能性言語和人際功能性言語兩類顯然有理論上的缺陷,不能說一些功能性言語標記語只有語篇功能,而另外一些只有人際功能,這樣就割裂了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的關系。同時這也不符合元功能理論的本意。根據元功能理論,任何一個語言形式都同時具有3個層面的意義結構: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缺一不可。這樣就不能說一個語言形式不具備概念功能,也不能說,一些語言形式具備人際功能而不具備語篇功能。事實上,功能性言語包含語義內容,作為功能性言語的這些詞匯都有各種的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比如“奇怪的是”,“坦率地說”,“有趣的是”,以及“但重要的是”。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語言形式實現人際功能,人際功能是三大元功能之一。連貫理論解釋連接詞的語篇意義,但是沒有涉及它的人際意義。連接詞體現了言語內容的組織方式,這是從語義邏輯方面去理解連接詞的使用。但是功能主義忽略了另外一種情況,連接詞組織的是言語行為,而言語行為是說話人的行為,所以功能性言語表征的是說話人主體,而且在交際行為中,說話人主體是交互性主體。功能性言語被描述為“關于言語的談話”,這里的“言語”應該理解成一種特定的言語行為。所以功能性言語是實現人際功能的語言資源。
從語用的角度看,功能性言語為言語行為提供了基礎,功能性言語對表達行為而言是言語展開線索。Ifantidou(2005)指出功能性言語的語用意義在于詮釋,在交際行為中,說話人使用功能性言語來詮釋言語內容。這項研究得出結論,說話人在引導聽話人理解言語內容時使用解釋性的功能性言語。這種詮釋具有間接性,因為功能性言語要通過標記說話者的態度和立場來詮釋言語行為,從而引導聽話人對言語內容的理解。功能性言語詮釋的對象應該是言語行為本身,通過言語行為的詮釋,傳遞命題態度,從而引導聽話人對言語內容進行理解。功能性言語在語義上并不一定直接表述言語的命題內容。在功能性言語的使用中,說話人對言語行為進行詮釋,功能性言語對反思主體闡釋和說明。
Crismore(1989)提出功能性言語具有人際功能。她關注的是功能性言語的修辭效果以及功能性言語對提高學生英文寫作水平的積極作用。在功能研究中,功能性言語實現了人際功能。功能性言語在學生作文中的使用有積極作用,因為功能性言語具有人際功能。在修辭方面對功能性言語的研究對于學生寫作具有積極價值,但是并未試圖解釋功能性言語人際意義是如何產生的,沒有涉及對功能性言語和言語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的研究,而這方面的研究對于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功能性言語這一言語行為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功能性言語的使用把單純的語義連貫擴展到言語行為的連貫。言語解決的是說什么的問題,而功能性言語解決的是為什么這樣說的問題,這是在交際層面上的連貫、銜接。
功能主義關注言語內容上的連貫性,強調的是語義上的整體性,而語用學關注言語行為實施的語境條件。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的生成性只能從認知符號學的角度去解釋。當人腦對功能性言語進行語義加工時生成人際意義,人際意義不是語言符號本身固有的語義,在言語行為中,這些語言符號表征說話人的反思和詮釋行為。對于功能性言語的認知過程的研究與功能主義的方法形成對比。功能主義對銜接的解釋基于語義層面,而詞匯和語法銜接方式隱含著言語行為,涉及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言語交際關系,功能主義語言學是從語篇連貫的角度去探討銜接現象的,而不是從說話人詮釋行為的角度。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與功能主義理論中的人際功能是有差別,但彼此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是指功能性言語對于聽話人理解的引導作用。
Sperber & Wilson(1986/1995)的關聯理論盡管從理論上提出人腦對語言符號進行認知加工時會產生認知假設,但是仍存在語義方面的問題。關聯理論受到批評是因其否認語言符號的確定意義,而一系列的對語言符號意義的認知假設過分依賴于語境。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與語境有關,由于功能性言語的使用使言語行為得以實現。這也就是說,關聯理論關注的是言語意義的實現,關聯理論認為功能性言語的使用在對于言語意義的認知加工上有積極作用。而這并沒有涉及對功能性言語本身的認識加工,也沒有解釋功能性言語生成人際意義的認知機制。
……